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道戰從一戰開始走入了大眾視野,是一種非常經典的戰鬥型別。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很多極具參考價值的坑道戰,比如說中國在抗美援朝時期的上甘嶺戰役以及日本在太平洋海戰中的守島戰。同是坑道戰,中國志願軍守住了上甘嶺,但是日軍卻在太平洋全軍覆沒,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
戰場上的補給線
首先是後勤補給線的問題。中國在上甘嶺戰役中受到了美軍的狂轟濫炸,後勤補給極為困難。不過上甘嶺戰役時後勤補給雖然困難,但好歹後勤物資有機會送上去,戰士們不至於餓死,也不至於沒有彈藥可用。
而日軍可就不一樣了,日本在參與太平洋海戰時,遇到了美國的跳島戰術。所謂的跳島戰術,指繞開太平洋中大部分島嶼,只佔領那些具有極高戰略價值的島嶼。這一戰術直接切斷了日軍的補給線,越到太平洋戰爭的後期,駐守在太平洋各處島嶼的日軍補給就越困難,發展到後期甚至出現了日軍吃屍體的局面。
像美國第41任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在太平洋戰場上當空軍,被擊落後就差點被日軍吃掉。不過老布什雖然幸運逃過一劫,但親眼目睹了日軍吃掉自己的戰友,這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心理陰影。
部隊的機動性
除了補給問題,部隊的機動性也是主要原因之一。雖然太平洋戰爭中的守島戰和上甘嶺戰役都是坑道戰,但二者之間有著極大的區別。日軍在守島戰中被美軍重重包圍,只能憑藉島上的工事固守。但是志願軍有著極強的機動性,這使得我軍的戰術非常靈活。
美軍佔領了一個陣地,我軍就搞穿插作戰。美軍嚴陣以待,我軍就不斷夜裡偷襲。美軍朝著我軍傾斜火力,我軍就找一個背坡躲開美軍火力。靠著這些戰術,我軍和美軍之間打得有來有回,避免了像日軍一樣被堵在坑道里打。
日軍和志願軍的意志
最後的因素是雙方的意志。雖然上甘嶺戰役和太平洋戰役都非常慘烈,但日軍在參與守島戰時都知道他們即將輸掉這場戰爭,所以當時的日軍不單單士氣低落,還因為武士道思想有些自暴自棄,在一些戰鬥中經常性的無腦衝鋒。
我軍在這場戰爭中遭遇了非常重大的損失,甚至有連隊出現了傷亡率500%的情況。但是我軍戰士從始至終都堅信自己能贏,並在這種信念中冷靜沉著地應對對手。即使敵人的火力很強且有著空中優勢,讓志願軍遭受了重大損失,我軍也沒有自暴自棄,最終在冷靜中戰勝了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