舜帝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源—一道德文化的創始人,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與作用,為上古五帝之一。
舜帝,有虞氏,姓姚,名重華,東夷人。他幼年喪母。父親瞽叟續絃後,他備受繼母虐待,但仍恪守人子之道。十四歲的時候,他被趕出了家門。離家後的舜,到歷山層荒種糧食。到黃河之濱燒製陶器,到雷澤打漁,到寧夏做買賣,經受了各種鍛鍊和考驗。到二十歲時,他就以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勤勞勇敢、誠實守信,在有虞氏部落內外樹立起崇高威望、史稱他“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由於舜至孝至德,從而成為有虞氏部落的新首領。
當時,中原部落聯盟首領堯帝的勢力日益衰落,亟需擴大勢力範圍。於是、堯帝採取政治聯姻的辦法,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舜,從而實現兩大部落的聯合。同時,堯帝將舜請到部落聯盟,對舜進行了嚴格的考察,還把舜放到原始森林中經受生存考驗。在考驗過關後,堯帝要舜在唐部落中推行五典之教,在聯盟中參與處理百官事務,並要舜管理明堂,接待四方諸侯與賓客。舜在處理部落聯盟事務過程中,表現出傑出的政治才能。到三十三歲時,舜就掌握了唐朝的行政大權。到五十歲時,被堯委以“攝行天子事”,即當上了所謂的攝政帝。堯帝去世後,舜為堯帝守孝三年,於六十一歲時登上部落聯盟首領之位。
舜繼帝位後,改國號為虞,遷都於蒲阪(在今山西永濟)。他建立起強有力的國家機器。掌控中央政權;調整行政敬慕,強化地方管理;選賢任能,廣開言路;推行孝道,倡導誠信;實施德政,協和萬邦。透過採取這些措施。
建立起一個空前強大的國家政權。到了晚年,舜帝禪位於大禹,自己則到南方巡狩。按《竹書紀年》記載,舜帝當上部落聯盟首領十四年時,大禹利用一次災害性天氣發動政變。舜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交出象徵權力的玉衡,“命禹代虞事”。舜執政三十二年時,將軍事指揮權移交大禹後,自己“遂陟方岳”,即到各個方國和氏族部落去巡視,再也沒有回到國都蒲阪來。
舜帝離開蒲阪後,先在西戎、北狄、東夷一帶巡遊,後來又南巡,到達三苗地界雲夢澤(今洞庭湖)一帶。接著,他繼續溯湘江而上,到達一片丘陵地區,並在那裡奏起韶樂,後人就把這個地方叫做韶山,把這片丘陵的最高峰叫做韶峰。從韶山出發,舜帝來到了衡山。他帶領眾人擇地築壇,祭祀山川。隨後登上甘露壇,在此接受各路諸侯、部落首領的朝拜。舜帝繼續南行,途中見遠處層巒疊嶂,鬱鬱蔥蔥,就進山安營紮寨。他一連幾天在這裡指導農耕,教化五常,深得當地民眾愛戴。於是後人把這一帶山脈叫做舜皇山。離開舜皇山,舜帝一行到達今桂林一帶。在今桂林一帶停留了一段時間,並在一座山峰下演奏韶樂,後人就把這座山峰叫做虞山。此後,舜帝一行從桂林返回,順湘江而下,然後逆瀟水而上,到達弟弟象的封地——有庫,即今雙牌縣江村鎮一帶。兄弟相見,自然分外親切。
最後,舜帝到達今寧遠九疑山一帶。九疑山古名蒼梧山。舜帝在以九疑山為中心的地區活動了較長一段時間。他在這裡瞭解民情民風,把北方的先進農業技術教給當地百姓,向百姓推崇五常之教。他還向南到達今廣東韶關一帶,在韶關的一塊巨石上演奏韶樂,後人因此將這塊巨石稱為“韶石”,後來的韶關也因此得名。舜帝還到了今藍山縣的南風坳。這裡是湘粵兩省的分水嶺之一。每當春天來臨,來自南海的溫暖氣流從山下往山上吹來,帶來陣陣暖意,使人心曠神怡。舜帝來到這裡,登上山頂,感受到溫暖的南風,聯想到途中所見所聞,不禁感慨萬千,於是彈起了五絃琴,面向南方高聲歌唱:“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因此,後人就將這裡稱為“南風坳”。在經歷了長途奔波勞苦後,舜帝終因年老體衰病逝於寧遠九疑山。《史記·五帝本紀》寫下了千古定論: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 江南九疑,是為零陵”。這裡的“是為零陵”有兩重含義:其一,零陵是舜帝陵的別稱,或者說舜帝陵的別稱為零陵;其二,舜帝陵在零陵郡境內。這與《山海經》的“零陵界中”是一個意思。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零陵郡,轄7縣4侯國。7縣為:零陵、營浦(治今道縣)、始安(治今廣西桂林、泠道(治今寧遠冷水鎮)、營道(治今寧遠天堂鎮大陽洞)、洮陽(縣治今全州黃沙河)、鍾武(治今衡陽市);4侯國為:泉陵(治今永州市零陵區)、春陵(治今寧遠縣柏家坪鎮)、夫夷(治今邵陽縣西)、都梁(治今邵陽武岡市)。司馬遷於元豐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開始撰寫《史記》(《太史公書》)。這時,零陵郡已經設立,《史記·五帝本紀》中的“零陵”當然是指零陵郡,包括零陵縣,也包括其他6縣4侯國,絕不僅僅是指零陵縣。如果認為這裡的“零陵”只能是零陵縣,並以此作為舜帝葬地九嶷山在全州的依據,顯然是對《史記》“是為零陵”的曲解。
舜帝崩葬於寧遠九疑山,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舜帝創立的道德文化,從此在永州紮根並代代相傳。自大禹在衡山拉開祭舜的序幕,從夏代開始,人們就在九疑山建立舜廟,四時祭祀。三代時,舜廟在九疑山下的大陽洞。
秦漢之際,陵廟合一,位於九疑山玉琯巖前。明洪武時,遷舜帝陵廟於舜源峰下。歷代帝王、地方官員和文人墨客紛紛到九疑山祭舜,留下了大量的祭舜文、詠舜詩文和民間故事。同時,這也從客觀上加強了舜帝道德文化在永州的傳播,使永州成為“道德之鄉”,從而提高了永州的知名度。時至今日,以舜帝道德文化為源頭的優秀傳統文化,重新煥發出耀眼光芒,成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九疑山的舜帝陵廟,經擴建後來,氣勢恢宏,成為海內華人特別是舜帝后裔朝聖祭祀的聖地。舜帝、舜帝陵、舜帝創立的道德文明化,在永州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作用將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