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要關注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Green House Effect)又稱“花房效應”,這就像一座玻璃房裡種各種植物、花草,有陽光照進來不能很好的散發出去,這是大氣保溫狀態的通稱。溫室效應主要是人類社會進入工業化年代,約在十七世紀中葉,大量使用燃煤、石油和天然氣等物種,以及一些經濟差地區大量砍伐森林,燒碳生活,這樣產生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經長期執行,使地球表層形成的一種保溫層,這樣使太陽光照照到地面後,經保溫層阻擋不能很好的返回大氣層,而又返回到地表面,使地面溫度升高,這就產生溫室效應。
從溫室效應的機理來說,在宇宙中任何物體都有輻射電磁波,太陽能的電磁波長很短,地面原有接受太陽能短波輻射而增溫的同時,也時時刻刻向外輻返回射電磁波產生而冷卻,但在地球表面經太陽能輻射,而產生的卻是一種長波輻射,如果在沒有產生上述大氣保溫層時,太陽光的輻射幾乎是透明返回,而當大量產生了大氣保溫層後,實際上是二氧化碳等氣體,如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氟里昂(CFC)及水汽等,阻止了不少並不斷增加太陽能的返回量,迫使地球表面熱量的散失,這樣留在地面的大量長波輻射使地球變暖,這叫“逆輻射”,這就是大氣對地面產生的增溫效應,也就是溫室效應會對地球產生不可逆轉的災害。
聯合國很重視地球的氣候變化,我們從IPCC(聯合國氣候變化委員會)和WWF(聯合國自然基金會)對氣候變化重要的評估報告中指出:
●冰川大量消退,阿爾卑斯山脈積雪大量減少,北極夏季海冰大量融化,永凍帶正在消失;
●2100年止,全球表面溫度將從相對的1999年水平,可能上升1.1到6.4攝氏度,則海平面升高18到59釐米,一些城市將被淹,一些小島國將被吞沒;
●本世紀熱浪暴、風雨、乾旱、熱帶氣旋及海嘯、火山爆發會更加頻繁;
●由此造成水資源短缺、饑荒、洪水、瘟疫爆發、冰川與物種滅絕,改變海水酸性度,妨礙海洋一些生物的成長,珊瑚礁消失殆盡,嚴重危害海洋生物生態系統;
●重大影響各國經濟的增長,以及影響一些國家人民生活的重大安全。
根據IPCC及世界氣象組織(WMO)表述,2021年的溫室效應出現不少奇特景象。
今年6月熱穹席捲加拿大西部,一股罕見熱浪侵襲加拿大和美國西北部,溫度高達49.6℃,這原是最高不到36℃的地方,令人警奇。美國西部“死亡谷”地帶地表溫度驚人的達到過81℃,因此,高溫致死人數達千人,高溫的熱浪遠還使華盛頓州、俄勒岡州、加州、西雅圖、波特蘭一度高溫達到46℃,部分內陸地區甚至出現50℃,打破歷史高溫記錄,促使美國發生100多次山火,至今還在燃燒等災害。在歐洲連續出現多地區的高溫,有的超過50℃,在義大利西西里島,在夏天出現48.8℃高溫,8月份希臘乾旱,境內發生600起山火,涉及10萬公頃的森林和農田被燒燬及人員死傷,在西班牙8月14日高溫達47.4℃,創歷史以來最高紀錄,在阿維拉省突發森林火災,過火面積達2.2萬公頃,是歷史上最嚴重火災。7月26日巴黎最高氣溫達42.6℃,創歷史新高。今年7月中旬中國河南省鄭州市曾出現一天降水量達258毫米,最大的雨量在新密白寨區達875毫米,而鄭州附近榮陽環翠山谷雨量達854毫米,6-8月三個月累積降雨量1292毫米,創歷史最大記錄。還有近來山西暴雨也極為嚴重,呂梁山一帶雨量超過700毫米。還有近來陝西省也出現各地暴雨,是40年來遭遇最大的洪峰。
但令人驚奇的是,今年在一些地區,包括中國,出現夏涼的冷天氣象,出現氣候變冷,這和溫室效應正相反方向現象。氣象學家說:這是太陽某些地區出現“間歇性”狀況,引起所謂太陽的“休眠期”,這樣某些地區出現偶發現象並不奇怪,但不會是長久性的,氣候暖化的規律是不會改變的。
低碳、減碳、零碳是一門大科學的學科,絕不是輕易一蹴而成的,一門大科學往往是經歷著相當時段的進化,演進過程。零碳論科技進化的理論內涵具有哲理的元正規化,逐步走向社會,走向現實,這大約已經歷了近二百年時間,到上世紀70年代進入發展的鼎盛年代。
早在1824年。法國物理學家,數學家約瑟夫·傅立葉,在應用數學分析熱學物理上有不少發明,讓人感嘆和神奇,特別是他對“溫室效應”指出早期觀念,他指出太陽輻射的加熱效應,有一種可能使地球的大氣層產生一種隔熱體,會在大氣中形成穩定的屏障,這個結論對發展大氣層二氧化碳屏障有初期啟示。
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佈,授予“對我們理解複雜物理系統具有開創性貢獻”的三位科學家,這是其中他們在50多年前就已經對二氧化碳排放與地球溫度的關係在理論上闡述,並建立可行的地球氣候模型,首次提出大氣和海洋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輻射熱傳遞的動力學和驅動全球氣候惡化的二氧化碳的關係,一致認為,全球氣候變化現象已經超越出科學的邊界,變成非常具有社會極大關注的事情,當然也是人類社會影響非常大的事情。
中國著名科學家竺可幀,對中國近五千年氣候的變遷進行大力研究,認為氣溫的回升,是自西東行,氣候變遷極為複雜,但重要的是選定雨量作為主要因素進行分析,貫徹“古為今用”方計,來掌握氣候變化的規律,從古代氣候週期性的長期預報,來處置現代氣候要變暖的結果。
