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關注不迷路 ↑ ↑
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精神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滲透,五花八門的社交媒體軟體正在悄然“偷走”我們的大量時間精力。
然而,刷手機帶來的卻未必是精神上的放鬆。
近日,由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MGH)學者領銜的一項研究,透過對超過5000人持續1年的大規模隨訪研究表明,社交媒體的使用與後續抑鬱症狀增加明顯有關。其中,影響最明顯的是分別是一款照片分享軟體、某大型社交網站、以及一款短影片分享軟體。研究論文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子刊JAMA Network Open。
事實上,此前已有研究提示,在青少年和年輕人中,社交媒體的使用與幸福感下降以及焦慮、抑鬱程度增加有關。然而,兩者無因果關係,以及這種現象能否外推到更廣泛人群,還缺乏充分的證據。
相比之下,這項來自哈佛大學的研究大範圍覆蓋了美國50個州的18歲以上人群,而且透過“縱向”研究,分析隨著時間推移,使用社交媒體與後續抑鬱症狀的影響,以更好排除“抑鬱人群會更多使用社交媒體”的反向關聯。換言之,這些人抑鬱症狀的惡化,確實是在頻繁使用某些社交媒體後而出現的。
具體來看,研究人員在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間,每個月進行一次網際網路使用調查,共調查13次。研究關注的社交媒體包括在當地被廣泛使用的Facebook、Instagram、LinkedIn、Pinterest、TikTok、Twitter、Snapchat和YouTube等。同時,研究收集了參與者的基本社會人口學資訊,並多次透過抑鬱篩查量表PHQ-9進行抑鬱症狀評估。
共有5395人至少完成了兩次抑鬱症狀評估,且首次評估時PHQ-9得分<5分(無抑鬱)。他們的平均年齡約56歲,65.7%為女性,覆蓋了亞裔、黑人、西班牙裔、白人、原住民等多樣化的人群。
其中,482人(8.9%)在第二次評估中PHQ-9得分升高,意味著他們的抑鬱症狀變得明顯。在調整其他潛在影響因素後,一款照片分享軟體與抑鬱症狀增加的可能性升高53%有關,某大型社交網站和短影片軟體分別與風險升高42%和39%有關。
在考慮了獲取新聞的來源渠道、日常生活中社會支援以及每日面對面社互動動的情況後,這種關聯並沒有改變。
進一步分析還發現,不同年齡段受到社交媒體的影響有所不同。在≥35歲人群中,抑鬱症狀增加與上述照片分享軟體和短影片軟體的關聯更明顯,對於<35歲人群,則恰恰相反,與大型社交網站的關聯更明顯。
▲不同社交媒體平臺與抑鬱症狀增加的關聯(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研究者也謹慎指出,這項研究並不足以說明社交媒體與抑鬱的因果關係,但結果支援並拓展了此前多項研究的發現,同時呼籲未來有更多研究進一步闡明社交媒體如何影響成人抑鬱的發生發展。
不過,這一結果無疑為我們帶來了警示。在忙碌的一天後,不妨遠離網路,從真實生活中尋找更多幸福感。
如果你也熱衷於社交媒體,不妨也用PHQ-9量表測一測,看看自己是不是要更多走出虛擬世界。
PHQ-9問卷
在過去兩週內,你是否經常被以下問題困擾?
1. 對做事沒有興趣
2. 感到沮喪、沮喪或絕望
3. 難以入睡、睡不安穩,或睡得太多
4. 感到疲倦或精力不足
5. 食慾不振或暴飲暴食
6. 對自己不滿意,覺得自己是失敗者,或者讓自己或家人失望
7. 難以專心做一件事
8. 動作或說話太慢,已經引起他人注意;或者特別煩躁不安
9. 認為自己不如死去,或有自殘想法
每一問回答:“從不”得0分,“偶爾”得1分,“超過一半時間”得2分,“幾乎每天”得3分。
PHQ-9量表總得分在0-27分之間,不同分值提示了不同的抑鬱程度:
- 0-4分:無抑鬱
- 5-9分:輕度抑鬱
- 10-14分:中度抑鬱
- 15-19分:中重度抑鬱
- 20-27分:重度抑鬱
參考資料
[1] Perlis RH, Green J, Simonson M, et al. (2021).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Media Use and Self-reporte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in US Adults. JAMA Netw Open,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1.36113
免責宣告: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專注介紹全球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進展。本文僅作資訊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援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藥明康德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