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履約場景的全鏈路數字化,是從(商品源:農業基地、生產基地、貨站碼頭、機場海關)——(總倉集散地央廚)——(區域中心倉)——(前置倉、KA商超、經銷商、販賣機)——(門店、二級經銷商、社群網點、販賣機)—— (消費者);是指以上全鏈路的訂單、支付、運輸、資料分析、庫存等要素的數字化運營與協同。本文從基於中臺架構的供應鏈協同平臺、物流倉儲數字化佈局與數字化指標、物流庫存為關注點的組織架構最佳化、TMS運輸協同佈局最佳化、到家配送各環節實時線上高效履約幾個方面進行解析。
基於中臺架構的供應鏈協同平臺
基於中臺架構的供應鏈協同平臺分為三層:供應鏈協同層、供應鏈執行層、IoT層。
供應鏈協同層:包括供應鏈計劃模型,其中包括(需求計劃、補貨計劃、調撥計劃、排產計劃、SOP、採購計劃),這些計劃模型為資料中臺模組化單元提供資料分析模型。
資料中臺的資料基礎模組包括:資料採集、資料清洗、資料整理、資料分析、供應鏈分析、需求分析、庫存分析。將各個模組化API介面資料(如訂單中心、庫存中心、運力中心、採購訂單、銷售訂單等),統一用中臺形式展現。
OMS訂單中臺可以實現:1、採購訂單庫存同步的供應協同(供應商A、B、C...);2、銷售訂單與門店庫存的銷售協同(經銷商、零售商、KA、承運商A、承運商B...);同步API資料至資料中臺。
供應鏈執行層:包括WMS倉庫管理系統(自動化倉WMS1、自動化倉WMS2...其他非自動化倉)——BMS物流計費管理——TMS運輸管理系統(實現在途監控、多式聯運、智慧排程、車隊管理),資料鏈接OMS訂單中心,實現數字化統一執行與管理。
IOT層:因為IOT層涉及各個場景、觸點及三方合作等介面,因此在IOT 層與供應鏈執行層之間會有統一平臺管理,即介面平臺。IoT層包括(電商物流、合同物流、自有運力、第三方運力、冷鏈監控、社會運力等)。
物流倉儲數字化佈局與數字化指標
資訊化I-初階目標:解決倉儲物流作業無系統支撐問題;目的是透過上系統實現標準化、無紙化、系統連線,提高資料準確性、及時性,改善作業效率。
數字化II-中階目標:在已有資訊化基礎上最佳化補充:資料管理、BI價值挖掘;加強流程上下游協同能力,提高物流運營效率和資料應用能力。
智慧化III-中高階目標:引入自動化裝置,如:立庫、AGV、輸送線線、自動裝車等,提升數字驅動下的智慧化水平,大幅增效。
平臺化IV-高階目標:最佳化OMS物流樞紐,資料承載職能,物流運營效益延伸,服務全域性,物流/業務相互驅動、協同;提升企業全域性生態圈運營效率。
社會化V-遠期目標:基於平臺化的企業生態圈向社會面輻射,藉助物流平臺利用企業的社會化屬性,提升企業對外社會使命輸出。
如何實施WMS及實施的益處
倉庫管理的核心是庫容率、庫存週轉率、準確性;為了達到空間利用、高效、作業準確率的提升,WMS的實施有如下目標:
A、庫存精準。在庫貨物的進銷存操作都必須精細和準確,每個SKU需要管理到每一個批次和批號當前所處的貨位,當前是什麼狀態,由誰操作過,操作過哪些內容及誰有許可權操作等。
B、作業高效。在庫作業過程,必須儘可能保證所有的操作流程順暢和簡單,杜絕七大浪費情況,避免出現操作不順暢的情況,效率保障了對產能也是一種最佳化提高。
C、操作合規。在庫作業,所有的操作必須符合法規章程的要求。如批號管理、效期動銷、定期維養等,及操作上對人及貨物的安全防護等。
自動化裝置及智慧系統的使用能降低人工的勞動強度,簡化作業難度,在實際的傳統庫房生產過程中,還是要透過系統結合人工來管理,庫房管理的三大原則:
1、做到一品一位(每個SKU有單獨的貨位保管)。
2、做到一位一簽(每個貨位有唯一的標籤地址)。
3、做到一人一崗(每個操作人都有對應的崗位和角色及對應的操作許可權)。
WMS設計功能介紹
WMS作為倉儲管理系統,從實際作業的大模組來分,主要涵蓋:基礎資料採集、策略配置、入庫管理、在庫管理、出庫管理、成本管理、運營分析、KPI量化可視、區域配送。介面預留:SCM介面、TMS介面、快遞介面、訂單平臺介面、WCS自動化裝置介面。
當然在設計上不能照模子套,需要多維度考慮設計系統架構:
1、基礎資料層面:如庫房為涉及三方物流,需要設計多貨主管理,如自用,則不必。
2、業務模式層面:主要有B2B/B2C/門店發貨三種,區別在於B2B屬於每單中SKU條目數多,主要方式以拆單分割槽揀貨;而B2C訂單普遍以條目數較少,需要合單批次揀選為主,原理仍舊是路徑最優,效率最大化的原則。
