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欒川縣白土鎮的孫家嶺村,是伏牛山深處一個孤山之上的小村落,據說住在這兒的人們和野豬做鄰居,並且和睦友好,以前的豬圈和廢棄房屋,竟成了野豬棲息的樂園。
作者很是好奇,準備一探。本來通往山頂有公路,不料去的時候趕上主路維修,詢問附近村民,才找到一條放羊的小路,可以通到這個山頂村子。
小路在山坡叢林之中,路邊長滿連翹、丹參等野生中藥材,甚至還發現了兩株野生的枸杞。在山下的時候,聽說今年當地政府有特別要求,嚴禁在連翹沒有成熟的時候,上山採摘。真不錯,要是前幾年,這個時候的青翹可能早就被一摘而空,送到了製藥廠。
爬了20多分鐘羊腸小道,終於看到山頂的村子,入目的第一所房子,竟然不是欒川傳統的瓦房樣式,左側的房坡似乎有點江南斗拱的格調。
走近看,原來是房屋後牆倒塌,沒有支撐的屋脊崴到了一邊。就在沒有大門的房子邊上,是一堆新鮮的豬糞,房間內的地面上,還有少量的乾草,幾灘水痕【應該野豬尿痕】,零散的豬毛……可見房屋主人離開之後,是山上的野豬佔領了這兒。
村邊上,房頂支稜著衛星接收天線的人家,升起了炊煙。看來這個小村子還是有人居住的。
院子裡沒有狗,上房門洞開著,裡面傳出來吱吱咦咦的唱戲聲,喊了幾聲,廚房裡終於走出來一位大哥。
“你們從哪兒上來了?咋來了?”看我們揹著揹包,拿著相機,孫大哥有些意外。“底下不是修路麼,摩托車都上不來,你們咋上來了?”
告訴大哥我們是走小路上來的,孫大哥更是覺得奇怪:“老天得兒呀,那路,平時俺們都還不咋走呢,你們能找著那路,真是不簡單。來來,去屋裡坐。”
孫大哥告訴作者:這個村子原有小百十口人,現在基本上都搬到了鎮上,常在家的連二十口也沒有,都是需要種地了,回來看看,或者是家裡有年紀比較大的老人,住樓房不方便,在老家照顧。村子是一大家子,都姓孫,又在山嶺之上,因此這兒就叫孫家嶺。
村子屬於山下的藺溝村管理,不過要到村裡辦事,有3條路可走,公路是繞到另外一座山樑之上,再下坡,沿河兜一圈。另外兩條路都是以前的放羊小道,距離最近的一條,就是作者上來的路,還有一條需要繞到溝裡,從山溝深處的另一個村子出去。
山樑上兜兜繞繞的公路修成沒多長時間,以前孩子們上學,下個山都得半個小時左右,山頂上還有一個困難,就是吃水成問題。正因為如此,家裡有孩子上學的,早就搬到了鎮上,年輕人外出打工,也很少回來了……
最令村民沮喪的是,山上野豬太多了,晚上在家裡睡覺,你都能聽見院子裡野豬哼哼唧唧的聲音。野豬很狡猾,白天根本找不到它們藏在什麼地方,到了晚上,一塊地一塊地拱著找東西吃。小麥已經十幾年沒有再種過了,玉米和土豆也基本沒有什麼收成,村裡唯一能種的,就是味道不好的藥材。
孫大哥告訴作者:就連藥也不是種什麼都行,比如種豬苓就不行,野豬供出來就吃了,只能種一些它們不喜歡吃的藥材。和野豬爭奪的十幾年,山裡人早就知道野豬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可以根據野豬的生活習性,訓練這些沒用的野畜了。
比如大蒜,野豬不喜歡山地大蒜的辛辣味,但是野豬知道大蒜是種在土裡面的,只要在大蒜地裡套種一些土豆,野豬就會沿著田壟把所有的大蒜拱出來,反而節省了人力採挖的時間。
在藥材地邊種一些玉米,並不是為了收玉米,而是為了吸引野豬群過來,吃完玉米杆,就會在地邊留下大量的豬糞,要是地邊再有一個小小的水坑,依照野生“佩奇”們的性格,肯定會把這個小水坑變成肥沃的農家肥才會離開。
去村部開會的隊長回來了,他告訴作者:“還在山區種地的農民,年齡基本都是60歲以上的了,搬走後還回來種地的,50多歲的就很少。一方面是村裡生活條件不好,另一方面就是各種限制,農業收入實在太低。”
孫大叔唯一驕傲的是,儘管他們住在這麼不方便的山嶺之上,耕地面積保持卻是全村最好的,因為村裡人有免費的幫手——野豬。
“到冬天時候,咱村好些房子的門,都不鎖,就是讓野豬進去住,先不說野豬糟蹋不糟蹋莊稼,國家不叫打,那肯定也是有道理的。對於咱們來說,無非就是不種莊稼類農作物,你種中藥,它們也不招惹你麼,我給你說,還有一個,咱這兒有別的地方不具備的好條件,給老母豬配種,還是野豬配種,我們在想,將來這方面也是可以好好發展發展的……”
最近幾年,用品種豬和野豬雜交的養殖戶還真不少,而且都說雜交豬肉比飼料品種豬的肉質好吃很多。還別說,孫隊長的這個想法,說不定真能給他們帶來福音,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