總之,早期科學家對氣候變化的預測,提出論點是要加強人工改造氣候,支援應用地球工程學,減緩甚至扭轉全球變暖的程序,給地球撐起一把遮陽傘。
超越“象徵”,迎向未來,我們不會忘記他們的功勞。
聯合國對CO2減排工作起到重大作用
隨著世界科學界人士對CO2排放危害的認識,聯合國在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對CO2排放問題開始研究分析,但沒有一個專門工作機構,直到1988年由世界氣象組織(WMO)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合作,於是推出成立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是專門研究溫室氣體,對人類社會造成嚴重的、不可逆轉破壞作用問題,進行全球範圍內,在全面、客觀、公正和透明基礎上,組織相關權威專家研討,然後釋出資訊和建議,但IPCC的工作只提供觀念和資料,不再參與具體單位指正性政策和改正意向。
1995年在德國柏林召開“氣候變化框架第一次締約國會議(COPI)”,1996年又在日內瓦臺召開第二次締約國會議(COP2)。
●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開第三次締約國會議(COP3)。簽訂了“京都議定書”,制定了2008~2012年5年間各國CO2排放均值限定目標,有154個國家代表參加了會議,中國也參加了會議並簽約。這是一次重大的對國際溫室效應,作出指量性減排效應的要求。
1998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召開第四次(COP4),1994年在波恩召開第五次(COP5),2000年在荷蘭召開(COP6),COP不斷的在開會和推動減排作用。
●2007年12月在印尼巴厘島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這是一次“白熱化”會議,經過激烈爭議,終於確定了“巴厘島路線圖”,被稱為“後京都會議的年代”。中國是個負責任國家,支援會議按國際法則,致力於世界溫度減排工作。
●2008年在波蘭波茲南召開“波茲南氣候大會”,正式啟動2009年氣候談判程序,同時為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基金。
●2009年12月在丹麥召開《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各國表達了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政治意願,但不表達各方共同的法律約束力的一次政治性協議。
●2010年11月在墨西哥海濱城市坎昆,召開《坎昆氣候大會》,在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下,對適應氣候變化資金,技術轉讓,能力建設等發展取得不同程度進展,向國際社會發出了比較好訊號。
●2011年11月在南非德班召開《德班氣候大會》,大會對氣候基金機制改進,成立基金董事會,並要求董事會盡快使基金進入可操作化。
●2012年11月在卡達首都多哈,召開《多哈氣候大會》,大會對《京都協議書》進行修正,和世界氣候變化的深入評估。
●2013年11月在波蘭華沙,召開《華沙氣候大會》,發達國家再次承認應對出資支援發展中國家的氣候變化,並對損害氣候變化的補償機制達到初步協議。
●2015年12月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確立《巴黎協定》,由世界178個締約方共同簽署的一個重大氣候變化協定書,其目標是在長期時間段中,將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下,並努力降到1.5℃以內。這是繼《京都協定書》之後,第二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協議,形成2020年後全球氣候治理新格局。
《巴黎協定》具有公平化、長期化、可行化重要特點,將世界所有國家都納入呵護地球生態確保人類發展命運共同體中,進一步有力加強聯合國對《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全面有效和持續實施依據。
2016年9月,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中國加入《巴黎氣候變化協定》。
2019年美國特朗普政府宣佈退出《巴黎協定》,成為《巴黎協定》唯一退出方締約方。2021年1月20日,美國現任總統拜登簽署行政令,美國重新加入《巴黎協定》,2月19日正式宣佈生效。
●2018年12月,第24屆聯合國氣候大會在波蘭卡托維茲城召開,本次會議邀請了200多個國家,近3萬名代表參與,商討全球氣候變化應對問題,會議分享綠色低碳創新經驗。中國在會上公共展示區設定了綠色低碳製造展臺。
●2019年原定聯合國氣候大會在智利聖地亞哥舉辦(COP25),但由於西班牙政府提議,將會議移到馬德里舉行。會議主題展示,大力發展低碳轉型技術,控制工業過渡溫室氣體排放,建立綠色低碳製造體系等方好經驗,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行動及成效。
