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欲靜而風不止!
2021年漸進尾聲,在這一年裡,西方國家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大變局”和“大疫情”所帶來的挑戰,早已讓歐美各國疲於應付、焦頭爛額。
可“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12月7日當天,英美這對“難兄難弟”,就分別收到了一個壞訊息。
先說第一件,誰幹的?政府內部驚現毒品痕跡,英國首相坐不住了。
當地時間6日,英國下議院議長霍伊爾爵士表示,在英國議會所在的威斯敏斯特宮、英國首相和內政大臣的私人辦公室附近,都發現了毒品的痕跡。
對此,霍伊爾爵士坦言“情況令人擔憂”,並報警處理此事。而英國首相約翰遜,同樣呼籲儘快調查,並準備在英國議會部署嗅探犬“掃毒”。
不得不說,這類事件真的很奇幻。畢竟,英國警方部署在議會的嗅探犬,此前只是為了探測爆炸物,但如今卻要額外部署以檢測毒品。
看來,在英國各大權力機關之內,吸毒現象已經變得十分頻繁,甚至有妨礙國家正常運轉的可能性。
試想一下,某位英國議員在吸毒後參加議會討論,或者在吸毒後和首相約翰遜舉行會晤,別說提出什麼建設性意見,恐怕連正常表決都做不到吧?
別忘了,議會可是英國的最高立法機關,首相可是英國的最高行政長官!
因此,有必要分享3點看法。
1,玩火者必自焚,英國政府是時候該反思了!
要知道,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2020年的報告顯示,全英共有300萬人使用非法藥物,其中絕大多數都具有成癮性,包括可卡因等毒品。
也正因如此,曾經向全世界販賣鴉片的英國,已經成為了全球重要的毒品消費市場。而BBC也曾報道過,英國大學生的吸毒率高達56%。
前不久,美國官方開設“吸毒室”的訊息席捲網路,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截止到2017年的時候,英國就有17個官方“吸毒室”提供免費毒品。
毋庸置疑,由於英國社會對吸毒的高容忍度,以及英國官方的刻意放縱,這才導致英國成為了歐洲吸毒率最高的國家。
2,政府權力機關出現毒品痕跡,其實並不是稀罕事。
僅以美國為例,前總統克林頓、前總統小布什和前總統奧巴馬就都有吸毒史。而美國國會內,有相當一部分支援“大麻合法化”的美國議員,同樣有過吸毒史。
因此,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英國並不奇怪。只不過,這一次事情被曝光之後,英國政府之所以大張旗鼓地做出反應,主要還是約翰遜的意思。
實際上,約翰遜正計劃公佈一項“打擊毒品犯罪”的新戰略,包括吊銷癮君子駕照、對吸毒者實施旅行禁令等措施。
不難看出,約翰遜這是在“借題發揮”。
3,亡羊補牢?英國首相做得還不夠。
一方面,約翰遜只聚焦了針對吸毒者的懲罰,卻忽視了對執法者的要求。須知,一條腿走路永遠走不遠,英國警方如果消極執法,掃毒也就無從談起。
畢竟,在2013年4月20日,約2000名示威者在英國海德公園公開吸食毒品時,在場的英國警察自始至終就沒有逮捕任何一人。
另一方面,英國的特殊國情在於,它是西方國家中的重要成員,和歐盟、美國等西方國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在這樣的一潭渾水之中,英國政府想要打擊毒品犯罪,且不論能否築起“銅牆鐵壁”,僅僅是逮捕盟國罪犯後如何審判一事,約翰遜就搞不定。
屆時,只要美法等國能夠引渡罪犯,這些國家的販毒者就仍會絡繹不絕地前往英國販毒,反正背後有國家兜底。
如此看來,英國想要掃毒,恐怕是“路漫漫其修遠兮”。
接下來,談談第二件事,追加罰款!因煽動極端主義,美國谷歌再遭俄羅斯制裁。
12月7日當天,俄羅斯一地方法院判決,美國谷歌公司違反俄羅斯法律,未能刪除被俄政府禁止的“煽動極端主義”影片,且未將俄使用者的個人資料本地化,將被追加500萬盧布的罰款。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年因為類似的原因,谷歌前前後後已經被處以了5400萬盧布的罰款,包括在今年的6月、8月、9月和11月所遭受的處罰。
顯然,谷歌是“屢罰不改”,俄羅斯政府也算是卯上勁了。
實際上,作為一家國際網際網路公司,要想按照俄羅斯政府的要求,刪除稽核天量的資料內容,本身並不現實。
但只要谷歌捨不得俄羅斯市場,就不得不接受俄方一次又一次的制裁,直到這家美國企業做出選擇:放棄俄羅斯市場,或者向俄羅斯政府低頭。
對此,簡單談3點。
第一,不愧是“雙標大國”,美國企業該停止雙標了!
要知道,拜登政府的一個重要政策就是,在美國運營的網際網路公司,必須做到資料儲存在美國。可美國企業在俄羅斯,怎麼就做不到統一標準呢?
第二,資本無國界,但這些企業有國界。
毋庸置疑,谷歌平臺上之所以存在“煽動極端主義”的內容,並且始終清理不乾淨的背後,就有美國政府的身影。
不難看出,美國始終沒有放棄“演變”俄羅斯政權的嘗試,即便希望渺茫,也能給俄羅斯製造麻煩。
因此,同樣有理由懷疑,美國政府今年干涉俄羅斯杜馬選舉一事中,美國的網際網路公司恐怕貢獻不小。
第三,必須要指出的是,資訊保安關係著國家安全,必須監管到位!
畢竟,在資訊時代的今天,網際網路巨頭們可以輕易獲得使用者的海量資料,包括密碼、身份資訊、個人隱私等。
更何況,美國政府的“稜鏡計劃”威名赫赫,如果不要求美國企業做到“資料本地化”,依照美國政府的德行,勢必會對這些資料強取豪奪。
別忘了,谷歌公司早在2009時,就開始參與“稜鏡計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