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場鎮梓桐寺村有座清代古墓,墓主人曾出任過祁陽縣知縣曾天爵。這座古墓是嶽池縣目前唯一儲存最好的清代知縣墓,文物部門格外的重視,同時已將列入文物保護單位。對古墓很感興趣,對古墓背後的故事更感興趣,每看到一座古墓的時候都想弄清楚它的來龍去脈,唯獨這座古墓感到很疑惑,因為墓主人曾天爵實在是找不到他歷史上的蛛絲馬跡。
明朝嘉靖年間有曾天爵的歷史記載,江西寧都縣人,武舉出身,出授雲南永昌營把總。南征平息西南土司有功升任雲南城守營參將,後遷協鎮曲尋等處副將,嘉靖43年誥封副將。此曾天爵為明朝嘉靖年間,此曾天爵為清朝乾隆年間,兩者之間相差200年,莫非同名同姓出於巧合。歷史上同名同姓的人層出不窮,但是同時為官的不多,嶽池縣曾天爵記載的知縣還有待考究。
曾姓來源於姒姓,禹治水有功,舜給禹賜姒姓,禹兒子啟建立夏王朝,夏王少康封曲烈為甑子爵。曲烈建立鄫國,鄫國地小人少實力不濟,但以傳統皇族的身份能夠延續到春秋時期才被營國所滅。鄫國滅亡後鄫國百姓以國為姓四處逃難,曲烈為曾姓的始祖。鄫國百姓最後落腳於魯國,為紀念先祖將鄫改為曾。歷史上出現的鄫、甑、曾都來自於同一處,武打明星甑子單亦是如此,自古天下一曾無二曾更不是閒話。
曾姓從滅國後開始向外遷徙,春秋戰國時期在山東河北一帶生活,秦漢時期因戰亂不斷向南遷徙至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特別是秦朝趙佗領兵進入嶺南,少部分曾姓族人進入兩廣地區。唐宋時期曾姓分佈較廣,名人層出不窮,家族勢力不斷增強,曾姓在唐宋時期逐漸成為歷史上最著名的大姓氏之一。元明清時期戰亂影響,曾姓族人又不得不再次遷徙,特別是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川,又有大部分人遷入四川。整天絕極有可能是湖廣填川的第二、三代曾姓族人。
祁陽縣是湖南省永州市的下轄縣,曾天爵出任祁陽知縣,知縣官階等級在清朝,京城知縣為正六品,外省知縣為正七品。曾天爵出任祁陽縣知縣,固然就是正七品。曾天爵的知縣官職給人的感覺有點水,清朝時期能夠升任縣官的都是戰功升遷、科考升遷,知縣最起碼是舉人。曾天爵墓碑上沒有參加科考的記載,也沒有關於領兵征戰的記載,所以這個官職的來源極有可能是買來的。
乾隆雖然是清朝歷史上最鼎盛時期,但西域少數民族還有西南的吐蕃以及土司起事不斷,朝廷不得不派兵平息。常年出兵征戰國庫基本虧空,為了填補國庫朝廷也是利用一切手段,包括賣官。最典型的就是黔西縣的李世傑,鄉考多年未中榜而寫詩辱罵考官被列為朝廷命犯,好在家底算渾厚,買了一個小吏在江蘇富安謀生。李世傑知道乾隆喜歡江南女子,趁乾隆下降年期間在花樓租用幾位曼妙女子侍候乾隆,乾隆腦袋一熱就賜封李世傑為官,從小吏一直官職兵部尚書。還有就是清朝川東首富陳萬寶,捐獻10萬兩銀子後賜封朝議大夫,官階正四品。可能是曾天爵運氣稍差些,沒有遇上乾隆下湖廣一說,要不然以曾姓家族渾厚的家底,曾天爵最後的官階也就不是知縣正七品這個不痛不癢的官員了。
墓碑上記載曾天爵為官清廉,政績突出而受到嘉獎,因父母教子有方而受到褒揚,並賜贈曾天爵母親為大儒人,御賜曾天爵家族15至宗派(字輩)。前段時間還收集到這十幾個字輩,當時沒有在意這幾個字輩,所以沒有把這事給忘了,以後如果碰見再補上。曾天爵墓靠近村民居住地,而且後人丁財兩旺,每年經常有後人回來上墳,所以古墓儲存得相對較好。再加上古文物保護意識的增強,相信這座古墓以後將會是嶽池縣引人關注的焦點,說不準未來的旅遊開發將會是一個熱點,敬請期待。
每一座古墓背後都有一段故事,每一段故事都有它精彩的一面,清朝時期的曾天爵身為一位知縣,竟然沒有找到任何歷史記載。也許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低調,不想被人打擾過著平平淡淡的生活,二種就是前期並無實權官,是生前對朝廷貢獻巨大,死後乾隆皇帝補誥示。不管曾天爵的知縣是否真實,但是墓碑上確實這麼寫,雖然資訊只是支離破碎,好歹也留下一丁點的答案讓人去猜想。喜歡參觀古墓的朋友可以前去看看,或許你是見識多廣的人,看到這座古墓就能找到曾天爵最真實的答案,預祝大家旅途愉快。
本文是記事性文稿,見物說物,見其所想,所想所寫,如有不對的地方,敬請大夥諒解。謝謝廣大讀者閱讀本文稿,敬請給予建設性意見。原創文章,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