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演藝圈中的那些明星藝人來講,
最高的成就或者說是榮譽,
莫過於獲得“德藝雙馨”這個稱號。
縱觀如今的娛樂圈,
大家熟悉的人中能獲得這個稱號的
也就只有李雪健、陳道明等幾位知名度較高的老演員,
而和這些知名演員相比,
老戲骨牛犇也絕對稱得上是“德藝雙馨”的一位藝人!
1982年,電影《牧馬人》上映,
牛犇在影片中說的一句“老許,你要老婆不要?
只要你開金口,我等會就給你送來”,迅速讓他火遍大江南北。
在這之後,大家看到的牛犇都是他在熒屏上的各種形象,
其實相比他塑造的眾多小人物,
牛犇現實生活中的人生經歷可比電影裡精彩多了。
他6歲父母雙亡,
為了吃飽飯他11歲就決定入行演戲,
等功成名就後,
他卻花光所有積蓄做了一件讓無數人敬佩的事情。
就算晚年因為沒了積蓄只能住進養老院,
過簡簡單單的生活,牛犇也始終無怨無悔......
牛犇出生於1935年,原名叫張學景,
是天津人,他在家裡排行老六。
小時候家裡窮,加上兄弟姐妹眾多,
父母生下他之後連他的生日都給忘了,
後來看到生下牛犇那天在門板上留下的記號後,
才想起了他的出生時間。
本來小時候的生活就不好,
結果還“屋漏偏逢連夜雨”,
牛犇6歲的時候,他的父親不小心感染了白喉,
由於沒錢醫治就病逝了。
他的母親當時剛生下妹妹不久,
難產流血臥病在床,
就好像有心靈感應一樣,
牛犇的父親去世沒多久,他的母親也隨父親而去。
短短的一天時間內,牛犇就成了父母雙亡的孤兒。
所幸當時牛犇的哥哥已經懂事,
正在北京電影製片廠工作,
工作辛苦卻能養活一大家子,
父母離世後,他的哥哥一直在照顧他們兄弟姐妹幾個。
可能是一直跟在哥哥身後的原因,
經常奔波在電影廠的牛犇對演員這個職業產生了濃厚興趣,
附近的劇組看牛犇特別機靈,平時也對他頗為照顧。
一直遊走在劇場附近的牛犇看到很多演員隨便拍一拍戲就能賺到錢,
他也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像他們一樣,
沒想到機會真的來了。
1946年,懂事的牛犇為了替哥哥減輕壓力,
也為了能夠吃飽飯,他決定入行發展。
當時中央電影企業三廠正在籌拍《聖城記》這部作品,
需要一個小孩去出演片中的村童“小牛子”這個角色,
主演謝添想到了機靈懂事的牛犇,就嚮導演推薦了牛犇。
牛犇來到片場後,
導演沈浮立馬就被牛犇身上的淳樸氣質和形象給震撼到了,
心想:“這不就是村童該有的樣子嗎?就他了。”
就這樣,牛犇出演了人生中的第一部作品,
11歲的他從一個孩童搖身一變,成了一名“小童星”。
多年後牛犇回憶起入行時的情形時感嘆道:
“其實當時沒有想太多,就覺得從來沒吃飽過,
為了能吃飽飯才入行。”
成了製片廠附近的小名人以後,
牛犇的機會越來越多,
很多外出拍戲的演員遇到合適的角色時,
也會向劇組推薦牛犇。
例如演員白楊在香港拍攝《火葬》這部影片時,
看到有一個角色非常適合牛犇,就嚮導演推薦了他。
慢慢走紅以後,牛犇看到當時的演員流行起藝名,
就找介紹他入行的伯樂謝添給自己起一個藝名。
謝添想到牛犇天生活潑開朗,
就和他出演的第一個角色“小牛子”一樣,
就為他起了藝名“牛犇”,
沒想到這“四頭牛”的名字至今已經足足用了75年。
年少成名的牛犇為了更好地發展,
他從北京來到了上海,並且第一時間加入了上海影業公司。
結果還沒等他在上海大展拳腳,
對他有知遇之恩的謝添突然又為他接了一部在北京拍的戲,
這部戲叫《龍鬚溝》。
一邊是大好前途,一邊是恩情,
懂得感恩的牛犇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回北京拍攝《龍鬚溝》這部作品。
等拍完這部作品之後,他又立馬回到了上海,
不過這一次他加入的不是之前的上海影業公司,
而是上海電影製片廠。
隨後,牛犇留在了上海發展。
和他意外入行時的順利發展不同,
接下來的將近三十年時間裡,
牛犇的演藝事業都沒有太大的起色,
儘管他一直奔波在各大劇組,
可拍攝的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配角戲份。
這種無戲可拍的狀況一直持續到1980年才得到轉變,
這一年導演沈耀庭正在籌備《405謀殺案》這部片子,
需要找一個看起來老實本分的人出演
“看守人”這個角色,牛犇被相中了。
對於這次好不容易得來的機會,
牛犇非常珍惜,他透過精湛的演技將這個角色塑造得很飽滿,
引起了不少人注意,
同樣在上海電影製片廠工作的導演謝晉就是其中一位。
後來謝晉在拍攝《牧馬人》這部影片時就想到了他,
誰也沒想到,
在劇中出演配角“郭口子”這個角色的牛犇
竟然憑藉文章開頭的那句臺詞火遍了全中國,
風頭甚至一度壓過片中的男主角朱時茂!
