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二月吉日吉時,乾隆皇帝正式下旨,追復已於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圈禁致死的伯父允祉的誠郡王爵位,並加諡號曰“隱”。因誠郡王爵位非世襲罔替之爵,所以其爵位按列降為固山貝子,該爵由允祉的第七子弘景承襲。
“隱”字在諡法中屬惡諡,意即隱藏其邪惡本性,死不悔改之意。春秋之魯隱公、唐之隱太子建成皆用此諡。允祉得此諡號,這說明乾隆雖然有條件的部分恢復了允祉的名譽,但他對父皇雍正對允祉的定性還是給予了肯定,可是不管怎麼說這都是乾隆帝透過這件事拉開了為冤死於父皇手中的伯叔父們陸續平反的序幕。
允祉是康熙帝第三子,生母為榮妃馬佳氏。允祉出生時,他的母親在宮中的地位高於雍正帝的生母德嬪烏雅氏。不光這樣,允祉還是諸皇子天分比較高的一位,無論是學業還是騎射都是皇子中的佼佼者,所以允祉自幼就倍受父皇的喜愛,這也是日後他深受天性涼薄的雍正處處打壓的主要原因。當然呀,這也不能全怨雍正,因為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都一樣有嫉妒心,都不願見到他人比自己好,哪怕是親兄弟之間亦是如此。
由於允祉表現優秀,所以康熙帝在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第一次冊封成年皇子時,只有皇長子允禔和皇三子允祉被賜爵多羅直郡王和多羅誠郡王,而皇四子胤禛、皇五子允祺、皇七子允佑、皇八子允禩僅為多羅貝勒爵。
允祉雖然文武雙全但書生氣太足,他屬於一心玩學問的人,無論是康熙一廢太子還是二廢太子時,允祉對儲君之君根本不感冒,在他的心裡所有的一切都沒有由他主編的《古今圖書整合》更叫他感興趣。這部書的編纂歷經二十八年,其內容上至天文、地理,包括人物、禽類、昆蟲類,乃至文學、樂律等等,豐富到無所不包括,直到今天,這部書對我們研究清朝以前的文化猶有教益。
反觀他的四弟胤禛,這個人物在我心中不管他為大清帝國有過什麼貢獻,但他在謀儲之時的手段之穩、準、狠確實遠超老八允禩、老十四允禵等人,這也是胤禛在康熙去世後一擊而中從此成為新帝的根本原因之所在。難怪乎,當他的和同謀隆科多宣佈所謂的康熙遺詔時會有那麼多人敢於去置疑。
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幾經爭論,康熙帝決定復立胤礽為太子。同時晉封允祉、胤禛、允祺為親王。允祉封號為和碩誠親王,胤禛封號為和碩雍親王,允祺封號為和碩恆親王。
雖然在其間允祉曾因國喪剃髮一事獲罪被降為貝勒,但康熙依然如故的寵信著這個兒子。從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始,康熙每年都到允祉府上舉行家宴,而且自此還形成了慣例。康熙這一舉動嚴重刺激了雍正身上各處敏感的神經。
正因為如此,當雍正透過非正常手段謀取帝位以後,允祉的好日子從此就到頭了。
雍正即位伊始,就以廉親王允禩、怡親王允祥、隆科多、馬齊為總理王大臣,而偏偏派最有資格領銜此職的允祉去守康熙的的景陵。雍正給出的理由充分到讓你無法不接受,因為允祉是父皇最喜愛的皇子,由他守陵正好寬慰父皇在天之靈。
自此以後,雍正便接連不斷的拿允祉開刀。他先是尋罪將允祉的世子弘晟床為一般閒散宗室,接著又以允祉索賄之事把他降為郡王。更狠的事還是,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五月,雍正因為剛復封親王不久的允祉在所謂的怡親王胤祥喪禮上毫無憂傷之由,竟然直接把他交由宗人府議罪,然後以種種莫須有之罪名將允祉革爵,並把他全家圈禁在景山永安亭。
兩年後,一向身體強壯的允祉莫名其妙的死在禁所。雍正聞知為掩人耳目命人把允祉以郡王禮下葬但不予諡。
雍正去世的第二年,繼位的乾隆帝一個是為了收攬人心,二個是允祉確無大過,所以乾隆下令為允祉賜諡並重新禮葬,同時乾隆還下令釋放已經圈禁多年的皇十叔允俄,並允許他在京城自由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