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胡志挺
在“降價、增保、提質”的主基調下,自去年9月19日開始實施的車險綜合改革已滿一週年。一年時間內,車險行業又有哪些變化與調整?
為消費者減少支出超1700億元
銀保監會近日釋出的資料顯示,去年9月19日啟動車險綜合改革以來,累計為我國車險消費者減少支出超1700億元,“降價、增保、提質”的階段性目標基本完成,車險市場呈現保費價格、手續費率“雙降”和保險責任限額、商車險投保率“雙升”的新局面。
多位上海、北京、雲南、內蒙古等地車主向澎湃新聞表示,車險綜改後車險保費有所下降。一位北京車主同時擁有一輛燃油車和一輛新能源汽車,他告訴澎湃新聞,燃油車的保費一直較為穩定,現在開新能源車較多,新能源車險保費較去年下降了20%多。
不過,也有上海車主向澎湃新聞表示,車險保費即將到期,在保障內容近乎不變的情況下,多家險企給出的報價都比去年要高不少,其中交強險價格不變,商業險保費上漲約27%。就車險綜改時間來看,其車險是10月份到期,這也意味著該人士在車險綜改後將第二次購買車險。
其實車險保費上漲的案例也並非孤例,銀保監會此前曾表示,由於車險的計繳保費取決於車型、歷史賠付記錄、投保險種、保險金額等方面因素,對於多次出險索賠及維修成本畸高車型的客戶,保險公司給予的保費折扣也會較少,由此這部分客戶的保費會有一定程度的上漲,這也符合保費與賠付成本相匹配的市場決定原則。
財險公司車險保費收入同比下滑
截至7月末,車輛平均所繳保費2774元,較改革前降低21%,88%的消費者保費支出下降。而與之對應的,則是險企保費收入的下降。從多家上市險企披露的資料可以看出,受車險綜改影響,今年上半年,財險“老三家”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的車險保費收入都有所下降。
其中,人保財險車險保費1207.55億元,同比下降7.8%;原保險保費收入上半年同比下降6.9%,達890.15億元;太保產險實現車險保險業務收入446.42億元,同比減少6.9%。
平安產險相關人士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從車險綜合改革是一次綜合性的改革,同時涉及條款、費率、監管制度等各方面。改革的階段性目標是降價增保提質。作為市場的主體之一,平安產險同樣受到相應的影響。車險作為財產險市場的絕對主力險種,在平安產險業務佔比約66%,改革後保費“縮水”,短期會對公司經營帶來一定挑戰,主要體現在整體承保利潤率下降。但是,短期的壓力長期來看卻是一種動力。
“客戶經營和車險綜改密不可分,車險綜改使得保險公司的管理空間變得非常小。從實際執行結果看,行業內相當部分公司由於賠付增加、營運成本降不下來造成虧損。”太保產險董事長顧越在今年5月接受澎湃新聞等專訪時談道,過去在產品維度下的經營,更多追求的是更大數量的絕對值增加,更多是在做增量。如今在客戶維度下的經營,更多的是客均價值的深度挖掘。
車險綜改正在倒逼財產險公司轉型,精細化、精益化、精確化等正不斷成為車險行業的“關鍵詞”。中國人保副總裁、人保財險總裁於澤在中國人保2021年中期業績釋出會上指出,下半年要繼續加強渠道建設,提升客戶線上化率,尤其是繼續加強自有渠道的建設,人保的續保服務團隊,包括自有的直銷渠道,都充分體現出了去中介、中間環節少的優勢。同時也要逐步加強“車生活”生態圈建設,充分發揮對獲客、粘客、續客的作用。
“強者恆強”,中小險企怎麼辦
由於單均保費下滑,以及賠付率上升和費用率下降,導致車險的綜合賠付率呈現階段性大幅上升。但在車險市場,規模始終是各家公司希望守住的一大重點,在綜改壓力之下,服務水平和費用能力自然是“兵家必爭之地”。顯而易見的是,中小財險公司並不具備頭部險企的規模優勢和定價優勢。
