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成語,濃縮歷史精華;曲徑通幽,就不一樣的“中國”。
緊接上期,話說重耳從“第三世界”翟國,歷經千辛萬苦來到“春秋第一強國”齊國後,每天在富貴溫柔鄉里盡情享樂,加上年齡一天天變大,早已把建功立業的念頭拋在了腦後。
齊女見重耳鐵了心要賴在齊國,就與趙衰等人謀劃,想方設法灌醉了重耳,放在車上急急離開了齊國。重耳一覺醒來,齊國都城已在遠方。重耳勃然大怒,抓起長戈要殺咎犯。多虧了眾人一再勸諫,萬般無奈的重耳才無奈踏上了歸途。臨行前,重耳發下狠話說:“此行若不成功,我就吃了你的肉。”
一行人來到曹國,曹共公不但不以禮相待,反倒趁著重耳洗澡時躲在一邊偷窺他連在一起的肋骨(駢肋)。
曹國大夫僖負羈的妻子卻看得很長遠說:“我看晉公子絕非池中之物,而且身邊圍繞著一批國相之才。不遠的將來,他一定會得到晉國政權,並會征討曹國等對他無禮的國家,你應該先和他搞好關係。”僖負羈聽從了夫人的教誨,帶著香噴噴熱騰騰的飯菜送給重耳一行,並專門在給重耳的飯菜下放了一塊貴重精美的玉璧,重耳很是感激,收下了飯菜,但送還了玉璧。
所謂妻賢夫禍少。後來重耳發兵攻打曹國,親自下命令禁止軍隊侵擾僖負羈家族,以報答上述恩德,這是後話。
再說重耳離開曹國,經過宋國(被禮遇)、鄭國(被冷淡),來到了楚國。在楚國,楚成王特地遵從周禮以接待國君的規格宴請重耳,酒宴上獻禮九次(主人敬酒為獻,客人回敬為酢(zuo),主人再敬為酬,三者為一獻之禮),庭上陳列的禮物有上百件,重耳受寵若驚。
趁著濃濃的酒意,楚成王問重耳:“寡人對您這麼好,您如果當了國君,會怎麼報答我呢?”重耳說:“您這裡啥也不缺,我們晉國有的,都是您剩下的,不知道如何報答您呢。”楚成王說:“您說的也倒是大實話,但是我還是想聽您說說究竟怎麼報答我。”重耳想了想說:“如果託您的福,我回到晉國。假設有一天咱們兩國交兵,在平原相遇,我會首先命令我的軍隊後退九十里。如果還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我會左手持馬鞭弓箭,右手撫箭囊弓套與您交戰。”
一語驚四座。楚國令尹子玉說:“您應該殺了重耳,否則,總有一天這傢伙會成為咱們楚國的勁敵。”但楚成王拒絕了子玉的建議,奉上厚禮送重耳踏上了回國的征程。
重耳來到秦國,再次受到了熱烈歡迎。秦穆公特地把五位宗室之女送給重耳當老婆,其中就有重耳的侄子即現在的晉惠公在秦國做人質時的妻子——秦女懷贏(文贏)。重耳覺得彆扭不想要。一天,懷贏親自端水讓重耳洗臉。重耳洗完後,把手一揮讓懷贏離開。懷贏大怒說:“秦國晉國地位平等,你憑什麼看不起我?”重耳害怕她向穆公告狀,慌忙脫去上衣自囚謝罪。司空季子看出了重耳的心思說:“你連圉(晉懷公)的國家都要征伐,娶他的女人算什麼?你不應該因小失大啊。”重耳於是“心甘情願”地接受了懷贏,穆公非常高興。
公元前637年秋天,晉惠公因病去世,他的兒子圉繼位。當年十二月,晉國大夫欒枝、郤谷等人為內應,秦軍為後援,迎送重耳回國,此舉遭到晉國國內反對重耳的小股軍事力量的阻撓。
但此時的重耳早非吳下阿蒙。晉文公元年(前636年)春天,秦國護送重耳到達黃河岸邊。二月壬寅日,重耳進入晉國大營;丙午日,進入曲沃;丁未日,朝拜武宮,正式繼晉國國君之位,是為晉文公,群臣都紛紛跑來祝賀。形單影隻的懷公逃到了高梁,戊申日,被重耳派人刺殺。至此,由驪姬一手策劃導演的晉國內亂才終於平息。
重耳流亡的故事講完了,他之所以成功,除了所謂的“天意”,還有如下值得稱道的做法。
一、廣泛建立人脈網路。《史記•晉世家》說他“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賢士五人。”可以說沒有這些賢士如影隨形的襯托和幫助,重耳的流亡之路將異常艱辛,甚至會遭遇不測。
二、能屈能伸。這一點在跪下接受“野人”的土塊以及向懷贏“自囚”謝罪這一點可以看出。但是在面對楚成王這種不可一世的強者時,他卻豪氣干雲,給出了“退避三舍”的承諾,贏得了對他惺惺相惜的楚王的尊重。反倒是幾個不入流的小國的國君對重耳百般輕視,看來他們的弱小不是沒有“天理”的。
三、人都是有惰性的,重耳也是。幸運的是他身邊有一幫賢臣和幾位賢惠聰穎的女人。(這裡不能說妻子,實際上,我國古代實行嚴格的“一夫一妻”制和嫡長子繼承製。男人只能有一個妻子,即正室夫人。夫人生的大兒子是未來的家族和事業的繼承者。如果一個男人的大兒子不是夫人所生,那麼遵循第二個原則,“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子以母貴,母以子貴。”夫人生不出兒子,才輪到妾。)在他懶惰懈怠的時候,後背一直有人猛推,重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宏大願景才終於實現。
國學經典欣賞:
及楚,楚子饗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對曰:“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其何以報君?”曰:“雖然,何以報我?”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健,以與君周旋。”子玉請殺之。楚子曰:“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其從者肅而寬,忠而能力。晉侯無親,外內惡之。吾聞姬姓,唐叔之後,其後衰者也,其將由晉公子乎。天將興之,誰能廢之。違天必有大咎。”乃送諸秦。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