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戰爭十分講究兵法,在先秦時期就有《孫子兵法》這樣的著作,讓戰爭不再是單純的軍隊規模之間的比拼。到了近代,我國在生產力上的落後使中國軍隊不得不用簡陋的裝備面對各路侵略的強敵,這時候靈活的戰術同樣十分重要,能夠幫助我們以弱勝強,擊敗兵強馬壯的敵人。
解放軍的戰術
解放軍從最初誕生以來,就善於使用各種各樣的戰術,來彌補自己在裝備、後勤上的不足之處。憑藉著各種各樣的戰術,我們的軍隊擊敗了國內外的強敵,解放了全中國,建立了一個完全屬於人民的國家。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解放軍經常使用一個叫做“圍城打援”的戰術,憑藉著這個戰術拿下了眾多的城市,消滅了大量的敵人,因此成為了解放軍的“經典戰術”。
那麼,“圍城打援”戰術究竟是怎麼操作的?首先我們需要確定一座被敵方佔領的重要戰略目標,然後出動一部分兵力去對這個目標進行包圍。
等到敵人以為我們要對這個目標進行大規模攻擊的時候就會求援,而我們此時再分出另一些兵力去擊破敵人支援的部隊,達到“一石二鳥”的效果。這種戰術經過了多次作戰的考驗,成為了我軍最常使用的戰術之一。但是這個戰術,到了朝鮮戰場上卻不靈了。
為什麼朝鮮戰場上不靈了?
所有的策略都需要“因地制宜”,作戰中級更是如此。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對於志願軍來說有著巨大挑戰的戰爭,我們需要充分了解戰場上的真實情況,然後做出決定。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曾經有著巨大作用的“圍城打援”變得不靈了,因為美軍和我軍以往遇見過的那些軍隊都不一樣,他們的裝備十分精良,不管是“圍”還是“打”,我們都佔不到太多優勢。
除了軍隊裝備上的差距之外,朝鮮戰場也有自己的特殊性,那就是特別具有戰略價值的目標並不多,我們很難讓美軍“不得不”對某個目標進行救援。因此,如果我們繼續使用以往的“圍城打援”戰術,那麼很有可能反而對自己造成巨大損失。因此,志願軍“因地制宜”,最後選擇了另外一種全新的戰術,也就是“三三制”戰術,能夠充分適應朝鮮戰場。
在志願軍的靈活戰術之下,我們用自己的實力打敗了不可一世的美軍,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國人民保衛祖國和同胞的決心,讓這個剛剛成立的國家有了可以發展、喘息的機會,因此抗美援朝戰爭也被稱為新中國的“立國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