從當下的情況來看,“強者恆強”的邏輯依然在車險行業說得通。人保財險總裁於澤便公開表示,人保財險有最大的車險客戶群,掌握了大量的風險定價資料,可以看到人保的定價優勢在這次綜改之後得到了充分體現。人保財險的規模優勢也很明顯,保費規模大,保費攤薄規模成本的優勢在行業中也有充分的體現。
上述上海車主向澎湃新聞展示了兩家財險公司的保險報價單,其中一家財險“老三家”公司給出的報價比另一家中小公司的報價要低近百元。與此同時,保險中介也給出了一些優惠力度,就折扣後價格相比,一家“老三家”公司的車險保費可以優惠近400元,而另一家中小公司的優惠力度僅不到250元。
車險綜改之下,中小財險公司的出路在何方似乎是個一直在討論但始終看不到前路的話題。一家中小財險公司高管告訴澎湃新聞,如果把車險業務作為盈利手段的話,就是要收縮或者選新的路線。如果用心,不圖規模,分支機構是能選擇到帶來車險盈利的業務的。
“這樣選擇的結果肯定是規模的收縮。”上述中小財險公司高管表示,但受人的因素影響太大,有的機構負責人可以做到,有的做不到。要規模效應有幾種可能,一是個人目的與公司利益不一致,透過規模大達到個人目的。二是總部想改變,但不能建立有效的政策傳導機制,使得基層利益仍然與規模掛鉤。三是市場轉好的僥倖心理仍然存在。
在車險綜改之下,有不少公司提出要在這一視窗期大力發展非車業務。銀保監會資料也顯示,透過改革,車險業務在財險業務中的佔比降為51.8%,同比下降5.4個百分點,比例已基本接近美國(43%)、日本(50%)等世界主要經濟體平均水平。
然而對於中小財險公司而言,並非發展非車業務便能對沖車險綜改帶來的壓力。有財險公司人士向澎湃新聞表示,目前很多非車業務的效益甚至差於車險了。車險還有一個情況就是考慮資金沉澱率,考慮到投資收益,綜合成本率高於100%一點點仍然是有價值的。
不過,依靠稍高的投資收益來彌補車險承保的虧損是否能夠成為長久之計,低利率的當下又怎樣去維持較高的投資收益率?非車轉型的話題早已有之,車險綜改壓力之下,非車業務又將如何做大蛋糕、做好蛋糕?中小險企在車險業務上的態度如何轉變,或許是車險綜改下一階段值得關注的一點。
新挑戰:如何做好新能源車險市場
其實,在車險業務上,現在已不僅僅是燃油車的“天下”。新能源車的大力發展,也催生了新能源車險專屬條款的需求。新能源車的保費收入增勢較快,但整體賠付率要略高於傳統燃油車。多家上市險企高管都在不久前的中期業績釋出會上談及了新能源車險的問題。
太保產險董事長顧越稱,新能源車由於種種因素,整體的賠付情況不盡理想。從太保的角度來講,新能源車市場如何應對,並根據銀保監會新的新能源車的條款費率加以更好的管控,是太保產險下一步發展的一個主要方面。
人保財險總裁於澤表示,預計新能源車的費率仍採取車型定價,不同車型之間的保費有升有降。面對新能源汽車賠付率高或者說是出險頻率高的情況,人保財險將實施新能源車的車型定價,進一步發揮人保的從人定價優勢。
談及新能源車賠付不理想應如何破局的問題,平安產險相關人士則告訴澎湃新聞,對內,平安產險在承保端透過開發新能源車專屬核保模型,提升新能源風險篩選水平。在理賠端基於新能源車特有風險,開發新能源理賠風控規則,最佳化新能源車賠付成本;對外,平安產險透過積極探索與主機廠、電池廠的合作,共同最佳化新能源車賠付成本。
車險綜改一週年,取得的成效以及出現的問題都備受各界關注。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向澎湃新聞表示,銀保監會正在對一年來的行業情況進行總結分析,將透過新聞釋出會提出相關意見建議。
責任編輯:鄭景昕
校對:張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