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家語”是詩人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和詩詞格律的要求對詩歌的語言所作的變形處理。“它常常是不合法的,它常常是不合理的,它常常是無言的。即無法,無理,無言。”“無法,無理,無言”是說詩詞的語言藝術,它具有暗示性、含蓄性、跳躍性、多義性、凝練性。因此讀懂詩歌,需要按照詩歌的語言特點去讀詩,也就是要讀懂“詩家語”。
一詩歌語言的跳躍性
詩歌是詩人形象思維的產物,無論是摹景狀物,還是敘事抒情,詩人總是把自己深切的感受和激昂的情緒,藉助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傾吐在詩歌的字裡行間。同時,有的詩歌會在短短的篇幅中高度集中、高度概括地反映社會生活和時代變遷,因此詩人注重凝練、含蓄、形象、生動地表達,使詩歌在意象和詩句、章節上呈現出明顯的跳躍現象。這種語言的跳躍性是詩歌語言的一大特色。
所謂跳躍,是指超越時間和空間限制的不同意象的組合,或是利用詞語的多義性和含蓄特徵,有意識地將所要表達的內蘊、意境委婉地隱藏在字詞背後,讓讀者透過字裡行間的空隙去發現並加以領略。詩歌語言的跳躍性有以下幾種型別:
1.情緒的跳躍
詩人在詩歌中不作任何的交代說明,但在字裡行間卻明明白白地體現了情感、思緒的大起大落。
示例: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秦觀《鵲橋仙·七夕》)
分析:“柔情似水”,兩情相會,溫柔纏綿,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佳期如夢”,極言相會時間之短,也不乏失落、怨恨之情。“忍顧鵲橋歸路”,轉寫分離,說怎忍看鵲橋歸路,婉轉語意中,不僅含有無限依戀和惜別之情,還含有無限辛酸的眼淚。詞人情緒由興奮到失落再到惜別,情感的跳躍融入短短三句話中,讓人感受到無窮的魅力。
2.時空的跳躍
或從古代到今天,或從現在到將來,或從此地到彼地,其中省略了過渡和連續。詩人突破時間、空間的束縛,打亂生活嚴謹的邏輯程式,在非常自由的天地中創造新形象。
示例: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王昌齡《從軍行》)
分析:詩歌空間上的大幅度跳躍——青海、雪山、玉門關,把整個西北邊境綿延數千裡的風貌在極為精練的十四個字中,高度概括地描繪了出來,展示出一種空曠、迷濛、悠遠、寂寥、悽清的深邃意境,從中反映了將士戍邊生活的孤寂和艱辛;同時與後兩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抒情緊密連綴,把將士們衛國衛疆的豪情壯志和堅定決心刻畫得淋漓盡致,感人至深。
3.邏輯的跳躍
這種跳躍更多地採用並列式或者遞進式來完成,透過具有一定邏輯聯絡的意象組合,來展示詩歌主題,發掘詩歌內蘊,其本質也可以說是詩歌呈現形式的跳躍。
示例: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分析:詩的每兩句構成的對偶關係,也是一種並列。這四句詩寫的是四個方向,第一句寫“黃鸝”,第二句則轉寫“白鷺”;第三句寫“西嶺”,第四句又寫“東吳”。其不是線性的發展,而是呈一種不同方向的立體狀態,形成邏輯思維的跳躍流轉。
二、詩歌留白的藝術
詩歌語言之間往往具有跳躍性,於是就產生了有意省略句子成分、過渡和關聯的字句現象,也就出現了空白,從而給讀者留下想象、思索、補充的空白,“留白”是詩歌的藝術和魅力所在。古詩歌省略主要有以下特點:
詩句中主、謂、賓成分的省略 |
示例:“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李清照《如夢令》) 分析:“試問”前省略的主語是“吾”,“卻道”前省略的主語是“捲簾人” |
對話中上句或下句的省略 |
示例:“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賈島《尋隱者不遇》) 分析:明明是三番問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採用答話包孕問話的方法,精簡為二十個字。 |
意象組合中聯結詞語的省略 |
示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分析:詩人將“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種意象直接組合在一起,中間沒有任何聯結詞語,這九種意象將悲秋與鄉愁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平靜地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淒涼畫面。整個畫面給人以遲暮、渺茫、淒涼、低沉的感覺,與這位漂泊異鄉的遊子暗淡的心緒協調一致。 |
[即時體驗]
1.指出下列詩句中的省略成分。
(1)小雨絲絲欲網春,落花狼藉近黃昏。(李彌遜《春日即事》)
答:
(2)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答:
