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此時此刻,地球上唯一的霸主就是我們人類,憑藉超高的智慧和發達的科技,幾乎所有其他生物都難以戰勝人類。
而在六千五百萬年前,世界上最強的霸主是恐龍,恐龍沒有智慧和科技,他們稱霸世界的依仗就是龐大的身體和繁多的種族。
在三疊紀之後的侏羅紀和白堊紀,都是由恐龍種族正在地球上稱霸,霸王龍、迅猛龍、雷龍,這些恐龍看上去好像各不相同,但他們實際上都同屬於主龍形下綱的主龍形類生物。
恐龍在地球上的統治時間持續了大約整整2億年,如果沒什麼意外的話,它們很可能可以再稱霸地球2億年。
但是,意外始終還是發生了,在六千五百萬年前,遍佈各個大陸的各式恐龍似乎在一夜之間全部死亡了。
從那以後,世界上再也沒有恐龍存在過,所有的恐龍化石都止步於6500萬年前,恐龍這一種生命好像被一鍵刪除了一般,直接被這個世界上完全消失,現在世界中與恐龍親緣關係最近的竟然是被人類當成家禽的雞。
從發現第一具恐龍化石開始,世界上所有的考古學家們都在思考,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佈滿世界的恐龍在短時間內全部死光呢?
為什麼要研究恐龍滅絕的原因
現在隨便去馬路上找一個人詢問為何恐龍會滅絕,讀過小學的人都能立刻秒答,當然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的啊。
但是大家認真細想一下,為何我們會理所當然地把小行星撞擊地球作為正確答案呢?我們可以簡單地分解一下答案,這顆小行星撞擊到哪裡了,撞擊後造成什麼後果,為何恐龍滅絕後,我們的祖先——哺乳生物沒有因此滅絕?
相信大多數人並不會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因為我們的答案實際上都是從書或網際網路上直接獲得的,我們只需要簡單知道恐龍是這個原因導致的滅絕就行了。
但是科學家們並不能如此簡單對待這件事情,他們必須研究清楚恐龍滅絕的原因,因為這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生物大滅絕,因為離得近,更容易查清滅絕的真相。在這之前已經發生了四次生物大滅絕事件,這說明在生命發展的過程中,會有機率出現生物大滅絕。
我們人類擁有足夠的智慧和思想,這讓我們能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一定要居安思危。既然會有五次生物滅絕事件,就一定會有第六次,問題只是第六次生物滅絕會在什麼時候出現,會以什麼形式出現?
只要搞清楚恐龍滅絕的原因,就有可能讓我們避免再遇上同樣的境地。
恐龍滅絕的猜測
現在我們在網上可以明確地看到恐龍滅絕是小行星的撞擊,但是在剛開始研究的時候,科學家們根本不知道從哪裡著手開始查起。
所以科學家們的第一步,就是先透過合理的猜測,研究恐龍是否有可能因此滅絕,再根絕猜測的方向找尋滅絕的證據,最後就能讓恐龍滅絕的真相大白於天下。
- 冰河時期說
從科學家們發掘到的恐龍化石中,我們可以發現,幾乎所有恐龍身形都遠大於人類,霸王龍的站立高度能達到5米,身長有15米這個體型比大貨車還要大許多,更別提還有身長三四十米的雷龍。
這些龐大的身軀,意味著它們必須消耗大量的食物才能有足夠的能量維持生存,這就像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汽車,車型越大的汽車耗油量越高,這是必然的現象。
在白堊紀時期,植被茂盛,氧氣含量充足,於是生命體基本都能長得比較大,尤其是節肢動物,他們的體型主要由氧氣含量比例控制,現在手指大的小蜻蜓,在白堊紀可能手臂那麼大。
昆蟲這種基礎食物都能長這麼大,所以當時整個生物圈基本都是不需要擔心食物來源的,食物充足,氧氣也足,於是恐龍就越長越大。
但當食物缺乏、氣溫下降、氧氣含量下降時,龐大的身形就成為了他們的催命符。而地球上的氣溫本身就會出現週期性的起伏,經常在溫室效應和冰河時期之間來回切換。
於是科學家們認為,恐龍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冰河時期中,全部因為缺少食物而滅絕的。但是這個猜測其實有點站不住,因為地球上的溫度週期起伏時間跨度遠遠不及恐龍的存在時期。
小規模的冰河時期每隔2~4萬年就會發生一次,大規模的則會隔10萬年左右發生一次,對於一個在地球上存在將近2億年的生物來說,他們肯定經歷了無數次的冰河時期,而且也並沒有因此而滅絕,所以這個猜測並不夠充分。
- 小行星撞擊說
其實能造成世界性生物滅絕事件的事情並不多,除了氣候的急劇變化,就只有小行星撞擊了。但是一開始沒多少人往這個方向猜測,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隨機性太大機率太小了。
而且如果小行星真的撞擊地球,那麼我們應該能在地面上找到小行星撞擊造成的巨大隕石坑才對,就像月球,我們能從上面直接看到大大小小的隕石坑。
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疑點,那就是恐龍的化石是遍佈全世界的,恐龍稱霸地球的時候,地球上只有一塊盤古大陸,因此每一塊大陸都會有恐龍的蹤跡。
如果僅僅是一次小行星撞擊,它的威力還不至於大到能將整個地球破壞掉,那麼它的破壞性必然只能止步於半個地球,另外半球的恐龍應該存活下來才對的。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全世界的恐龍都一起滅絕了呢?
