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俄羅斯與前蘇聯之間那些剪不斷理還亂的特殊聯絡,不管如今的俄羅斯遇到哪些問題、作出什麼反應,多多少少總會被人與前蘇聯留下的局面聯絡起來。
而作為被廣泛認為對蘇聯解體影響巨大的領導人赫魯曉夫,在當今俄羅斯重量級人物如普京等人的眼中,又能得到怎樣的評價?
赫魯曉夫
最大的交集:克里米亞
雖然有看法認為普京身上帶有相當濃重的前蘇聯色彩,不少人也津津樂道於他曾經在東德當克格勃的那段經歷,不過要是排一排時間線就不難看出,他和前蘇聯的大佬們其實都不太可能有什麼真實交集,這其中自然也包括赫魯曉夫。
赫魯曉夫真正觸及蘇聯的最高權力是1953年的事,由於經濟和生活問題已經成為壓在蘇聯頭上的大山,赫魯曉夫上任伊始就開始推行自己在經濟和農業領域的一系列改革,著名的“玉米行動”也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所謂玉米行動,指的是赫魯曉夫醉心於自己當年在農莊種植玉米大獲成功的經驗,又在訪美時看中了適於科技化的美式農場,因此不顧蘇聯各地氣候差異巨大的客觀事實,強力在全境推廣大面積玉米種植的事件。
土地是不會說謊的,由於蘇聯很多地方的溫度、光照根本達不到玉米成長結穗的要求,玉米推廣在不少地區都遭到了挫敗。與此同時,政府機構的機能逐漸敗壞,還出現了從國外買來大玉米棒子糊弄赫魯曉夫的事例。
不僅如此,種植玉米還導致原本種植其他農作物、牲畜飼料的土地遭到擠佔,於是不但人的口糧出現問題,連牲畜的青貯飼料都快要不夠吃了。
到了後來,這段玉米流行的風潮在人們口中成了赫魯曉夫的笑柄,他得到了一個外號“古古魯沙”,翻譯過來就是玉米棒子的意思。
雖然玉米熱潮、經濟改革都確實深刻地影響了前蘇聯的經濟,但這一切對於當時的普京來說,卻未必能產生多少直觀的切身體驗。因為他太小了,赫魯曉夫上位那年普京才只有一歲,而等到勃涅日涅夫登場、赫魯曉夫謝幕的1964年,普京也不過剛滿十二歲而已。
很可能正是因為這一原因,普京對赫魯曉夫其人唯一一次最直接、最露骨的指摘,是關於克里米亞的。
在某場公開演講中,普京將把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的決策稱為“私相授受的違法行為”,並表示主政者赫魯曉夫之所以會那麼做,也許是為了自己在烏克蘭的名望,也可能是為此前對烏克蘭的強硬高壓舉動贖罪,“這一切讓歷史學家去研究吧”!
