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曹露婷
“自從看東西變形,各類線條彎彎扭扭,我的精神也不大好了。”前兩天,杭州68歲陳大伯(化名)在浙大眼科醫院眼底病中心複診,跟記者大吐苦水。大約三個月前,他開始因為看不清樓梯而踩空,儘管沒有發生骨折等嚴重後果,卻因此經常發噩夢,整個人憔悴不堪。
視力下降、視物變形、視野中心暗區……正是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的典型症狀,“這是一種慢性、進行性、不可逆的致盲眼病,嚴重威脅著中老年人的視力健康。”眼底病專科張麗副主任醫師談到,黃斑變性已成為發達國家50歲以上人群主要的致盲眼病。目前,我國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的患病率高達15.5%,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該病的患病率有明顯的上升趨勢。
如何自查黃斑變性?不同程度採取哪種治療手段?錢江晚報聯合浙大二院眼科中心、拜耳醫藥共同發起的第四季“視覺保衛戰”之眼底病微課專題,專家團隊線上科普眼底病的相關知識,指導防治、護眼的手段和妙招。微課第四講是一堂生動的玻璃體腔注射治療實操課,小時健康學院講師、眼底病專科張麗線上向基層全科醫生介紹眼底病的一線治療——抗新生血管(抗VEGF)治療。
眼前的世界突然“扭曲”
大伯三月來噩夢連連
退休後,陳大伯喜歡在家拾掇盆栽。“大概是8 月,搬盆栽的時候臺階看歪了,踩了個空,磕到了膝蓋,腫了一大片,所幸沒有骨折。”由於經常踩空,陳大伯連中午打瞌睡也會驚醒,“總是夢到樓梯變形,我不知怎麼就摔下來。”時間一長,他感到視力越來越差,女兒看到父親精神不佳,追問之下,陳大伯才說出實情。
張麗醫生詳細檢查後告訴父女倆,陳大伯罹患的是溼性老年性黃斑變性,該眼病的元兇是異常增生的脈絡膜新生血管。這些新生血管會發生反覆滲出和出血,導致視物模糊、變形的症狀,如果不採取治療,病程長了還會形成黃斑區域性疤痕,永久性損害黃斑區視細胞的功能。
由於主要致病因子是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醫學上稱之為眼底“VEGF 的表達增加”。近年來,抗VEGF治療已成為溼性老年性黃斑變性的一線治療方案,效果優於鐳射光凝等傳統治療,可以幫助患者控制病情,提高視力。 “這種治療是透過玻璃體腔注射的方式將抗VEGF 藥物,例如阿柏西普等直接注射到眼內,達到抑制新生血管生長的目的。”張麗醫生介紹,除了溼性黃斑變性外,該療法還適用於高度近視、脈絡膜炎、外傷等各種原因引起的新生血管,以及視網膜靜脈租塞、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等引起的黃斑囊樣水腫。
眼內打針無需慌
堅持治療是關鍵
“也有患者對眼睛打針感到恐慌,其實整個治療過程是會在眼表麻醉的情況下進行,注射過程僅3~5分鐘,其間並無痛楚。”張麗介紹,陳大伯第一次就診時視力僅為0.1,術前OCT檢查結果顯示:他的眼底有明顯的黃斑隆起、網膜下出血,並伴有脈絡膜新生血管。接受玻璃體腔注射治療後1月複查,黃斑厚度由466微米下降到300微米,與檢查結果相對應的是,大伯視物變形的程度有明顯改善,視力也有提升。
“我們經常提醒患者,眼內注射治療需要及時、足量地進行,確保病情的控制及視力的改善。”張麗醫生門診管理的“打針”患者很多,每位患者複查時她都會耐心囑咐上這一句。背後的原因很簡單:不少患者認為治療一段時間後視力提高了就可以“高枕無憂”,擅自停止複查和治療,結果這些兇險的“眼 病”卻持續進展,最終導致視力的嚴重喪失。
眼底病與糖尿病、高血壓一樣,是一種慢性病。張麗醫生表示:希望基層醫療單位的全科醫生能與眼科醫生密切聯絡,將眼底病科普傳播得更廣泛,最大程度上避免眼底病的發生和發展。“早篩早診早治,一起打好視覺保衛戰。”
眼底微課上線
掃碼觀看,跟名醫面對面
眼內注射怎麼進行?”“患者術後視力怎麼樣?”視覺保衛戰第四季微課第四講上線,掃一掃二維碼進入專題觀看。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