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社會不同時期的主要矛盾,房地產行業大概會經歷幾個階段:
1、住房總量不足階段。
1995-2018年這段時間,我國住房層面的主要矛盾是人民住房需求巨大,住房總量不足,質量較差,需要迅速改善人民的居住水平。1995年以前是什麼?當然是解決溫飽,還顧不上居住質量這個問題。
在住房商品化的早期,地方政府財力微薄,規劃經驗欠缺,無法承擔大規劃的住房建設工作。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國從1995年左右引進香港住房模式,地方政府透過拍賣土地,開發商負責建設,銀行負責向消費者提供貸款購買住宅。
這一過程持續了20年時間,地方政府獲得賣地和稅收收入,國民大幅改善了居住條件,並帶動建築、建材、家電、汽車等關聯行業的高速發展。
這一階段是多贏的。
2、風險平衡階段。
2018年左右,我國人均住房面積接近40平米,達到或超過部分發達國家水平,住房總量不足的矛盾基本上得到了解決。
房地產業前20年的高速發展,導致房價快速上漲,居民財務槓桿大幅上升,開發商資產負債率過高,貧富差距拉大,金融風險積累等一系列問題。
這個時段就需要做風險平衡了,一是限制居民槓桿過快上升(限購、限貸),二是限制開發商無序擴張(三條紅線、貸款比例),三是限房價限地價,抑制房價的快速上漲。
3、迴歸本源階段。
經過第2階段,槓桿過高的開發商會遇到財務困境,一些風險意識不高的房地產商將會破產,股東權益清零,資產被國有企業接管。
在共同富裕的指引下,前期購買多套住房實現財富增值的投資者,將會被納入房產稅徵收物件,房產稅將實行累進稅率,房產越多,稅率越高;只有一套普通住房的家庭將免徵房產稅。
招拍掛土地經營模式退出歷史舞臺,由國有企業有計劃地向社會提供住房建設和改造服務,重點提升配套和居住質量,房地產行業納入公有事業範疇管理,轉變為新加坡模式。地方政府缺失的土地出讓金,將由房產稅和中央轉移支付填補,以保證地方政府和基礎民生的正常運轉。
m飛m
歷史有一個習慣,每一個10年的流行行業,都會在下一個10年重創它們的追捧者。
-------《戴維斯王朝》
升班馬
政府的支出太高了,要是這年度預算花不完,就拼命挖路,挖綠化,重新造。
路林
個人感覺未來在新房開發、保障性住房開發、存量房交易、債務安全這個不可能四邊形中,只能保持一個,收縮兩個,捨棄一個;
neo牛3
前提是停止大規模的基建和國有企業的低效經營。中國1年要花2萬億進行基建。美元。不賣地存量的利息都還不起。
地地道道的
房子與土地問題,最終是經濟發展與金融問題,為何?建國前40年怎麼不發展房地產呢?沒錢,那時工業體系多數都才起步,經歷過的人都知道,那時的華僑是各地的座上賓,有人來投資那是不得了的事。
經過多年發展,各行各業產品充足後,有條件發展房地產了,再加上銀行貸款,群眾也有改善住房的需求,還有一個現象,現在各地的房價都漲了,放到十年前可不是這個漲法,但是浙江的溫州十年前房價就很高了,這也說明經濟條件是基礎。
基建還是要搞的,國企就把這事幹了,商品房的規模會縮減,這也符合賣地者的利益,獨家的東西,慢慢賣,很醜陋但很現實。
至於說地方財政對土地的依賴,是現實,但這奶必須斷,遲早的事,也不是全斷,是要大幅度減少。這也是現實需要,現在地方太牛了,除去隔三差五挖路、搞綠化,還有舊房子改造,改造就改造吧,不,他就刷外牆!這麼浪費肯定是無法持續的。
jeffrey810
目前的定調還是去槓桿,穩預期,去投資,但尚未明確會直接終止土地財政,在嚴控房地產企業融資的背景下會出現國進民退的現象,這未必是調控的重點,民企的槓槓率可能導致自身淘汰,而國企整合是不得不為的善後措施。今後可能較長一段時間內還是保障房和商品房並行,保障房比例提升,商品房比重降低,也不需要這麼多房地產開發企業。
Yimi菊
我的不完全理解,貨幣基本盤或者說是信用基礎是建立在土地上的,出讓土地的一方能夠透過這一方式實現信用的擴張,並透過銀行系統進行變現,這和股票估值一樣,是需要一個合理的價格區間,不能太快不能太慢。經過疫情很多人的收入不僅沒有增加,反而在損耗僅有的存款,但是疫情放的水卻沒有流到該去的地方擴大經營,流向土地,去加速信用的擴張,導致普通人存款的進一步減少,這才是主動調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