(3)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李商隱《登樂遊原》)
答:
(4)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黃庭堅《寄黃幾復》)
答:
參考答案:(1)省略主語。下句應為“落花狼藉(天色)近黃昏”。
(2)省略謂語。上句應為“五陵年少爭(送)纏頭”。
(3)省略主語。詩句應為“(餘)向晚意不適,(餘)驅車登古原”。
(4)上下句分別省略謂語和主語。詩句應為“我居北海君(居)南海,寄雁傳書(雁)謝不能”。
2.下面這首詩的詩句皆省略了主語,請就此簡要分析。
寄李儋元錫①
韋應物
去年花裡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
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注] ①李儋(dān)元錫:李儋,曾任殿中侍御史,為作者密友;元錫,字君貺,為作者在長安鄠縣時舊友。
答:
參考答案:一、二、三、四、五、六、八句的主語都是詩人韋應物(可以“餘”指代),第七句的主語是李儋(可以“汝”指代),皆被省略。
去年那花開時節我們依依惜別,如今花開時節我們分別已一年。
世事渺茫自我的命運怎能預料,只有黯然的春愁讓我孤枕難眠。
多病的身軀讓我想歸隱田園間,看著流亡的百姓愧對國家俸祿。
早聽說你將要來此地與我相見,我到西樓眺望幾度看到明月圓。
三、詩歌語序的顛倒性
與語意省略相比,語序的顛倒(或詞語錯位)更易使人對詩句產生錯誤理解。在古詩歌閱讀中,要重視語序的顛倒(或詞語錯位)現象,積累常見型別,以助於讀懂詩句,避免機械理解,產生誤讀。古詩歌常見語序的顛倒(或詞語錯位)型別如下:
類 型 |
舉 例 |
謂語前置 |
江邊掃葉夕陽僧。(正常語序:夕陽僧江邊掃葉) |
賓語前置 |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正常語序:神遊故國,應笑我多情,華髮早生) |
主賓互換 |
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正常語序:黃花報霜信) |
定語前置 |
紫收岷嶺芋,白種陸池蓮。(正常語序:收岷嶺紫芋,種陸池白蓮) |
定語後置 |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正常語序:一月夜飛度鏡湖) |
定語與中心語互換 |
江山故國近,風物饒陽美。(正常語序:故國江山近,饒陽風物美) |
狀語前置 |
憑闌半日獨無言,依舊竹聲新月似當年。(正常語序:竹聲新月依舊似當年) |
狀語後置 |
登高臨遠雖多感,嘆老嗟卑卻未曾。(正常語序:卻未曾嘆老嗟卑) |
名詞作狀語前置 |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正常語序:休(向)北闕上書] |
名詞作狀語後置 |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正常語序:桃花依舊(於)春風(中)笑] |
[即時體驗]
3.賞析下列詩句中語序變換的妙處。
(1)黃沙百戰穿金甲(王昌齡《從軍行》)
答:
(2)清角吹寒(姜夔《揚州慢》)
答:
參考答案:(1)正常語序應是“百戰黃沙穿金甲”,意思是經過千百次戰鬥,黃沙把鐵甲都磨穿了。將“黃沙”提到句首,正是為強調戰場上漫天的“黃沙”,突出了邊塞戰爭的特點,以及它特有的艱苦性。
(2)正常語序應是“寒清角吹”,意思是“寒風中悽清的號角吹響”。寒字的倒置,除了寫實的“寒風”之意,將使讀者更多地感受到由悽清的號角所吹出的“寒”意。
四、詞類活用的普遍性
古詩歌中一些詞的詞性發生改變,有時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功效。名詞、形容詞、數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動詞活用為名詞,名詞作狀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在古詩歌中很常見。
名詞活用作動詞 |
示例:“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分析:“錦帽貂裘”等於說“戴錦帽”“穿貂裘”,這是名詞活用作動詞。 |
示例:“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劉禹錫《竹枝詞》) 分析:“雨”,名詞活用作動詞,意為“下雨”。東邊的太陽出來了,西邊還在下雨。 |
|
名詞活用作形容詞 |
示例:“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分析:“春”,名詞活用作形容詞,意為“茂盛的”。在沉船的旁邊千帆競發,在病樹的前頭有眾多茂盛的樹木。 |
示例:“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高適《別董大》) 分析:“曛”,日落時的餘光。這裡是“昏暗”的意思。遼闊的天宇黃雲密佈,遮天蔽日,太陽失去了光輝。 |
|
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
