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疫情前,烘焙業在中國以外的地區,似乎就已經不太妙。
法國在1960年約有5萬家麵包坊,來到21世紀只剩近3.3萬家,工業化麵包製造商的市場佔有率為45%;
德國上世紀90年代初,還有2.6萬家採用手工烘焙方式的麵包房,而近年僅剩下約1.45萬家。平均每年有300個左右的麵包房由於後繼無人而被迫關閉;
日本的麵包店也壓力山大,日本麵包店的數量從2007年的13,212家下降到2016年的11,260家,而且還在繼續下降趨勢……
疫情前,國外的麵包店還面臨很多不太友好的限制,例如法國的法律規定,手工麵包店、麵包倉庫、超市裡的烘焙點每週至少關門一天,不許一週七天都開門做生意!
疫情發生後,本來以為要面對重擊的麵包店,卻迎來一波利好。因為麵包是歐美地區大部分人的口糧,所以被列為“必需品”行業,可不受疫情禁令的限制繼續開業。疫情初期,麵包店作為整個疫情期間為數不多的“受益者”,可謂是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流量。巴黎一家麵包店的老闆告訴法新社記者:“週一以來,我們的客流量增加了一倍……昨天下午3點以前我們就賣完了所有商品,平常8點關門都不一定能賣完。有些平時只買半個或一個法棍的顧客一下買了4、5根準備冷凍起來。”
然而這樣的爆發性囤貨,並沒持續多久,隨著疫情一路反覆,歐美烘焙業也步其他行業後塵,變得蕭條。法國總理馬克龍打電話給巴黎某著名麵包店老闆,詢問生意怎樣,卻得到麵包師憤懣的回覆:“我供貨的幾家餐廳都倒閉了,就連米其林餐廳都沒開門,生意能好到哪去?”
唇亡齒寒,餐飲業的大規模關閉,讓麵包業陷入危機。酒店、餐廳的批發拿貨,聚餐和慶祝活動的需求,這些銷量本來佔到麵包行業的大半份額,沒有了這些訂單,僅僅靠門店零售,要維持實在太難。
2020年6月,一百三十多年曆史,被稱為“甜品界的香奈兒”的法國甜品店 Fauchon(馥頌),向法庭提交了破產申請,隨後在9月宣佈永久關閉位於瑪德萊娜廣場的兩家直營門店。
緊接著到了2021年初,被譽為“甜品界路易威登”的頂級馬卡龍品牌拉杜麗(Ladurée)也表示撐不住了,尋找收購者,控股的奧爾岱(Holder)家族表示可以賣出超過50%的控股權,只求續命!
而當意大利歷史最悠久的傳奇咖啡館,創辦於1720年,接待過歌德、拜倫、狄更斯、尼采、瓦格納、卓別林等等名人,威尼斯聖馬可廣場上的花神咖啡館(Caffè Florian),在冷冷清清地度過它的300週年後,也宣佈停業時候,所有人都知道:一個時代要過去了。
#02
國內的烘焙業,也坐了一波過山車。
疫情初期,同樣以為要被暴擊的烘焙店們,卻意外地成為了宅家居民們的囤貨之選。不能堂食,讓方便帶走,可以配送的麵包,進入了大家的購物車中,線上訂單猛增,麵包店成了少數保持運營的餐飲選擇。
有朋友的麵包店在疫情前開業,正愁著拓展客源,遇到全民居家,周邊小區的客戶主動加他,兩個月下來就積攢了一批熟客,就此開啟局面。
有朋友關閉了商場的門店,退守到工作室,本來想著壯士斷臂,苟延殘喘,沒想到工作室的線上訂單接到忙不過來,又把辭退的烘焙師都招回來了。
商場商業烘焙疫情期間關店帶來的市場空缺、線上銷售的進一步強化,線上買麵包人群大增。資料顯示,疫情初期,美團外賣上“烘焙”類商品的搜尋量增加了100多倍!
而疫情後消費者的健康需求帶來口味變化,主打低油低糖等健康麵包的手作麵包店又迎來一波熱度。
法棍和貝果這兩大歐包暢銷品的搜尋量,在疫情期間大幅上漲,疫情後熱度雖然有所回落,但仍然高出以前一截,證實了疫情後人們對於健康的關注及歐包的認識都有加強。
然而在早期的行業利好消耗完後,情況開始起變化。先是多個烘焙連鎖品牌的突然倒閉,上海宜芝多70多家門店關閉,廣州的東海堂突然全線結業,深圳BEEPLUS超級烘焙工坊人去樓空。緊接著,就連不少烘焙培訓機構、中小型精品烘焙店也開始舉步維艱。如果開店的小夥伴這時候再想透過外賣求生,就會發現平臺上出現n多同行,甚至連咖啡店甜品店都上架烘焙產品,甚至搭配套餐賣得更便宜實惠。
想知道情況有多不好,不用看新聞報道,只要看看那些烘焙裝置的二手交易商。在上海一家二手烘焙商的倉庫裡,僅僅是層爐烤箱就有一百多臺,任君選擇。老闆因為業務多,還打算擴大倉庫規模……
再加上近期原料漲價,餐飲業的普遍困難也傳導到了烘焙行業中,冬天本來是烘焙行業的相對旺季,但這一個冬天,似乎烤箱也不太熱得起來。
#03
怎麼度過冬天?
烘焙師們有不同的選擇。
有原本堅決拒絕網購麵包的師傅,選擇妥協,開始往外地快遞麵包。但是他還留著一份堅持,只挑選適合郵寄的部分麵包品種,還每天限量。
有的麵包店,嘗試增加麵包簡餐,或者搭配咖啡茶飲,既提高客單價,也向顧客展示麵包更多的吃法;麵包師增加了蛋糕西點,而蛋糕師們也學起了麵包製作,多元化是有效的生存之道。
還有的麵包師向客戶推薦自己在用的優質原料,試著做起了團購。像是特意挑選出來作為夾餡的潮汕牛肉丸,被客人屢次問起,索性每次訂貨的時候,也在麵包群裡開團了,居然反響不錯。
▲某店家推薦自用的Kiri乳酪
更多的人,選擇了加強學習、加強研發,經歷過疫情的起起落落,越發確認:好吃的產品才是長久根基。流量營銷雖然爽,但是營銷成本越發昂貴,而追熱點、刷流量、做活動那是無休無止的消耗,總有一天,會累了倦了,連帶著對做麵包做蛋糕也厭倦了,那烘焙生涯,也大機率走到了盡頭。
堅持一些正確的選擇,總是不容易的,但難而正確的事情,收益更大更持久。
就像是:如果你的吐司不好賣了,你會選擇放棄它,還是提升它呢?
PS:301歲的花神咖啡館在今年5月又重開了,消費還是一如既往的貴——人均消費疫情前是40歐/人,現在是大概35歐,主力消費客群來自中美日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