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農業農村部的官網釋出了一條重磅訊息,關於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範圍和時間的通告,正式宣佈從2020年1月1日0時起開始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
自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實施至今,已經過去了將近2年的時間,從目前江水流經區域反饋的情況來看,禁漁已經取得初步成效,甚至連消失已久的長江䲘魚,也再次出現在長江流域。
2020年11月,長江科考水產品研究人員,在長江宜昌江段對水生物考察時,驚喜地發現了1條䲘,此次距離洪澤湖段發現的䲘,已經過去3年之久了。
䲘主要分佈在長江以南流域,又稱刁子、麥稈刁、昌刁和刁杆等,是一種中等體型的肉食性魚類,與常見的鱤魚有些相似,最大能長到25斤左右,但䲘魚的魚肉卻比鱤魚美味。
由於䲘魚有市場,所以就有捕撈和傷害,而過度的捕撈導致原本常見的䲘,在長江幾乎銷聲匿跡。雖然“十年禁漁”才過去2年,但能讓消失已久䲘魚再現長江流域,說明禁漁對魚類生長正在發揮作用了。
尤其是重點打擊了電魚、錨魚等違法的生產性捕撈,對長江一些珍貴和稀有魚類的生長的確有很大的保障。隨著長江生態環境逐漸變好,那麼,被譽為“長江魚王”的鰣還能回來嗎?
“長江魚王”——鰣
鰣,又稱時魚、三來魚、裡夫斯氏薄河鯡、三黎魚和鰣魚等,是一種海河洄游型魚類,一生是在海河之間度過。
鰣魚在長江繁殖孵化後,大概需要經過3個月的時間生長,長到15釐米左右時在返回大海,在海洋之中需要生活2年多的時間,才能達到性成熟後再次回到江河繁殖。
鰣魚在我國的分佈極為廣泛,主要集中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的近海岸生活,以及長江流域城市,具體有江西、海南、上海、福建、廣東、浙江、和香港澳門一帶。
鰣魚是屬於溫性魚類,喜歡棲息在海河的中上層。鰣魚它的食性在不同的階段會發生變化,幼魚期在淡水生長階段的鰣魚,通常是以浮游生物為食;鰣魚進入大海後,主要是以海洋橈足類和矽藻為食。
鰣魚魚肉細嫩脂厚,味極腴美,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鰣魚與長江刀魚、河豚並稱為“長江三鮮”,而鰣魚排居首位,因此又被稱為“長江魚王”等美譽。
鰣魚高產紀錄
鰣魚原先是沿江地區常見的食用魚類,根據鰣魚最早鰣魚捕撈記錄來看,在20世紀70年代中旬,當時全國鰣魚捕撈量的總和為157.5萬千克,平均年產量約在50萬千克主左右。
但好景不長,隨著經濟發展需求,長江鰣魚的產能逐年遞減。從1985年統計的資料顯示,鰣魚的年產量僅有3萬千克。想不到,僅僅過來十多年的時間,長江鰣魚的年產量的總和縮減了接近20倍。
從鰣魚最高157萬千克的年產量來看,它應該是屬於繁殖能很強的洄游型魚類。根據百科資料顯示,一條成年的鰣魚絕對懷卵量在100萬粒以上,體型較大的鰣魚最高可產卵389.4萬粒。
與鰣魚同樣是海河洄游型魚類的刀魚,最大懷卵量只有77500粒,雖然在沒有禁漁之前,野生長江刀魚的數量就已經開始減少,但也不至於像鰣魚這樣30多年了,至今不見蹤影。
鰣魚消失的原因
上個世紀70年代,我國的經濟並不發達,長江兩岸的工廠也很少,所以長江的水資源生態一直保持良好。但隨著發展經濟的號角吹響後,新建很多工廠和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
由於缺乏環境保護意識,當時很多汙水都沒經過處理,就直接排入到長江流域,逐漸地破壞了長江水質。長江又屬於重要的水上交通,日益增加的大型船舶和油漬排放,對鰣魚的生存環境造成了破壞。
另外,鰣魚主要產卵繁殖場地在江西贛江,由於贛江的平流梯級樞紐工程的興建後,把鰣魚洄游產卵的路線給阻斷了,使鰣魚無法洄游,同時建設造成鰣魚產卵場所也被破壞殆盡。
即便如此,鰣魚年產量不足3萬千克時,仍然被大量捕撈,因為當時的監管手段有限,加上夜間偷捕者屢禁不止。因此,在1988年,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一級野生保護。
鰣魚還能再回來嗎?
1987年,為了保護長江鰣魚的資源,長江漁業科研人員曾提出,對長江鰣魚實施為期3年的禁捕,在當年3月份正式實施。隨後,還對鰣魚生長、繁殖和人工授精孵化等一系列工作進行了深入研究。
很快,科研人員就掌握了鰣魚人工繁育技術,並在鄱陽湖口至安徽宿松的八里江水域,建立了鰣魚繁殖路的重要通道,但令人遺憾的是,仍然控制不了長江鰣魚的資源走向枯竭。
從1996年至2012年,漁業科研人員曾經連續多次,在鰣魚繁殖場地鄱陽湖一帶水域捕撈長江鰣魚,但連續16年的科研捕撈仍然是一無所獲。後來又在鰣魚喜歡棲息的峽江監測捕撈,但最終都沒有發現鰣魚的蹤跡。
安徽的八里江,江西的鄱陽湖和贛江,浙江的錢塘江,以及廣東肇慶至廣西的珠江水系江段,曾經都是鰣魚最喜歡棲息的場所,但在這些江段裡已經有很多年,都沒有發現鰣魚的存在了。
透過種種跡象表明,長江鰣魚的資源已經到了枯竭的地步了,但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宣佈滅絕。隨著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和汙染整治,結合十年禁漁的實施,鰣魚會不會像䲘魚那樣,再次回到長江呢?#長江禁漁##鰣魚##珍稀瀕危動物#
傳說中的鰣魚你見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