●2020年4月1日,在德國波恩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秘書處宣佈,因新冠疫情原因,原定11月在英國的格拉斯哥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延期到2021年11月舉行。秘書處帕特里夏埃斯皮諾薩說:雖然新冠疫情是人類目前面臨最緊迫威脅,但我們也不應該忘記氣候變化是人類長期面對的重大課題。正是今年10月31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COP26)在英國蘇格蘭格拉斯正式開幕。大會認定在《巴黎協定》框架下,再度確定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等原則下,在尊重不同國情的基礎上,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貢獻,人類命運正走到十字路口。來自全球各國近2萬名參會者,包括多國首腦將評估《巴黎協定》的實施成效,對下一階段氣候變化應對方案的確立,這樣期待在2050~2070年世界基本可實現零碳化。
中國十分重視世界氣候變化並付諸行動
2021年10月31日在G20會議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就世界氣候問題指出:氣候變化和能源問題,是當前突出的全球性挑戰,事關國際社會共同利益,也關係到地球未來,國際社會合力應對挑戰的意願和動力不斷上升,關鍵是要拿出行動。
中國已正式宣佈,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慎重提出雙碳目標承諾,中國實現雙碳的時間,遠遠短於發達國家所用的時間,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中國已將雙碳戰略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佈局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基本上分三步走,2030年在低碳體制下限定在碳達峰值,2050年達到接近零排放2060年實現碳中和,接著還要努力,達到社會經濟發展和碳中和平衡的零碳社會可持續發展中。
2021年10月24日,國務院發示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方案指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20%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單位CO2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13.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CO2排放比2020年下降18%,為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在“十五五”期間,產業最佳化結構要取得重大進展,基本形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的建設,重點在低碳領域的發展模式基本形成,綠色低碳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到2030年,非石化能源消費比重達25%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主要舉措是:推進煤炭消費的替代和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新能源應用;因地制宜開發水電;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能;合理調控油氣消費;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到2060年,碳中和基本思路可能是:全面提升新能源體系效率,全面提高能源基本零碳化效應;電源結構去碳化,大力利用風電-光電、儲能耦合高效應用,全面緩解能源緩衝局面,能源品種多元化,特別是推進煤炭高效清潔應用;既可控CO2排放,又發揮必要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經濟重要作用;大力發展“綠氫”天然氣工業級及其產業鏈;能源走向更高智慧化發展,鼓勵開展分散式發電深化農村,山區自發電源作用;大力推出微電網,提升新型能源就地消納能力;突出高科技能源新型體系的建設和應用,在大力推行產、學、研、政融合的原創性基礎研發基礎上,與此同時加強開放,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推進高階化稀有前沿的新型能源的誕生和應用,將實現新型科技難以想象的落地生根,將巨大改變世界發展新趨向。
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為實現以“雙碳”為目標,實施降碳、減碳、零碳的願景一定會如期圓滿、美好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