普京這番言論的含義其實非常明顯,此前烏克蘭與俄羅斯分道揚鑣、關係日趨緊張,而處於兩者之間的克里米亞就成了被兩股力量撕扯爭奪的物件。
如果當初沒有赫魯曉夫劃地這碼事,居住在克里米亞土地上、傾向俄方的民眾也就根本沒有必要面臨這種夾心餅乾一樣的處境。
而那段時間的俄羅斯和普京,正忙於呼叫各種資源,致力於擺平克里米亞問題、讓俄羅斯重新擁有保障安全的戰略緩衝帶。於情於理,對於造成這一切的赫魯曉夫,普京自然不可能說什麼好話。
不過,普京釋出這番言論的特殊背景也仍然令人玩味,這是在慶祝克里米亞在歸屬烏克蘭多年以後、終於又實質性向俄羅斯靠攏的一次大會上。那麼作為話事人的普京,當然有必要從法理的高度來定調,也讓克里米亞居民接收到被俄羅斯視為自己人的表態。
車臣舊事
如果說起赫魯曉夫時代的決策,直到葉利欽、普京等人掌權時仍然對俄羅斯局面產生深遠影響的,並不僅有一個克里米亞。葉利欽主政的時候打了第一次車臣戰爭,到了普京上位做代理總統的時候,還得再打第二次車臣戰爭。
由此就有看法認為,車臣地區之所以成為俄羅斯的不穩定因子,赫魯曉夫主政時“過於軟弱”的態度要背很大的鍋。為了扭轉斯大林對車臣人強硬手腕留下的後遺症,赫魯曉夫下令讓實質上被流放的車臣人返回故土,這就給車臣醞釀離心力提供了可乘之機。
當然,第二次車臣戰爭後來成了幫助普京贏得大把支援的關鍵事件,更由於他在車臣相關決策中展示出的鮮明姿態,還為自己打造了一個非常適合民眾口味的強硬派人設。這些就都是後話了。
不過關於車臣,普京似乎並未發表過將該地區局勢歸因於赫魯曉夫的言論。畢竟宣佈車臣人可以結束流放,與直接把一塊地從俄羅斯劃出去,這兩個決定的性質還是大不相同的。
實際上,不管是被視為蘇聯開創者和建立者的斯大林,還是為之畫下休止符的戈爾巴喬夫,乃至被不少人認為應該為蘇聯解體負最大責任的赫魯曉夫,普京對他們所持的言論和態度都很少顯示出個人層面的好惡,而是站在俄羅斯利益的角度上來進行評價。
普京口中的蘇聯
與俄羅斯首任總統葉利欽相比,人們往往認為普京身上有著更濃厚的前蘇聯色彩。
不管是曾經作為克格勃臥底東德的履歷,還是上任不久就把俄羅斯國歌從葉利欽時代的《愛國歌》換回與當年蘇聯國歌同樣曲調、並由原作詞者之一重新填詞的版本,都讓人很容易產生某種情懷式的聯想。
普京從1985年開始就受命前往東德工作,當然檯面上的工作只是個幌子,真實目標在於收集當時西德的經濟情報。他在那邊一直待到兩德重新合併,才應召回到列寧格勒。
作為一個人生重要階段具有鮮明前蘇聯印記的人,普京對於斯大林、戈爾巴喬夫等人的評價都呈現出明顯的功過分開傾向。
對於斯大林,普京不否認其過失和錯誤,但也同樣高度評價斯大林對衛國戰爭的重要性。他還不時提醒國民,北方四島的事應該要感謝這位“老爺子”。
另一個代表例子則是戈爾巴喬夫,他被廣泛認為是蘇聯解體的首要責任人。1999年的時候,俄羅斯某個基金會搞了個“哪個領導人造成影響最壞”的輿論調查,結果戈以34%的得票率排名第一,葉利欽則得到了30%的票數,排名第二。
普京曾評價蘇聯解體為“二十世紀最大地緣政治災難”,並認為戈爾巴喬夫是“叛國賊”和“懦怯者”,因為他把權力丟在地上,任憑一些歇斯底里的瘋子將它撿走,是可以與尼古拉二世相提並論的“最大罪犯”。
戈爾巴喬夫
不過在另一些時刻,普京卻又表現出對戈爾巴喬夫充分的尊重。2006年戈氏慶祝75歲生日,普京專門致意祝賀,並稱其為“影響當代世界歷史程序的國務活動家之一,使我國在民主改革 方面邁出決定性步伐”。