這部作品還讓他拿下了金雞獎、百花獎的最佳男配角,
從入行多年的走紅到沉寂近三十年,牛犇終於再一次火了起來。
和很多演員不同,儘管牛犇火了起來,
可他因為外貌不夠出眾,
這麼多年來出演的幾乎都是一些配角,
很少有擔任男一號的機會。
不少角色甚至連名字都沒有,
可就算這樣,牛犇依舊用心地把每一個角色都給演好,
哪怕只是在作品中露個臉,
他也要演出自己的東西,為此也付出了不少代價。
例如1961年拍攝《紅色娘子軍》這部作品時,
拍攝途中他被一條發狂的狗給咬傷,
為了拍攝進度他硬是說沒事,堅持把作品給拍完。
如果是現在的小鮮肉藝人遇上這樣的事情,
估計不去醫院住上個十天半個月都不願意開工。
1997年,他在拍攝《風吹風鈴》時
騎在一頭性格暴躁的驢子身上,
拍攝時驢子吃驚到處亂撞,
他被重重的摔了下來,胸骨和肋骨都骨折了。
可每次遇到這種事情時他都沒有把責任推給被人,
總是包攬在自己身上,還說是自己給劇組添麻煩了,
這一性格就和他後來在《老酒館》裡飾演的“老二兩”一樣。
老二兩一生謙卑有禮,
就連被別人踩到自己的腳他也主動道歉,
稱是自己的腳太大,礙著別人的腳落地了,
這個角色的性格完全就是牛犇的真實寫照。
可就是這麼一位謙卑到極致、出演了75年配角的演員,
他卻用自己一生的資助了上百位學生!
1935年出生的牛犇經歷了我國從貧苦困難到如今的國家昌盛,
他深知這一切的功勞都是我們黨的功勞,
為此他也一直想入黨,
可惜一直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如願,
直到2018年,已經83歲的牛犇才成了一名黨員。
不過,之前沒有實現願望的牛犇
卻一直在透過自己的努力來儘自己的責任。
拍過幾百部影視劇作品的他,
這麼多年來攢下了不少積蓄,
為了起到帶頭作用,
他用一生積蓄去資助需要幫助的貧苦學生,
受到他資助的學生人數已經達到上百位!
一生無愧於人、無愧於心的他,
能透過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麼多需要幫助的人,他覺得非常值得。
對於牛犇來說,他唯一覺得遺憾的事情就是妻子已經離開了他。
牛犇的妻子名叫王惠玲,
兩人在19歲的時候就認識了,
他們是在乒乓球桌旁邊相遇,
沒有偶像劇的浪漫,也沒有傳說中的風花雪月。
兩人結婚後一直相濡以沫,
王惠玲一直安心待在他的身後,
為他打理生活中的一切。
他們一共生了兩個兒子,
大兒子跟他姓張,叫張維,
小兒子跟王惠玲姓王,叫王侃。
2018年,牛犇的妻子因病住進醫院,
治療了一段時間後還是離開了人世。
如今86歲的牛犇為了不麻煩孩子們的生活,
他獨自一人住進了養老院,生活過得簡單又愜意。
他對自己現在的生活非常滿足,
用他的話說就是:“現在生活得不錯,唯一的缺點就是老伴兒走了。”
簡簡單單的隻言片語,卻道盡了他對妻子的思念之情。
可能是太過於喜歡演員這個職業,
也可能是為了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學生,
已經80多歲的牛犇依舊奔波在各大劇組中。
最近這幾年他還出演了不少很有意義的影視劇作品,
例如文化扶貧類的生活喜劇《遍地書香》,
又或者是《不負人民》脫貧攻堅題材的《不負人民》等等。
除了影視劇,他還受邀出席了很多活動和錄製了不少綜藝節目,
本該已經享清福的他,仍然在努力揮毫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