3、介面擴充套件層面:現如前庫房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WMS與WCS整合儼然是趨勢,需要在WMS設計規劃時考慮到未來:堆跺機、穿梭車、AGV、電子標籤、PDA、輸送線、分揀機、稱重量方系統、TMS、快遞介面、平臺介面、SCM供應鏈需求計劃控制形成相容與協同。
4、設計策略配置:倉庫生產管理過程猶如是一個鏈條,在全流程生產過程中需要制定相應的系統策略,如:收貨策略、上架策略、分配策略、出庫策略(細分有揀貨路徑策略,批揀單生成策略)、波次策略、補貨策略……
WMS系統架構如下圖
WMS系統各個環節關鍵節點報表
數字化+整箱揀貨動線圖
倉儲管理系統WMS(電子標籤+流利架+傳輸線分揀線)作業模式,是由原來的平面倉建成標準庫重型橫樑式高位倉,縮小倉庫面積,提升倉儲利用率是平面倉的3倍,提高人效,節約成本。
物流庫存為關注點的組織架構最佳化
透過實時監控和資料報表發現收貨商品經常擁堵在門口,一般處理方式都是增加人員,但拿著資料去現場瞭解情況,發現收貨主管和上架主管因工作原因發生扯皮現象,而調整組織架構應遵循儘量的簡單化、效率化、扁平化,最後變成一個主管負責後,再也沒有發生收貨商品經常擁堵在門口的現象。
物流精細化管理目標對門店提出要求,店長及相關人員需要做到應知應會的內容如下:物流概況、供應鏈型別、物流設定的目標、門店續訂流程、物流配送門店接收流程、異常反饋渠道及流程、載具管理規範、逆向物流-門店退貨操作流程、單據樣表識別。如下圖所示。
物流商品配送門店資料實時,門店員工操作端同樣簡便,已實現自動訂貨與一鍵收貨,全程無紙化運作,將員工從繁瑣、效率低下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TMS——運輸協同佈局最佳化
現代物流體量大又十分注重高效性,為了滿足以上需求需要藉助一些管理系統,常用的管理系統有TMS、OSS、PMS、CWS等,其中TMS(TransportationManagement System)即運輸管理系統,能高效、合理分配資源並處理管控運輸任務,是現代物流運輸企業使用的核心繫統。
通常來講運輸業務流程分三個階段完成:
第一階段,貨主提出運輸需求,建立任務訂單並推送給運營商;
第二階段,運營商按照一定的規則處理訂單,並將訂單推送給合適的承運商;
第三階段,承運商接收訂單並將訂單分配給司機,由司機執行完成運輸任務。
下面將按照業務流程順序,對TMS系統各個功能模組進行分析說明:
TMS系統架構
(1)開單與派單
在運輸業務的第一階段,通常以開單的方式提出用車需求。TMS開單的主要內容包括:發貨人與收貨人聯絡電話、發貨人與收貨人地址資訊、訂單資訊、運輸貨物資訊、用車時間、需求車型等。
開單功能並非只是簡單的填寫資訊提交,其中還包含許多其他功能,如資訊關聯、地圖定位、里程預估、上下游價格預估等,具體的內容根據使用者需求而定。
運輸業務中的訂單來源除了TMS開單,還有APP端的使用者下單、其他系統的訂單匯入。APP端的使用者通常是2C使用者,在手機APP自主下單,目前市面上此類APP有貨拉拉、快狗打車、桔瓣優送等。貨主自有的系統與TMS對接,直接將訂單匯入TMS。
訂單建立成功後,進入運輸業務的第二階段,運營商按照一定的規則處理訂單,並將訂單推送給合適的承運商,一般的操作流程是:訂單稽核通過後需要分派給合適的承運商派單,這個動作一般由運營商在TMS完成。派單方式分為手動派單和自動派單兩種:
手動派單:由於貨主與承運商之間已經建立了合作關係,因此在分派某個貨主的訂單時,會自動匹配有合作關係的承運商,運營商從中選擇合適的承運商並將訂單推送。
自動派單:在TMS設定一定的派單規則,當生成任務訂單時,系統可根據派單規則自動選擇承運商,並將訂單推送給指定的司機,無需運營商人員手動選擇。
智慧排程:TMS訂單體量大,協調資源多,純人力排程效率低、成本高,難以滿足配送需求。智慧排程針對以上痛點,利用演算法圍繞人、車、路線合理規劃排程策略,實現最優資源分配方案,高效完成排程工作。TMS智慧排程的核心思想是“資源最優利用、貨與車高效匹配、提高出行效率”,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環節:
(2)合單:資源最優利用
在大體量的訂單中,經常會出現裝貨地址相同或相近的訂單,如果將這些訂單合併為一個車次派發給司機,既能降低配送成本,又能提高裝載率,增加司機單次配送的收入,從而實現人與車資源的最優利用。
