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新中國哪個地區出生的將軍最多,那肯定是湖北,“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可不是瞎說的。
但要說湖北哪個地方出的將軍最多,那就要說湖北黃安(今紅安)了。
而今天我們要講的兩位主角:陳錫聯上將和韓先楚上將就是湖北黃安人。
韓先楚出生於1913年,陳錫聯出生於1915年,如果要按年紀來,陳錫聯還得管韓先楚叫一聲“老大哥”呢,但按黨齡來算的話,陳錫聯和韓先楚幾乎是同時入黨,都是老革命。
韓先楚小時候家境頗為貧寒,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他年僅3歲時,母親便因病無錢醫治而去世,姐姐為了照顧家庭,14歲時去別人家裡當了童養媳。
貧寒、辛酸的家境讓韓先楚從小就熟知世間冷暖,下定決心改變中國老百姓的不幸生活。
因為這樣的家境,韓先楚也養成了倔脾氣,自己認定的事不會輕易改變。
當時共產黨人在黃安地區宣傳革命思想,韓先楚立馬就被共產黨人為全國老百姓翻身大解放的目標所吸引,在1927年11月,年僅14歲的他就依然加入了起義隊伍,參加了黃麻暴動。
加入革命後,韓先楚在歷次戰鬥中敢打敢拼、有勇有謀,深受部隊首長賞識,17歲時就早早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不到20歲已經在戰鬥中成長為我軍軍事幹部,歷任獨立營長、團長等職務。
1934年,年僅21歲的韓先楚,所在的25軍從河南羅山向西出發,面對國民黨的圍追堵截,25軍屢次遇險。
關鍵時刻,韓先楚多次擔任衝鋒突擊任務,硬是為25軍打出了一條絕處逢生的大道,而後韓先楚在獨樹鎮一戰成名,成為紅軍中人盡皆知的“悍將”。
在解放戰爭中,韓先楚也是大放異彩,攻打錦州攻堅時率部力劈配水池;遼西會戰中率兵活捉了國民黨兵團司令廖耀湘;率部解放武漢、長沙;平津戰役中力克天津衛,解放海南島時一舉突破伯陵防線,解放海南島等等。
其“旋風司令”的威名在我軍中無人不曉。
韓先楚更加輝煌的是在朝鮮戰爭中,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黨委常委併兼任19兵團司令,直接參與指揮了志願軍的第一、二、三、四次戰役,其指揮的19軍在朝鮮戰場上屢建奇功。
特別是第二次戰役中的德川、寧遠之戰,和第三次戰役中直接突破“三八”線,攻佔地方重要城市等作戰,讓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聲威大振,打出了中國的國威和中國軍人的聲威。
可見,韓先楚將軍是一個從貧苦大眾一路成長起來的“軍神”,其大小戰鬥基本沒有失敗過,堪稱為“常勝將軍”!
而我們的陳錫聯將軍,雖然在我軍中的聲勢似乎並沒有韓先楚那麼矚目,但仔細看陳錫聯將軍的戰鬥履歷,卻是一位名副其實的“低調軍神”。
16歲時,陳錫聯在紅四方面軍中已經是連政治指導員,參加了歷次的鄂豫皖蘇區反圍剿戰鬥。
抗日戰爭中,陳錫聯率部夜襲陽明堡,炸燬日軍敵機24架,使得八路軍在國共合作戰線中威望大振,而後又參加了神頭嶺、晉東南反九路圍攻等大小戰鬥。
1938年時,年僅23歲的陳錫聯已經成長為129師385旅旅長。
此後又在129師的作戰中,破襲白晉鐵路,殲滅南關鎮日軍,並在隨後彭德懷發起的百團大戰中奮勇殺敵,率部在獅堖山與日軍大部隊進行了頑強的狙擊戰,為129師破襲正太鐵路創造了條件。
抗日戰爭勝利後,陳錫聯開始擔任晉冀魯豫軍區和晉冀魯豫野戰軍第3縱隊司令,連續參加了上黨戰役、邯鄲戰役、魯西南戰役大別山戰役、豫北戰役等諸多大戰。
特別是在1947年4月發起的豫北戰役中,陳錫聯部全殲了國民黨第二快速縱隊,在我軍首創以劣勢裝備全殲一個裝備精良的機械化師的範例,並在湯陰戰鬥中活捉了國民黨第12縱隊司令孫殿英。
隨後,陳錫聯又率部參加了淮海戰役,在西線作戰中殲滅宿縣敵軍1.2萬人,並參與了圍殲黃維兵團的雙堆集大戰。
渡江戰役中,陳錫聯指揮部隊突破江防,迂迴大西南,殲滅宋希濂部,攻佔“陪都”重慶,戰鬥指揮得遊刃有餘,剛柔並濟,軍事指揮藝術大放異彩。
