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瑪瑙一樣的圓月掛在茫茫大漠的地平線上,月華溫柔但也清冷,他裹了裹身上的戰袍,腳踏在鬆軟的沙土上,只見夜風吹散了水池的靜謐,如在水面散落了滿池亮閃閃的星子。
就這樣一個人往前走,不知走了多久,月亮已斜掛在遠處巍峨關口的簷稍,城樓上不時想起的號角,隨著秋風飄出好遠。
這一年,吐蕃大舉進犯邊關,西南戰火紛飛,52歲的他給吏部侍郎裴行儉寫信,請求跟隨薛仁貴從軍出征,於是他開啟了金戈天馬的邊塞軍旅生涯。
在西域,他目睹了薛仁貴“三箭定天山”的英雄壯舉,也見識了天山積雪,大漠煙雲的壯美河山,邊關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融入他沸騰的血液,寫下了“九秋涼風肅,千里月華開”、“圓光隨露湛,碎影逐波來”、“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等千古佳句,為盛唐邊塞詩的興起開了先河。
薛仁貴平定西域,他又隨軍參與平定雲南姚州叛亂,在這幾年的軍旅生涯中,他充分發揮了筆桿子的作用,軍中戰鬥檄文都是他的傑作,向朝廷的報捷書更是寫得氣勢磅礴,文采飛揚,令高宗大為震撼。
貳
沒錯,他就是七歲就寫出千古佳作“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的駱賓王。
駱賓王(約638-684),字觀光,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其名取自《周易·觀》:“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所以他名賓王,字觀光,觀卦的這句話意思是“為了觀國之風光,宜於做國王的賓客”。
跟王勃不同,駱賓王是並非出自世家大族,其父只是個小吏,童年時代的他,是在義烏度過的,《詠鵝》這首詩,傳說是家裡來客人戲謔他時,他隨口而吟。
如果說《詠鵝》是一幅童趣滿滿的畫卷,那麼,駱賓王在8歲時寫的《玩初月》則是一篇已在探索人生的哲理詩了。
“忌滿光先缺,乘昏影暫流。既能明似鏡,何用曲如鉤?”這首詩已形象地闡述了人生“滿”和“虧”的辯證關係。
之後,其父駱履元曾任博昌(今山東濱州)縣令,全家遷居博昌,十多歲時,父親死在任上, 尚未年滿18歲的駱賓王就要獨立支撐起整個家庭,處境極度艱難,在貧窮落拓的生活中度過了少年時代。
為了改變現狀,駱賓王必須參加科舉,他根本沒有選擇人生的機會。
在唐朝,考進士之前,考生行卷已成當時的社會風氣,可是,駱賓王自視才學出眾,也因家貧囊中羞澀,當22歲的駱賓王帶著縣、州兩級考試第一的成績到長安應試,卻因性格直率得罪了考官,名落孫山。
此後十餘年間,駱賓王曾在長安軍中擔任秘書郎、又離京前往豫州進入道王李元慶的幕府,總歸都是些小官。
34歲時駱賓王在道王府中任職期滿,回到暇丘家中,過上了耕讀自娛的生活。
放曠山林固然自在瀟灑,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狀況卻日漸拮据,在現實的壓力下,曾經恥於“自薦”的駱賓王只好改變初衷,在近50歲的年紀又開始東奔西走。過了11年,45歲的駱賓王終於等來了機遇。
麟德元年(664年)冬,高宗李治前往泰山封禪,讓沿途各界舉賢。鑑於駱賓王在文壇上的聲譽,山東各界推舉駱賓王獻賦,駱賓王當仁不讓,寫了讓高總龍顏大悅的《請陪封禪表》。
高宗一高興,就提拔駱賓王為太常寺奉禮郎,奉禮郎是太常寺掌管禮儀的小官,從九品。不久改任東臺詳正學士,東臺即門下省,詳正學士就是糾正公文文字的文官,這時的駱賓王才算這正當上了吏部在冊的官。
但駱賓王耿直俠義,遇到他認為不對的事,不但要說,甚至要出面主持公道,於是,吏部一紙調令將他調到了邊關,不過他這時的運氣還算好,他跟隨的人是薛仁貴。
叄
儀鳳四年(679年),吏部將已戎馬邊關十年的駱賓王調回長安,先是補長安主簿職位,後又調任御史臺侍御史,這個職務只是從六品,但權力不小,可以直接彈劾除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長官外的文武百官。
