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髮||拂曉哨位(ID:fxsw2021)
來源||劉志海供稿
▲ 劉志海,男,筆名晨旭,山東煙臺人。1955年2月出生,1973年入伍,中共黨員。軍旅作家。21集團軍退休幹部。歷任班長、排長、保密員、參謀、團副參謀長等職。在部隊先後四次榮立三等功。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青銅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吳忠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好男兒志在四方
“我的父親在淮海戰役中表現英勇,榮立二等功。全國解放後,他卻因為戰傷告別了十幾年的部隊生活,回到山東老家務農。他時常教育我要心懷感恩,把黨和人民放在心中,把能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
受父親的影響,1973年冬天,18歲的劉志海穿上軍裝,坐著悶罐火車離開山東老家,來到荒涼的大西北。因為飲食習慣不同,粗糧發糕、“鋼絲面”讓這個山東漢子有些不適應,在父親的安慰和鼓勵下,劉志海不僅克服了各種困難,還因身體素質好,訓練肯出力,他很快成為戰友心目中的“硬漢”。
由於他訓練刻苦、成績顯著,當兵第二年當上了班長,第三年入了黨,並多次參加班長集訓、骨幹培訓,在軍事業務比賽中獲獎。先後四次榮立三等功,多次受到上級通令嘉獎。
1979年,因在部隊表現突出,劉志海由戰士破格提了幹,並從陝西某軍警衛連調到寧夏任特務連警衛排排長。
“1985年10月,我所在的部隊參加南疆對越輪戰訓練,看著那些與自己一起學習訓練的戰友出征前還那麼活潑開朗,歸來時卻有人身負傷殘,還有22名犧牲戰友的骨灰盒被其他戰友抱在懷中。想起那個悲壯的場景,至今我都感到心痛!”劉志海說,從此以後,他把每一位上過戰場的戰友都當成了自己學習的楷模,工作時主動擔責,從不怕累。
病魔突至,勇敢經受生死考驗
天有不測風雲。1992年夏天的一個早上,寧夏青銅峽鎮河東秦漢渠一處閘門發生事故,導致渠水橫溢、洪水氾濫,嚴重威脅當地廠礦企業、居民住宅、部隊營區安全。此時,因部隊主要領導在外出差開會,劉志海挺身而出,主動擔負臨時指揮員,一邊組織部分官兵轉移分流戰備物資、轉移隨軍臨時來隊家屬,一邊組織大部官兵前往事發地參加搶險救災。經過緊張鏖戰,劉志海帶領官兵為駐地群眾成功轉移了大批生產生活物資,救出了眾多老弱病殘和婦女兒童,受到了當地政府和人民群眾的高度讚譽。
洪澇排除沒幾周的一天中午,劉志海帶隊巡查營區時突然昏倒在地,醒來時已是第三天上午。發現自己躺在衛生隊急救室的床板上,嘴上戴著氧氣罩,頭上枕著冷水袋,胸上放著心電圖線,手上吊著液體。由於高燒不退,他被衛生隊轉送到銀川市解放軍第五醫院,經專家診斷,他患了“變異性亞敗血症”。後被轉送到蘭州軍區總醫院、解放軍總醫院治療,患病長達八年之久,先後四次被報病危。那段時間,他痛不欲生,時常會有輕生的念頭。
部隊領導的關心、戰友的鼓勵,使劉志海重新揚起了生活的風帆。在這8年間,為了不讓自己的生命全部消耗在病床上,劉志海決定學習新聞寫作。但文化程度低再次成為劉志海的人生難題,他開始從初中語文課本、《新華字典》《成語詞典》等工具書學起,一遍遍練習新聞寫作。
有一天,劉志海在醫院走廊見一位白髮老太太給一位剛做完闌尾手術的新兵洗臉、餵飯,忙得不亦樂乎,他問護士,才知道這一老一少素不相識。他將此事寫成《病房裡的雷鋒媽媽》,並將稿件送到銀川當地一家報社。“那篇稿件被改名為《住院戰士的好媽媽》,以我的署名刊發出來了,但內容幾乎看不到我原稿的痕跡。除了羞愧,我的內心更多的是激動。那篇刊發稿件成了我學習新聞寫作的模板,然後不停地練習。”劉志海說。
將病房當崗位,把寫稿當工作
在8年的病榻筆耕中,《銀川晚報》《寧夏日報》《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黃河文學》《朔方》《西北軍事文學》等刊物相繼為他打開了大門,他的作品也由豆腐塊逐漸邁向了一兩萬字的軍事報告文學長篇。
宣傳推出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王炳軍、“全軍優秀指揮軍官”黃和平一大批愛軍精武英才,贏得官兵好評。他還積極參加回鄉精神文明建設,深入廠礦、學校和農村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當他得知回族殘疾人李少軍因意外事故而高位截癱,家境窘困的情況後,一邊鼓勵他走出陰影,一邊為他講授寫作知識,幫助他戰勝困難、重塑自我。在他的呼籲和帶動下,李少軍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支援和關心,很快振作起來,並堅持文學創作,出版了個人文集《坐在陽光裡》,被寧夏回族自治區授予“自強模範”榮譽稱號。
寫作越來越順暢,劉志海萌生了寫軍旅小說的念頭,他邊輸液,邊服藥,邊筆耕,歷經8年艱辛。
劉志海以驚人的毅力,先後完成了30餘萬字的報告文學集《西部刀鋒》、40餘萬字的自傳體小說《天邊犟兵》、35餘萬字報告文學集《邊陲胡楊》。
