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3月8日,一隊窮兇極惡的日軍來到石首南嶽山關帝廟附近,掘開了附近的一座墳墓,將其中的屍骨棄之荒野,並拍照留念。關帝廟中的道士據理力爭,卻慘遭殺害,附近群眾見之都怒不可遏,卻又無能為力。
那麼,被掘開的究竟是誰的墳墓,日軍又為何會如此對待他的遺體呢?
原來,這座墳墓是抗日將軍朱炎暉的墓穴。武漢會戰期間,時任旅長的朱火暉將軍率部於馬鞍山一帶阻擊日軍,戰鬥中不幸身中數彈,壯烈殉國,後來被官兵埋葬在石首縣南嶽山關帝廟附近,並交給廟中道士照料。未曾想,時隔數年,日軍竟仍然對他“念念不亡”,在找到他的墳墓後,竟然幹出掘墓毀屍的事來。
朱炎暉將究竟做了什麼,以至於讓日軍如此痛恨,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位被稱為“虎將”的抗日將軍的事蹟。
朱炎暉,原名朱桂林,1901年生於浙江瑞安城關鎮,家裡以販賣商品為生。朱炎暉從小跟隨父親走銜串戶,目睹了封建帝國的腐敗無能、以及軍閥混亂給社會帶來的混亂,他立志尋求民族革命與富國強兵之路。
1924年,朱炎暉來到了廣州參軍,成為第4軍第10師30團戴戟部的一名普通士兵。朱炎暉性格內向,沉默寡言,起初並不如何出眾,然而俗話說得好“是金子遲早是要發光的”,北伐戰爭期間,朱炎暉作戰機智勇敢,又能吃苦,屢立戰功,很快便脫穎而出,被拔升為連長,繼而連長。中原大戰期間,又被提拔為營長。
成為一名基層軍官後,朱炎暉的才能進一步得到子發揮,他為人親和沒有架子,能與士兵同甘共苦,作戰時又常常身先士卒的,深受士兵的愛戴,因此所部戰鬥力極為出眾。
1932年初,日本侵略者在上海挑起事端,第19路軍奮起還擊,史稱“一二八淞滬抗戰”,朱炎暉時任第61師營長,率部參加了戰鬥。在大場、廟行的戰鬥中,朱炎暉沉著指揮部隊,與日軍第9師團植田部激戰3天3夜,戰鬥中朱炎暉數次身先士卒率隊衝鋒,身上數處負傷,仍不下火線,被稱讚為“虎將”,也讓日軍嚐到了苦頭。戰後不久,便被提拔為團長,並於1934年進行黃浦軍校高教班學習。
從黃埔軍校高教班畢業後,朱炎暉長期在中央軍校武漢分校擔任教官,將自己掌握的軍事理論和實戰經驗無私地傳授給學員們,直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全面侵華,朱炎暉奉調94軍185師546旅1091團團長,並隨部拼殺在抗日最前線,並於1938年升任185師546旅少將旅長。同年6月,率部參與保衛武漢的戰鬥。
1938年10月,朱火暉奉命在馬鞍山、雷打山和東南方的三角山、廟兒頂(又叫七頂山)構築防禦陣地,阻擊日軍第9師團主力進攻金牛地區,掩護主力部隊轉移。10月23日,日軍第9師團,在飛機、大炮、坦克的支援下,對546旅陣地發起了猛烈進攻,但都被546旅擊退,雙方均出現了羅大的傷亡。
10月24日,日軍正面進攻受阻,便向側翼迂迴靈鄉坳頭、羅橋包抄了馬鞍山陣地,546旅在後無援軍,外有敵重兵包圍的情況下,仍然死戰不退,戰鬥進入了白熱化,546旅陣地多處反覆易守,中國軍人的鮮血染紅了陣地,日軍的屍體填滿了塹壕和溝壑。
10月25日,日軍再次增兵,出用了20多架飛機、30餘門重炮、百餘輛戰車對馬鞍山陣發起猛烈進攻,戰鬥中朱炎暉將軍身負重傷,但是他仍然堅持指揮戰鬥,命令警衛員抬著他到陣地最前沿指揮戰鬥。
經過3天2夜的激烈戰鬥後,546旅傷亡已超過三分之二,陷入敵人重重包圍之中,眼看事不可為,官兵們掩護朱炎暉突出了重圍,然而由於傷勢太重,又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幾天後壯烈殉國。
朱炎暉率領546旅在馬鞍山給日軍造成了重大傷亡,日軍對朱炎暉恨之入骨,戰鬥結束後反覆清掃戰場,尋找朱炎暉的下落,卻始終沒有找到。幾年後終於得知了朱炎暉墳墓的下落後,便掘開墳墓證實其身份,並毀其遺骸以洩憤。
然而,日本侵略者沒有想到的是,當地群眾不僅自發收斂了這位抗日將軍的遺骸,還大力宣揚他的英雄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