派單:貨與車高效匹配。訂單按照一定的匹配規則會自動分派給符合條件的司機,匹配因子包括車型、城市、經驗、司機到裝貨地距離、滿載率等等。運輸業務資料量特別大,貨與車的高效匹配解決了人力排程效率低、成本高的問題,同時也最大限度的滿足了司機與貨主的需求,使雙方達到互惠互利。
路徑規劃:提高出行效率。按照多個裝貨點和卸貨點的地理位置,為司機規劃合理的行車路線,避免漏裝漏卸、繞遠路的情況發生,降低行車成本,幫助司機快速完成訂單任務。
(3)訂單跟蹤與更新訂單狀態
訂單跟蹤:承運商執行配送任務並實時跟蹤訂單狀態,並將狀態資訊回傳給運營商,再由運營商回傳給貨主。訂單跟蹤可使貨主實時獲取訂單當前狀態,也方便平臺管控司機,保障訂單任務順利完成。實現訂單跟蹤的方式有兩種——人工更新、電子圍欄。
一般由承運商或者司機本人點選訂單狀態按鈕來更改訂單當前狀態。承運商通常在運輸系統中進行操作,司機需要在移動端APP或者小程式等軟體上進行操作。主動觸發改變訂單狀態的方式雖然可實現訂單狀態跟蹤,但由於司機是否規範操作,常常在到達某一節點一段時間後才更改狀態,使得訂單狀態具有滯後性;訂單狀態的準確度卻不高。
透過電子圍欄自動更新訂單狀態:由司機GPS定位獲取司機當前位置,並估算司機位置到裝貨點、卸貨點的距離,根據距離資訊判斷並更改訂單狀態。這種方式可實時跟蹤訂單並自動更改狀態,無需人工操作,不足之處是偶爾可能獲取不到司機的位置資訊,由此造成訂單狀態資訊不準確,這種情況下可進行人工干預,改變訂單狀態。
籤回單管理:判斷一個運輸任務是否完成,以貨主是否簽收訂單為準。貨主簽收訂單後,承運商需上傳回單並更改訂單狀態以完結一個訂單。
到家配送各環節實時線上,高效履約
線上能力是貫穿到家業務始末的一項基本能力,即到家配送各環節(包括接單、揀貨、合流、配送)的實時線上。
到家業務履約的流程,透過整合資源,以效率化支撐:使用者的訂單由後臺統一集中處理,將自建外賣和第三方渠道的訂單統一透過API介面實時歸集至OMS(訂單管理系統),然後對訂單進行合理分配,揀貨人員會根據移動端釋出的揀貨任務完成揀貨、合單、包裝貼籤、再分配給送貨員,騎手取單確認送達後,同步物流資訊並進行送達通知的反饋。
對於傳統零售而言,在ERP、財務、CRM、POS等系統打通後,我們還需要理清訂單的流轉邏輯,梳理出從使用者下單到使用者簽收的整個流程。
訂單列印後,分配揀貨員對商品進行揀取並貼票單與合流。而揀貨效率與前置倉、門店倉儲的數字化息息相關,需要零售企業對倉庫儲存佈局、庫存量有著精細的把控能力,從而設計揀貨動線,實現快速揀貨。透過系統門店倉庫佈局設計、電子價籤、RFID等技術幫助設計揀貨路線,並幫助門店及時補貨。
大型超市的商品SKU可多達上萬種,超市揀貨員手上都會配備一臺超市倉庫智慧平板,它可以在螢幕上實時顯示倉庫商品的圖片、貨架、位置等資訊,經過資料分析,規劃最佳揀貨路線,方便分揀員快速找到貨品。據統計,使用超市倉庫智慧平板分揀終端,可以將分揀效率提升40%,降低人力和時間成本。比較熟練的分揀員表示,依靠超市倉庫智慧平板分揀終端,一天可揀3000-3500件商品。
舉例,家樂福履約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快揀倉涵蓋了蘇寧大資料精選的數千種高頻商品。同時,為進一步提升使用者體驗,新上線的“快揀倉系統”還在揀選資訊最佳化、個性化動線定製、智慧補貨、任務分配四大方面進行提升,保障倉內庫存,提升商品流動效率。
揀貨員接到訂單後,在手機上即可看到商品的關鍵資訊,“有圖有真相”,一目瞭然。同時,“快揀倉系統”還根據不同的門店佈局、儲存裝置等定製了專屬路線,揀貨員能以最優方式更快拿到產品,大大節省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庫存問題,快揀倉系統可根據不同時段銷量,測算設定對應的補貨需求,當庫存數低於安全下線時,系統即預警進行智慧補貨,最大程度保障使用者的消費體驗。家樂福上海中山公園店日均配送訂單數超1000單,95%以上訂單可確保1小時達。
商業發展的趨勢不可逆,為實現以上模式的發展及完善對應的系統功能,一般情況下,需要對現有的供應鏈數字化管理系統進行功能整合,思路如下:SCM(供應鏈管理)——WMS(倉儲管理)——WCS(自動化整合)——TMS(運輸管理)——分揀管理系統——配送履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