示例:“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孔雀東南飛》) 分析:“貧賤”,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意為“貧賤之家”。貧賤之家有這樣一個女子,剛出嫁就被休回孃家。 |
示例:“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杜甫《望嶽》) 分析:句中的“青”,就是將形容詞“青色的”當名詞來用,代指泰山那青翠蒼綠的山色。 |
|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
示例:“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分析:“綠”,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意為“使……綠”。 春風又使江南岸的樹木變綠了,明月什麼時候能照著我回家呢? |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
示例:“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李商隱《晚晴》) 分析:“重”,意為“以……為重”。蒼天有意憐愛生長在幽暗之地的小草,人世間更以晚晴為重。 |
示例:“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杜牧《登九峰樓寄張祜》) 分析:“輕”,意為“把……看輕”。有誰能比得上你張公子,你的千首詩把高官厚祿看得很輕。 |
|
名詞用作狀語 |
示例:“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陌上桑》) 分析:“府”即“在府郡”,“朝”即“在朝廷”,這是名詞作狀語。 |
示例:“檣櫓灰飛煙滅。”(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分析:“灰”,意為“像灰一樣”;“煙”,意為“像煙一樣”。曹操的水軍像灰一樣飛散,像煙一樣消亡。 |
[即時體驗]
4.賞析下列詩句中詞類活用的妙處。
(1)風軟一江水,雲輕九子山。(查慎行《早過大通驛》)
答:
(2)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答:
參考答案:(1)“風軟一江水,雲輕九子山”中的“軟”“輕”都是使動用法,均巧妙地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把水波雲海寫得可觸可撫。全句意為:清風吹拂,江水泛起微微漣漪,像輕綢軟緞在波動;九子山巔高出雲表,像輕輕浮在銀色的海面。
(2)“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悅”“空”都是使動用法,“悅”句意為幽美的山間景色使鳥兒們高興極了,“空”句意為清澈的潭水及其中的倒影使人的心情變得坦蕩空靈了。這裡以動顯靜,突出了幽深靜寂、安詳和平、自然高遠的境界,也表達了詩人寧靜的內心感受。
五、互文見義的特殊性
“互文”指古代詩文中的相鄰句子所用的某些詞語(一般是在前後句對應的位置上)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互文有助於渲染詩歌氣氛,使詩句整齊、對仗。
理解互文時,必須把上下句中對應的詞語結合起來思考,領悟其在語意上互相補充、彼此映襯等作用,這樣才能在語意上真正弄懂其原意。
同句互文 |
示例:“煙籠寒水月籠沙。”(杜牧《泊秦淮》) 分析:詩句中的“煙”“月”、“水”“沙”互文,其意思應是“煙氣、月光籠罩著淒涼寒冷的秦淮河水及水邊的沙灘”。 |
示例:“主人下馬客在船。”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分析:詩句中的“主人”“客”互文,應理解為“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馬,又一起到了船上”。 |
|
對句互文 |
示例:“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分析:詞中“驚”“鳴”互文,正確的理解應為“(半夜裡)明月升起,驚飛了樹上的鳥鵲,驚醒了樹上的眠蟬;輕拂的夜風中傳來了鳥叫聲和蟬鳴聲”。這樣理解,詞的意境才更顯得豐富優美。 |
[即時體驗]
5.賞析下面詩句中互文的特點及妙處。
(1)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答:
(2)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二首(其一)》]
答:
參考答案:(1)“岐王”“崔九”、“見”“聞”互文,詩句意為“當年我常常在岐王和崔九的住宅裡見到你並聽到你的歌聲”。運用互文,使詩句對仗工整,音律和諧。
(2)句中“秦”和“漢”,“月”和“關”互文,詩句意為“依舊是秦漢時的明月和秦漢時的邊關,守邊禦敵鏖戰萬里的徵人還未回還”。運用互文,突出了“明月依舊,關塞依舊,卻物是人非”之意,更讓人感到戰爭的殘酷和徵人的悲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