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古代電視劇和影視劇的時候,經常能看到古人溫酒的場景,比如關羽溫酒斬華雄;賈寶玉喝冷酒被薛寶釵教訓;還有水滸傳裡,梁山好漢吃飯都要燙一壺熱酒!甚至老一輩的人也保留著燙酒的習慣,那會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燙酒的水壺和酒具。但如今已經很少人會在喝酒時燙酒了,年輕人都是直接對瓶吹,那麼燙酒究竟有什麼學問呢?燙一燙會更健康嗎?下面知事君就帶你們來了解一下。
首先要知道,在漫長的中國酒史上,黃酒才是酒類的主導產品,我們現在常喝的白酒,也就是蒸餾酒是宋元時期才出現的,一直到清代,白酒(燒酒)才取代黃酒的主導地位。
而黃酒屬於發酵酒,度數低,裡面雜質較多,特別是裡面含有的甲醛,不僅會讓酒的口感辛辣,而且還會引起頭痛等症狀,長期飲用會嚴重危害身體健康。因此古人就透過燙酒的方式,來讓酒中的有害物質揮發掉。而且甲醛等雜質去掉之後,黃酒的口感也會變得更加的綿柔醇厚,易入口。
另外,古代的衣物都很薄,因此人們在冬季喝酒都喜歡把酒燙一下,以達到禦寒的效果,甚至有的人還會在酒里加上幾塊薑片或蔥白,這樣有預防感冒的作用。老一輩的人也喜歡在冬天溫酒,畢竟這樣要比直接喝冷冰冰的酒要舒坦得多。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溫酒也是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乙醇的沸點是78℃,乙酸乙酯的沸點是77℃,甲醇的沸點是64.7℃,甲醛的沸點是-19.5℃,乙醛的沸點是20.8℃,所以常溫狀態下,酒體經過一定時間的儲存,甲醛和乙醛都會自然揮發掉,而甲醇要溫到60多度才能將其從酒中分離出來,這樣喝酒也不容易中毒了。
但如果是溫的時間久了,溫度過高,酒裡面的乙醇也會變少,度數由此降低,喝起來就不得勁了。總的來說,古代人或者說老一輩人喝酒前燙一下,是經過生活實踐總結出來的,是一種大智慧。
那麼現代人為什麼都不溫酒了呢?那是因為我們現在的釀酒技術比較高,普通的白酒在蒸餾的時候透過控制溫度就可以去掉甲醇了。根據國家的標準,以穀類為原料的白酒中甲醇含量不得超過0.4g/1L(折成酒度為60度計),超過這個含量的酒就會被禁止流入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