可以見得,在戰爭年代,陳錫聯跟“旋風司令”韓先楚相比,戰績幾乎是不分伯仲的,除了陳錫聯沒有參加朝鮮戰爭外,都堪稱我軍赫赫有名的“無敵戰將”。
但相比軍中韓先楚率領的“強軍”東野3縱,陳錫聯率領的中野3縱貌似更受那些主帥們的青睞。
比如在淮海戰役中,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等三位主帥點將陳錫聯的中野三縱擔任主攻。
1948年,為了適應國內解放戰爭的新形勢,打破國民黨制定的所謂重點防禦策略,黨中央和毛主席制定了“由游擊戰爭過渡到 正規戰爭,建軍500萬,殲敵500個旅,五年左右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派”的計劃。
根據黨中央的部署和決策,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等人決定乘勝追擊,發起攻殲淮陰、淮安、寶應、高郵等一線的國民黨軍,主要目標就是殲滅黃百韜軍團、李延年軍團並奪取徐州,發起淮海戰役。
1948年11月,中央命令中野七個縱隊,約15萬人,以及華東野戰軍和地方部隊,共計約60萬人發起淮海戰役。
戰役開始前,劉伯承、鄧小平、陳毅以及西柏坡方面都一眼看到了宿縣的重要戰略價值,都決心拿下宿縣,阻斷津浦鐵路南段徐州和蚌埠的聯絡,把劉峙的“剿總”直接關在中原地區,再來一次“關門打狗”的“錦州之戰”。
當時,中野野戰軍司令劉伯承就說:打淮海戰役,要“夾其額、楸其尾、斷其腰”,而宿縣就是這樣一個可以讓國民黨徐州和蚌埠首尾不能相連的戰略要地。
更為重要的是,對國民黨來說,宿縣是國民黨徐州軍隊的重要補給基地,也關係到南京和上海的安全。
蔣介石也深知宿縣不容有失,專門調派了津浦路司令部中將、副司令張績武親自鎮守,並調派了約1.2萬人國民黨精銳部隊進行防守。
張績武為了加強防守,在宿縣到處設定密集的沙袋鐵絲網構築的防禦陣地,建立了環城火力支援體系,城牆上到處都設定火力射擊孔,把宿縣營造成了一個火力堡壘。
面對一個如此難纏、但又必須完成的宿縣攻堅戰,劉伯承、陳毅和鄧小平同時想到了中野三縱的陳錫聯,點將陳錫聯率領中野三縱拿下宿縣。
陳錫聯也不負眾望,經過縝密的部署,在11月15日凌晨隨著其一聲令下,中野三縱將士一擁而上,以各種口徑火炮開路,進過10幾個小時的鏖戰,一舉攻破了宿縣的防禦,全殲1.2萬宿縣守軍,活捉中將副司令張績武,擊斃148師副師長錢卓嚴。
不但在戰爭中陳錫聯被這些老帥們看中,就是在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和毛主席也對陳錫聯格外高看。
陳錫聯曾擔任過中國最重要軍區瀋陽軍區和北京軍區司令員,而且是從1959年至1980年,前後擔任了21年的軍區司令,這項記錄在我國軍中一職至今無人打破。
陳錫聯還是在眾多開國將軍之中,唯一擔任過國家副總理的職務的人,而且這一擔任就是連續兩屆。
除此之外,陳錫聯在建國後,還連任三屆的政治局委員。
非但如此,在陳錫聯晚年的時候,其在政治上取得的成就,更讓同為開國上將的韓先楚望塵莫及。
1976年時,由於主持中央軍委的葉劍英同志病重,在葉劍英元帥生病期間,為了不耽誤中央軍委相關工作,毛主席在眾多開國上將、大將中,一下就想到了陳錫聯。
經毛主席提議,政治局會議一致透過讓陳錫聯全面接手葉劍英元帥的工作,擔任軍委委員。
這時的陳錫聯身居國家要職,在國家的地位舉足輕重,也難怪當時有人說:陳錫聯是當時最受主席信任的開國將領之一。
根據資料記載,有一次陳錫聯出席一次中央組織的重要會議時,由於毛主席視力變差,陳錫聯主動走到毛主席面前打招呼:“主席,我是陳錫聯啊。”
但讓陳錫聯意想不到的是,毛主席看清是陳錫聯後,當即拉住陳錫聯的手對他說道:“你,一定要掛帥啊。”
毛主席親口對陳錫聯說出“你一定要掛帥”這句話,足見陳錫聯在毛主席心中的地位。
那麼,同樣是經歷了從內戰到解放戰爭,同樣作為開國上將,甚至韓先楚還比陳錫聯多了參加抗美援朝的功勳,為何陳錫聯能被“劉鄧陳”點將,被毛主席點名要掛帥,而韓先楚卻無此待遇呢?
