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桂傑)《人藝海報的故事》是一本讓人拿起來放不下特別有嚼頭的書。本書以郭娜畫的海報為線索,講述近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以下簡稱人藝)的新故事——既有海報創作的故事,也有劇組排練演出時的趣事,還有人藝內部一些不為人知而有歷史價值的舊事。
寫書的兩位作者郭娜和徐德亮是兩口子,一起講述,令人眼前一亮。郭娜2005年進入北京人藝後,設計了人藝幾乎所有的海報和宣傳品。徐德亮身份很多,相聲演員、書畫家、作家,最重要的是,他也跨界到了話劇,創作了劇本《天命》並擔任主演,在央華版話劇《雷雨》中飾演魯貴。郭娜透露,人藝話劇《蓮花》《阮玲玉》《我們的荊軻》《玩家》《名優之死》等都是郭德亮題寫的劇名。這本書是他們情感和生活的見證,是屬於他們兩位的真正的藝術人生。
陳道明居然親自送來了兩張票
一出話劇,謝幕時得到觀眾最多掌聲的是演員,海報的創造者一直在聚光燈的後面。話劇《喜劇的憂傷》劇本本身就是世界名劇,又是陳道明闊別舞臺 30年後的迴歸之作,加上何冰的絕佳演技,使該劇成為當年最成功的舞臺戲劇,創造了票房奇蹟。
郭娜的設計理念是:設計喜劇的海報,往往色彩要鮮豔跳脫,影象要滑稽可笑,如果用演員劇照,往往會表情動作誇張搞笑。但《喜劇的憂傷》並非鬧劇,既是“喜劇”,也有“憂傷”。喜劇只是其外殼,深深的悲涼和啟人思考才是其真正的內涵。
正如老舍先生說的,“我要寫一出悲劇,裡邊充滿了無恥的笑聲”。要把這些外在與內在都表現出來,沒有一些形式感是不行的。
於是,郭娜在和導演徐昂以及主演陳道明、何冰溝通了幾次後,陳道明出了個好主意,他讓人給他和何冰各照一張表情或嚴肅或暗含笑意,分別以左右手指額的劇照,提供給郭娜,讓她作為設計元素。
“拿到劇照,我就馬上覺得,這回感覺對了!”
在郭娜設計的海報上,一切視覺呈現都是黑白兩色的。黃色又是最亮的顏色,“喜劇”和“憂傷”在一派時尚和歷史的混淆色調中跳了出來,突出了劇名,視覺上又不突兀。海報一貼出去,立刻得到了導演、演員、觀眾的一致認可。
“我性格比較內向,也有點藝術家的小架子,辦公室同事都跟陳道明照了相,我卻沒有。”郭娜說,“陳道明老師對這一版設計非常滿意,要知道當時這戲火到一票難求,劇院內部的同事不但‘搞’不到票,就連想買一張票都買不到。陳道明居然親自給我送來了兩張票,讓我受寵若驚,也讓我有點暗喜。”
海報背後是設計者的匠心,更有藝術家“撥雲見日”的藝術眼光,一份海報,一份藝術家別樣的藝術履歷。
“司馬遷”三個字不能亂擺
海報、戲單除了有收藏展示作用,還是很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很多戲劇的歷史都在其中。
話劇《司馬遷》的海報是以題字為主體的,題字者就是編劇本人——茅盾文學獎得主、作家熊召政,該劇由任鳴和馮遠征共同執導。郭娜說,將太史公司馬遷的故事搬上話劇舞臺,是馮遠征多年的心願。
馮遠征是陝西韓城人,2005年,馮遠征回家鄉參加紀念司馬遷公祭儀式,結果他發現很多嘉賓都不知道司馬遷是韓城人。從那一刻起,他心裡就萌生了創作一部話劇《司馬遷》的念頭。
從抓劇本創作到正式公演,馮遠征用了整整10年。連熊召政都說這個戲是“十年磨一戲”。而司馬遷寫《史記》也是用了10多年的時間。
這部劇如此具有歷史厚度,海報自然不能做得太輕飄了。拿到熊召政的題字以後,郭娜設計了好幾稿,都不太滿意,其間還差點犯了錯誤——為了尋靈感找美感,她把“司馬遷”三個字的位置間距拉大縮小,甚至連落款一起錯落編排。徐德亮看了一眼,果斷否定了。徐德亮說,中國書法是聯貫的整體,書法家最在意的就是自己寫的字被人重新編排,不但完全不注意書法作品的整體性和行氣,有很多時候連書法的基本格式和規矩都破壞了,讓別人覺得自己連最基本的書法格律都不懂,怎麼能不大怒?
一句話點醒夢中人,後來在海報單上,“司馬遷”三個字完全是作者寫在宣紙上的樣子。
91歲的藍天野一屁股坐地上了
《人藝海報的故事》有嚼頭還在於書中不是就海報寫海報,而是寫了很多觀眾讀者可能永遠也不知道的“樂子”,這些“樂子”背後的“角兒”才光彩照人。
人藝著名編劇郭啟宏寫過一部歷史話劇《大訟師》,這部戲排練的時候是91歲高齡的藍天野和青年演員韓清聯合導演。在排練中,藍天野並非用坐而論道的導演辦法,而是經常起身給演員走位置、做示範。有一次排練中場,韓清抬頭一看,藍天野一屁股坐地上了,這可把所有人都嚇壞了。
“怎麼啦?怎麼啦?”所有人第一時間都圍過去了。
“沒事沒事。”藍天野說,“我給演員做示範呢!”其實是劇裡有一個小混混打架不小心坐地上的情節,他老人家也要親自示範。令人難忘的是,他的90歲生日和91歲生日都是在劇場度過的。在演出的海報上,有藍天野老師題寫的《大訟師》三個遒勁有力的毛筆字。
“藝術家真的是能給年輕人起到表率作用,不是喊口號說大道理,而是潛移默化中詮釋著四個字‘戲比天大’。”郭娜說。
書中還寫到很多演員的趣事。班贊在出演話劇《玩家》的時候,飾演一個收破爛的,為了人物形象逼真,愣是用自己的兩條新褲子和食堂的付師傅換了一條滿是油星子的布褲子上臺演出;1988年,美國導演查爾頓•赫斯頓來人藝排演話劇《洋麻將》,“他排戲和我們最不一樣的地方,是掐著秒錶排,這是我第一回也是最後一回見。”當時的副導演任鳴說;青年演員楊佳音的“兩遍澡”的故事,在人藝也是人盡皆知。每次演出,他都要洗兩遍澡。開場前洗一遍,然後化妝,進入角色。演出完畢,卸妝,褪去粉黛,再洗一遍,洗回本我……
徐德亮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是他攛掇郭娜寫這本書的,在他看來,海報背後記錄著話劇的歷史,同樣是中國藝術界的正能量。不用多,20年之後,這些故事就將是話劇界甚至藝術界口口相傳的“典故”。
“老一代的和人藝相關的如老舍、曹禺、於是之、英若誠等先生的老故事,大家都已耳熟能詳,但人藝當代藝術家們的新故事也同樣好聽。”郭德亮說,走在前面的是故事,而走在背後的,是這些年人藝的藝術指導思想和培養人才的方向。
是的,每張海報,都有一個故事。海報上,海報創作者,沒有署名字。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