此後戈爾巴喬夫的80大壽、90大壽,普京的祝福和高度評價從未缺席。今年3月份的普京賀電更稱戈爾巴喬夫為“卓越非凡的風雲人物之一”。此外,在5月9日的衛國戰爭勝利紀念日閱兵觀禮席上,戈爾巴喬夫也是受邀出席的常客。
梅德韋傑夫對戈爾巴喬夫的禮遇也不遑多讓,他曾經下令向戈爾巴喬夫授予俄羅斯的最高榮譽勳章——聖安德魯勳章,還曾經代表普京親自前去探望。
他們的這一系列舉動,被解讀為引導全體俄羅斯人對國家歷史的共識、消除撕裂與分歧。儘管戈爾巴喬夫私底下對他們兩人並不客氣,破口大罵甚至建議他們辭職都可以算是家常便飯。
梅德韋傑夫
除此之外,普京還曾經對試圖挽救蘇聯不惜發動軍隊、因此入獄十八個月卻沒有說出一個“悔”字的蘇聯最後元帥亞佐夫表達過欣賞與敬意,他稱對方為“傑出的軍事領導人”。
總統的語言藝術
由此看來,普京在克里米亞相關演講上對赫魯曉夫的指摘,多少有些對事不對人的味道。赫魯曉夫主政期間最為人詬病的兩件大事,其一是將斯大林打落神壇的秘密講話,其二就是以玉米運動為代表的不成功的改革。
前者原本應當是控制在內部範圍內的言論,但卻經由波蘭散佈出去,更被以色列特工獲取並廣為傳播,由此引發了全球範圍內的連鎖反應。後者則是典型的不尊重科學專業的拍腦袋決策,使得本已經捉襟見肘的蘇聯經濟狀況更是雪上加霜。
但即使如此,將蘇聯解體的原因歸結於赫魯曉夫主政時的操作,仍然是一種主觀傾向強烈的看法。
“牢不可破的聯盟”轟然倒塌,人們記住的往往是最後塵埃落定的一刻發生在誰的手上,但蘇聯解體其實更像是一個擊鼓傳花的過程,經歷了漫長時間、若干個決定才導向最終的結局。
就好像一個很常見的比喻:如果你吃了第七個餅感到了飽,那是不是意味著前面的六個餅都是白吃了?
更何況普京身為富於影響力的政治人物,一言一行都必然會被各國人士解讀放大,這樣的前提下,他本人早已形成了滴水不漏的語言習慣。
譬如之前“瑞典環保少女”正沸沸揚揚的時候,有好事媒體曾經採訪普京的看法,大概以為按戰鬥民族的語言習慣,普京很有可能會針鋒相對地還以顏色。
萬萬沒想到普京卻表現出了對未成年人極其寬容大度的氣量,反而話鋒一轉,將矛頭對準了這個女孩背後的成年人們。
去年年底,時任美國總統的拜登宣佈他很可能會競選連任,普京一轉臉就隔空喊話起來。他表示“美國總統並不需要我的反饋”,但拜登的這一決定絕對正確。
來自死對頭的讚賞很快引爆了網路輿論。支援拜登者認為,連對立方都開口稱讚了證明拜登的確是不二人選;反對拜登者則認為,來自敵人的稱讚不能正著去理解,普京用的顯然是當初拿破崙留下的經驗,“鼓勵你的敵人去犯錯誤”。
兩邊看法莫衷一是,吵成一團,於是另一種聲音又出現了:普京僅僅就說了一句話,就成功地引爆了美國內部的意見撕裂。
總之,政治人物的評論幾乎沒有哪一次是興之所至脫口而出的。在面對斯大林、赫魯曉夫、戈爾巴喬夫等前蘇聯人物的評價問題上,普京也並沒有留下過情緒化或者片面化的漏洞。
畢竟關於如何看待歷史,他的一句名言早已廣為傳播:“如果不為蘇聯解體而惋惜,那是沒有良心;但要試圖恢復過去的蘇聯,那就是沒有頭腦。”
官方參考文獻:
《普京祝賀戈爾巴喬夫89歲生日 肯定其卓越貢獻》,環球時報2020-3-2
《戈爾巴喬夫重出江湖》,新華社-瞭望東方週刊,2008-10-13
《普京總統30日下午簽署命令確定俄羅斯國歌歌詞》,新華網,2000-12-31
《呂新雨:赫魯曉夫與勃涅日涅夫時代的農業問題》,觀察者網,2011-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