決定性證據:墨西哥深海岩石樣本
前文說到,科學家們要根據猜測的方向找尋讓恐龍滅絕的原因,雖然當時大多數科學家們都相信恐龍是滅絕於全球性的氣候變化,但是依舊有小部分人支援小行星撞擊的說法。
這小部分科學家們認為,地球上擁有生命、大氣還有水,這些元素都會將隕石坑的痕跡淡化掉,所以我們不能以常理去尋找隕石坑,必須結合生物圈的影響去尋找。
然後,他們就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找到一個巨大無比的隕石坑。這個隕石坑被科學家們命名為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整個隕石坑的直徑有180公里,是目前世界已知最大的撞擊地形,經過科學家們的計算這次撞擊造成爆炸規模相當於100兆噸TNT炸藥同時爆炸,是人類製造出最大核彈——10億當量沙皇核彈的10萬倍。
在這個隕石坑被找到那一刻開始,許多原本認為恐龍滅絕與氣候變化的科學家紛紛倒戈,轉而去研究這個巨大無比的隕石坑了。
在眾多科學家的努力下,他們在撞擊坑附近找到決定性的證據——隕石坑的岩石樣本中有高含量的銥元素。
銥元素在地球上的含量很低,但一些隕石中卻會含有大量銥元素,銥元素的發現,讓科學家們幾乎可以篤定地推斷出恐龍的滅絕原因。
恐龍滅絕那天發生了什麼
在六千五百萬年前,一顆或多顆小行星撞擊了地球,僅僅是希克蘇魯伯隕石坑這一顆小行星,直徑就高達10公里以上,撞擊點周圍直徑數千公里的生物都在頃刻間被撞擊產生的巨大爆炸全部汽化。
同時被汽化掉的還有直徑10公里的隕石本體,而這顆隕石剛好含有大量的銥元素,隕石被汽化後,銥元素也跟著被汽化成微小顆粒,進入了地球的大氣迴圈中去。
銥元素的原子序數為77,這是一種太陽系和地球都無法自行生產的金屬,當銥金屬成塊時,沒有放射性也不會對生物有任何危害,因為銥金屬不會與任何生物組織發生反應,就算把它誤食了,也不過是怎麼拉出來。
但是此時的銥金屬被炸成微小顆粒漂浮在大氣層中,問題就出現了。銥金屬微粒漂浮在大氣層中,恐龍等大型生物將其吸進肺部,粉末狀的銥金屬對生物組織造成嚴重的刺激性作用,類似於塵肺。
除了直接汙染恐龍的呼吸環境,銥金屬微粒還極其容易在空氣中燃燒,因此引發的森林野火不僅直接燒死了不少恐龍,還讓食草恐龍失去了食物來源,於是它們都得大批次餓死。在草食恐龍餓死之後,肉食恐龍當然也會跟著陷入大饑荒之中。
森林野火同時也會造成氧氣大量消耗,並且產生的煙霧甚至已經遮天蔽日了,再加上銥金屬微粒和隕石撞擊後本身就已經產生了大量漂浮在上空的煙塵。此時的地球應該會完全被煙塵所籠罩,陽光幾乎無法穿透這層煙霧的阻攔。
沒有陽光,植物開始大批死亡,全球性大饑荒開始產生,氧氣含量大幅度下降,溫度急劇下降,銥金屬微粒還在持續地毒殺需要呼吸的生命體。
我們知道,像蛇、鱷魚等爬行動物屬於變溫動物,它們的體溫會隨著環境變化而變化,所以它們的能量消耗速度並不快,進食一次就能支援許多天。
雖然恐龍屬於這些變溫動物的近親,但長期不缺食物的霸主地位讓它們的新陳代謝速度已經加快,因此需要食物持續的供應,才能讓它存活下去。
在小行星撞擊地球產生的饑荒中,全體恐龍都因為它們的生理機制無法適應而死亡。
小行星撞擊只是一瞬間的事情,之後的銥元素和煙塵遮蔽天空卻持續了數十萬年的時間,正是如此漫長的惡劣歲月,才能讓恐龍這種地球霸主完全滅絕。
結語
在這次危機中,能量消耗更少,繁殖速度更快的哺乳動物成功存活了下來,恐龍的滅絕導致生物圈中產生了巨大的生態位缺失,於是在當時環境中更具優勢的哺乳動物理所當然地霸佔了這個位置,成為地球的新霸主。
雖然現在我們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地球霸主,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一勞永逸了,恐龍會被滅絕,我們人類同樣會有可能遇到類似的危機。
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小行星撞擊地球將不再是一個威脅。以我們現在的科技水平已經能實時監測地球軌道中出現的大部分小行星。
對於有威脅的小行星,科學家們已經開發出使用火箭直接撞擊的辦法讓小行星偏離軌道,這樣就能確保小行星不會撞上我們地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