其實,仔細比較韓先楚與陳錫聯兩位功勳卓著的將軍,陳錫聯還是有四大優勢超過韓先楚的。
陳錫聯比之韓先楚的第一個優勢是老實忠厚,有大局觀。
陳錫聯的忠厚老實是出了名的,為此還鬧過一個笑話。
1933年時,年僅18歲的陳錫聯率部跟隨紅軍部隊討伐四川軍閥劉存厚,在消滅軍閥武裝後,陳錫聯率部繳獲了大批的財產,其中就有大批黃澄澄的金磚。
貧苦出身的陳錫聯連個大洋都很少見,哪裡見過這玩意,他把這些金磚當成劉存厚未用完的黃磚,正巧他晚上睡覺的床有些高低不平,他索性就把這些“黃磚”墊起了床角,這才稱心如意的呼呼大睡。
正巧第二天紅三十軍政委李先念和後勤主任鄭義齋來部隊視察,一眼看到陳錫聯床下黃澄澄的金磚,頓時被震驚了,以為陳錫聯想據為己有,便大聲斥責道:“陳錫聯,你好大的膽子!這麼貴重的東西敢不上交!”
陳錫聯也被罵得一愣一愣的,摸摸腦袋道:“這不就是些黃磚嗎?交這些玩意幹什麼?”
聽到陳錫聯的回答,就連李先念都大笑起來,說道:“錫聯啊,你和我一樣 ,只聽說過金磚,但不知道就是這玩意,今天真是開了眼界!”
陳錫聯雖然性格忠厚老實,但打起仗來絕對不含糊,在紅軍早期時期就被稱為“小鋼炮”,意指他衝鋒勇猛,無堅不摧,也因此部隊很多攻堅和前鋒任務都落到陳錫聯頭上,但他從來沒有找藉口推辭過,大局觀很強。
不管是在抗戰時期,還是在解放戰爭時期,陳錫聯部都被中野當成“輸出機器”使用,任勞任怨,執行任務從不拖泥帶水,奇襲陽明堡、大破宿縣等戰役都是陳錫聯顧全大局打出的結果。
陳錫聯比之韓先楚的第二個優勢是做事靈活變通,人緣好。
一個只會刻板執行上級任務的將軍只能說是一個好軍人,而不是一個好軍事家,一個恃才傲物的人也不會得到任何人的喜歡。
而這些缺點,在陳錫聯身上一個沒有,他做事靈活變通,人緣也好。
就比如上面提到的奇襲陽明堡、大破宿縣縣城等這些起到關鍵作用的戰役,隨便拎起一件都是能讓人驕傲的兩眼朝天的戰績。
更何況陳錫聯31歲就成了全軍最年輕的縱隊司令,但陳錫聯卻對這些安之若素,絲毫不恃才傲物,不管是對待上級還是下級,都是客客氣氣的,讓上級信任,讓下級服氣。
陳錫聯比之韓先楚的第三個優勢是成名早,年輕就是本錢。
不管是韓先楚所在的東野三縱,還是陳錫聯所在的中野三縱,都是一群經歷過血與火考驗的驕兵悍將,他們卓著的戰功都是以生命為代價硬生生打出來的。
但比之韓先楚,陳錫聯成名更早,也更加受到各位老帥和黨中央的看重。
成名早就意味著以後潛力巨大,這也是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等人看中陳錫聯的一個重要原因。
陳錫聯比韓先楚在後期更加有優勢的地方,是他比韓先楚年輕2歲。
可不要小看這兩歲,在上世紀70年代左右開始,隨著黨和國家領導人相繼因身體機能原因開始陸續退出,年輕一點的陳錫聯反而成為“年輕力壯”的“年輕人”。
在經歷過歷次戰爭的一群老將中,大多年齡已經很老了,對於很多事情都到了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年紀,而這時文武雙全的陳錫聯反而突出了出來,成為承前啟後的關鍵人物。
陳錫聯比之韓先楚的第四個優勢是跟隨的“老領導”眾多,很多老領導都對陳錫聯知根知底。
年僅14歲時,陳錫聯就跟著徐海東打游擊,而後又調到紅10師跟著後來的海軍副司令員、上將王宏坤參加反圍剿戰鬥。
而後隨著陳錫聯職位的變動,其陸續跟著李先念、許世友等人繼續革命,最後在淮海戰役中直接成為劉伯承、陳毅和鄧偉人的左膀右臂。
由於執行能力強,打仗指揮能力強,攻堅也是一把好手,陳錫聯的為人很早就被這些老領導所熟知,進而看中。
這是很多其他將領所不能比的優勢,為陳錫聯以後的政治前途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雖然陳錫聯比之韓先楚有這些優勢,但不可否認的是,不管韓先楚還是陳錫聯,都是我國和我軍著名的軍事家和戰略家,都是新中國軍事上的寶貴財富,他們的豐功偉績也必將深深烙印在人民心中,被其守護的人民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