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三十六天罡,在《宋史》中能找到記載,而宋人龔開所作《宋江三十六人贊》,也對他們本人和綽號進行了點評。
梁山三十六天罡在歷史上基本都確有其人,七十二地煞也未必完全是虛構,因為在當地還流傳著不少關於白勝、時遷、張青、孫二孃的傳說——有時候傳說比正史還靠譜兒。
其實梁山三十六天罡就是梁山軍的三十六個較大的頭目,他們有一些副將也很正常,如果梁山軍只有三十六個強盜而沒有副手和嘍囉,也不可能“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
梁山三十六天罡青史留名,七十二地煞眾口相傳,其間真偽已經無法分辨,但是我們細看三十六天罡中的三位名將之後,卻容易就發現了問題:這三位名將之後,身份全是假冒的——如果那三位名將的正宗傳人得知有三個梁山盜魁冒認祖宗,那是一定要把官司打到金鑾殿的。
咱們從三十六天罡從前往後數,在第五的位置上,就發現了第一個假冒偽劣產品:義勇武安王嫡子派子孫大刀關勝。
關羽是武聖人不假,但在宋朝的時候,他還真不是,宋朝武廟供奉的是姜尚姜子牙,其下是亞聖張良以及白起、韓信諸葛亮等武廟十哲,關羽、張飛、張遼、周瑜平級,屬於“武廟七十二將”,武聖、亞聖、十哲有坐像,七十二將是掛或畫在牆上的畫像。
“關聖帝君”一說最早出現於明神宗朱翊鈞時期,宋朝的關羽是義勇武安王,元朝的關羽是“義勇武安英濟王崇寧護國真君”,真君和帝君,還差著檔次呢。
宋朝的關羽不是武聖人,而且關羽有沒有後人,那也是個問題:“龐德子會(龐會),隨鍾(會)、鄧(艾)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
關勝的做派,也跟關羽大相徑庭:關羽無奈降曹,曹操賞賜豐厚,但關羽還是找機會逃出曹營追隨劉備,而關勝投降梁山後,一直死心塌地跟著宋江劫掠,還跟原先的戰友刀兵相見——他有大把的機會可以帶領本部人馬重回宋軍行列。
如果關羽知道有人冒充自己的後裔,而且還屈身為賊,還不氣得蠶眉倒豎大刀猛揮?
關勝是不是關羽嫡派子孫,就跟劉備是不是劉協的“叔叔”一樣,經不起史料考證,同樣經不起考證的,還有一個“河東名將呼延贊嫡派子孫”雙鞭呼延灼。
呼延贊是大宋開國名將,而且是北宋將門世家,呼延贊家的子孫,在宣和年間還活躍在朝堂之上,其中最有名的是擅長外語的平海軍指揮使呼延慶,《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續資治通鑑》和《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中均有呼延慶的記載。
呼延慶一直忙著跟金國搞外交,很得宋徽宗趙佶信任:當初宋朝要聯金滅遼,聯絡人就是呼延慶。
呼延慶是呼延贊嫡派子孫,那麼呼延灼就不可能是呼延贊嫡派子孫——世家出身的讀者都知道:所謂嫡派子孫,是有家譜保管權的,只有世代嫡長子那一脈才算嫡派,其餘的就算“旁支”和“庶出”。
呼延贊與呼延慶是同時代之人,但卻並非父子兄弟,而且可能根本就不認識,所以呼延灼的身份,也是假冒的——要論忘恩負義,呼延灼在梁山好漢中能排進前五位:他對不起賜給他踢雪烏騅的宋徽宗趙佶,也對不起替他組建鐵甲連環馬的太尉高俅,更對不起收留他的慕容知府。
如果呼延慶知道有這樣一個忘恩負義的傢伙冒充自己的嫡親兄弟,肯定會從金國跑回來跟他玩兒命。
北宋位傳九帝,享國167年,到了宋徽宗宣和年間,已經日薄西山,但是一百多年時間,開國元勳的譜系仍然十分清楚,所以青面獸楊志自稱是“五侯楊令公之孫”,也很容易被揭穿謊言:楊家將人丁不旺,但是在宣和年間仍有嫡系傳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永興軍路總管楊宗閔之孫、麟州建寧知寨楊震之子、同安郡王楊沂中(後改名楊存中)。
楊宗閔和楊延昭之子楊文廣是叔伯兄弟(楊宗保是虛構的),這樣算起來我們就明白了:楊存中的爺爺是楊業的孫子,不管怎麼說,青面獸楊志都不可能是楊存中的爺爺,當然也就不可能是“五侯楊令公之孫”了。
我們退一萬步來說,楊志那個“孫”是“玄孫”,他的名字也不對,金刀令公楊業的家譜是很明確的:官至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楊業生嫡長子楊延昭(傳說中的六郎,卻不是老六),保州防禦使、高陽關副都部署楊延昭生楊文廣,定州路副都總管、侍衛步軍都虞候楊文廣卒於熙寧七年(1074年)十一月。
楊文廣曾任侍衛步軍都虞候,位列殿前九帥(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侍衛親軍步軍各有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一人,合稱殿前九帥),是跟高俅平級的殿帥,如果楊志真的是楊令公之孫,根本就不用看高俅的臉色。
細看之下,我們發現這三位“名將之後”的人品都有些問題:大刀關勝沒有學其“先祖”千里走單騎,反而醉酒墜馬傷身;呼延灼辜負君恩出賣朋友,只為保全官位和性命;跟魯智深和武松同為二龍山頭領的青面獸楊志,也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有骨氣。
這三人中看起來比較英雄的青面獸楊志,也做過很多不英雄的事情:押運花石綱翻了船,他並沒有考慮花石綱禍國殃民翻船是報應,反而畏罪潛逃,在天下大赦之後,又“收得一擔兒錢物,待回東京,去樞密院使用,再理會本身的勾當。”
最能看出青面獸楊志鷹犬爪牙本色的,是押運生辰綱的途中:“楊志趕著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輕則痛罵,重則藤條便打,逼趕要行。”
不久前還是“賊配軍”的楊志一旦得到大貪官梁中書的賞識,馬上換了一副囂張跋扈的嘴臉——要是放在半年前,他見了這十一個“挑夫(軍健)”,也是要點頭哈腰的。
大刀關勝、雙鞭呼延灼和青面獸楊志有沒有冒認祖宗,這個筆者說得不算,讀者諸君心中都有一杆秤。但是看了這三位“將門之後”的所作所為,筆者忽然想改一句俗語:仗義每多屠狗輩,將門頻出紈絝兒。
花和尚魯智深沒說自己是山東(魯國)貴族,也不跟魯班魯肅攀親戚;行者武松不以商王武丁為先祖,也不管武則天叫祖姑奶奶;九紋龍史進自然不想跟史思明有半點瓜葛——史思明是突厥人。
魯智深、武松、史進堪稱梁山三大俠,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梁山好漢兩條半,讀者諸君可以將這三人與關勝、呼延灼、楊志比較一下,看看普通家庭的孩子,和那些將門之後有啥區別。
攀龍附鳳本是小人行徑,在筆者看來,既然已經落草為寇,就不要再提自己的先祖榮光:不管你爸爸是李綱還是趙剛,做了壞事之後,還是低調一點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