這是駱賓王一生中最高職務,這一年,他已經60歲了。
對於多數人來說,60歲是生命的花枝已然垂垂欲墜,花瓣黯然凋零的年紀,但是,駱賓王不一樣。
此時的他,已以天下事為己任,他感覺只彈劾官員解決不了問題,於是,他對當朝“二聖”之一的武則天發起猛烈攻擊。
一而再,再而三,武則天再也受不了,於是,一項“僭越禮制”的罪名落到駱賓王頭上,他被關入大牢。在獄中,駱賓王悲憤交加,留下了流傳千古的佳作《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餘心。
好在一年後,朝廷改元,大赦天下,駱賓王被釋放。
永隆元年(680年),他被調任臨海(今浙江天台)丞(從八品),朝廷讓他悔過自新去了。
只是這時的唐李王朝已風起雲湧,高宗病逝,中宗李顯繼位,武則天被尊為皇太后,獨攬朝政。兩個月後,武則天又廢唐中宗為廬陵王,幽禁於別所,立相王李旦為皇帝,稱為睿宗,臨朝稱制。
武則天廢帝奪權,血洗李唐皇室,貶黜元老重臣,舉國上下,一片譁然,大多數人敢怒不敢言,但是,這時有一人旗幟鮮明的站出來,揭竿而起,決定以武力征討武則天。
這個人就是徐敬業,其祖父徐懋功是唐王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因功勳卓著,受封英國公,入了凌煙閣,世襲罔替。
但古人講究出師有名,比如陳勝吳廣當年造反時的口號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在強烈的歷史使命感的驅動下,駱賓王滿懷激情,為徐敬業寫出了一篇震古爍今,與王勃的《滕王閣序》堪稱“駢文雙璧”——《討武氏檄文》傳告天下,一時間,為徐敬業很快募集了十萬大軍。
據說,檄文傳到武則天手中後,她初觀此文,看到“蛾眉不肯讓人”、“狐媚偏能惑主”時,嬉笑自若,但當讀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不禁陡然為之變色,驚問左右“誰為之”,有人說是駱賓王。當讀到最後結尾處“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時,武則天感嘆道“有如此之才,而使之淪落不偶,宰相之過也”。
駱賓王的檄文霸氣側漏,猶如長虹凌空,迅雷震宇,但檄文寫得再好,也不能撒字成兵,更何況此時的徐敬業竟然南下金陵,這讓天下人看穿他假勤王,真叛亂的嘴臉,在武則天派來的三十萬大軍鎮壓下,不到兩個月,義軍兵敗,徐敬業兵敗被殺,而駱賓王卻生死未卜,各種史料記載不同。
肆
相傳十幾年後,唐景龍三年(709年),詩人宋之問從貶謫之地返朝,途中下榻杭州靈隱寺。當夜,月明星稀,清風拂面,宋之問獨步在寺中漫步,不免詩興大發。
“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首聯脫口而出後,宋之問卻斷了思路,錢塘江江水濤濤,但他的文思這次沒能像泉水一樣湧出來。
見宋之問搖頭晃腦地吟來吟去,寺中一位正在燃燈坐禪的老僧不由笑道:“施主不早些安歇,何苦在此沉吟?”
宋之問答:好容易有心情寫首詩,怎奈‘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下聯不知如何續上,怎不令人遺憾。
老僧笑道:何不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得此一聯,宋之問思路大開,旋即寫出完整的《靈隱寺》: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
寫完,他發現還是老僧的“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這兩句最精彩,最大氣。
第二日清晨,宋之問再訪老僧,卻被寺人告知老僧已外出雲遊。
出口成章,文思敏捷卻出家為僧,肯定是有故事的人。
宋之問在寺中多方打聽,最終得知,這位老僧竟然就是多年前釋出《討武曌檄》、跟隨徐敬業起義失敗後,下落不明的駱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