2005年,《西部刀鋒》榮獲甘肅軍區第四屆“崑崙文藝獎”、寧夏第七次文學藝術作品展獎、共青團中央第九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劉志海不僅創作了《西部刀鋒》《邊陲胡楊》《天邊犟兵》“西部三部曲”,還創作了《巔峰亮劍》和《鐵血鑄魂》《拂曉突襲》等軍旅題材的作品,被譽為“軍中保爾”。
2012年,他走進邊防部隊、雪域高原,創作完成了30萬字長篇報告文學集《巔峰亮劍》。期間,他克服雪山高原缺氧等困難,甚至四次昏倒在帳篷裡,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但他沒有放下手中的筆,沒有停下采訪的腳,創作的作品真實感人,深受官兵喜愛。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後,劉志海主動與抗震救災部隊取得聯絡,自費到甘肅隴南抗震救災一線,與官兵同吃住、同抗震、同救災,用心血寫出了50餘萬字《使命如天》的紀實報告手稿。他還將《西部刀鋒》等個人文集捐獻給汶川地震災民,鼓勵他們勇敢面對厄運與困難。劉志海其人其作,成為部隊官兵和老百姓心中的一盞指路明燈。
敬業奉獻不言苦,病塌筆耕勵後人。
針對當前社會上誠信缺失、道德敗壞等問題,劉志海以營造“清風正氣”、努力傳遞“正能量”為責任擔當,相繼發掘宣傳了“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青銅峽鋁廠工會主席孫祥凱;“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吳忠市中心血站站長王金玉;“自治區見義勇為英雄”納振東、李瀟,青銅峽市“優秀女教師”王麗婭、“好軍嫂”張榮卿等多位基層人物。因業績突出,劉志海先後被青銅峽市、吳忠市、自治區評為“宣傳工作先進個人”和“德藝雙馨獎”。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劉志海先後榮獲青銅峽市“宣傳工作先進個人”,吳忠市“優秀文藝工作者”、“慶祝建黨90週年大賽”一等獎、“文學藝術特別獎”,寧夏回族自治區“德藝雙馨獎”,蘭州軍區“崑崙文藝獎”,總參謀部“軍事論文獎”,全軍“抗震救災理論研究一等獎”,共青團團中央“五個一工程獎”等榮譽,奏響了一曲曲敬業奉獻的樂章。
“部隊不僅鍛鍊了我的意志,還給了我重生的機會,部隊駐地永遠是我家。”筆者見到65歲的劉志海時,他還穿著一身洗得發舊的迷彩服。他介紹說,父親參加過解放戰爭,母親在抗戰時期入了黨,從小受父母的影響,他想成為軍人,獻身國防。沒想到,一場重疾讓他成為軍旅作家。
如今,兒子已成家立業生活在老家山東,他卻選擇獨自生活在第二故鄉青銅峽鎮,只因青銅峽鎮有他熱愛了大半生的駐軍部隊……
劉志海的部分作品
▲
《西部刀鋒》這篇長篇紀實文學,採用白描手法,追蹤式記錄,寓論於事件,寓情與現實,場面宏大,情景生動。由血染邊防線、英雄走四方、轉戰戈壁灘、鍛造尖刀兵、挺進無人區、穿越騰格里、遠征救人質、極限礪精兵、突擊.愛爾納、執教洋弟子、重返亞馬遜十一部分內容組成。如血染邊防線中記述了一九八五年秋季,對越反擊戰中,以張新奎為首的二十名烈士血染疆場的戰鬥場面,看後令人垂淚。何健等十名中國軍人遠赴愛沙尼亞,參加突擊.愛爾納國際尖刀部隊國際大比武。何健衝出大森林,趟過沼澤地,遊過死亡湖,歷經艱難險阻,是百名尖刀兵中唯一一名沒被假設敵捕捉的人,終於為中國軍人獲得了“卡列夫.勇士”最高榮譽獎。重返亞馬遜中主人公黃和平等都是新一代軍人楷模。作品各章節所敘述的都是看得見摸得著有血有肉的真人真事,是一部生動的愛國主義教材。
《西部刀鋒》是“三部曲”中最重要的作品。因此榮獲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七次文學藝術作品獎,團中央第九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全軍網路文學獎,寧夏回族自治區“德藝雙馨”獎,寧夏首屆人口文化獎。
▲
《天邊犟兵》的主人公郭威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孩子,因為家庭成分的原因,在參軍時遇到了重重阻礙。但這個“犟人”,衝破道道艱險步入軍營,克服文化淺薄、體質弱、頭腦簡單、病魔纏身等諸多困難,憑藉不退縮、不認命的“犟勁”,苦練軍事技能的個人成長故事。從小說中可以找到作者的影子。《天邊犟兵》謳歌了當代軍人堅強不屈、勇敢向上的精神。榮獲蘭州軍區第九屆“崑崙文藝獎”。
▲
《邊陲胡楊》是一部反映內蒙古邊防部隊生活的小說,通篇以胡楊精神氣質象徵軍人精神風貌。描寫了東北籍戰士高遠和上海籍戰士凡亞,面對惡劣環境,紮根邊疆、獻身邊防不言悔的崇高信念。文中書寫了軍民魚水情的感人場面,面對沙塵暴突襲,指導員宋武派官兵幫助駐地群眾尋找牛羊駱駝;牧民馬大爺千里迢迢歷盡磨難尋找到某給水團,為駐地部隊終於打出一眼眼甜水的擁軍愛民和諧畫面。班長高遠在班車上同壞人作鬥爭,在火車上憑藉勇敢智慧協助列車員勇鬥歹徒,打擊犯罪分子,保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戰士凡亞服從命令聽指揮,面對惡境不低頭、不氣餒,顯示出軍人氣概和奉獻精神。當凡亞未婚妻在泰國出了車禍,臨終遺言,留下鉅款,全部投入部隊建設和地方經濟發展,表現出當代軍嫂新的愛情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