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索尼的“1英寸大底手機” Xperia PRO-I開啟了預售,該機最大的亮點就是搭載1英寸影像感測器。市面上其它手機搭載的影像感測器例如GN2“超大底”感測器,尺寸也僅有1/1.12英寸,面積上仍然比此次搭載的1英寸感測器還要小一點。隨後有網友指出,該款手機的鏡頭不能完全“吃滿”1英寸的影像感測器。那麼此次索尼釋出的“1英寸大底手機”是營銷噱頭嗎?
並不能完全用上的“1英寸大底”
熟悉攝影的朋友可能都聽過“底大一級壓死人”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在技術條件相似的情況下,感測器面積越大就能拍出越清楚的照片。
而此次搭載的1英寸Exmor RS CMOS 影象感測器在相機行業可能看起來沒什麼,但如果放在手機行業絕對算是一個巔峰的存在。而且這也是目前在手機行業內所用的最大面積影象感測器了。所以單從宣傳效果上來講,“1英寸大底”營銷效果拉滿。
但是按照常識來說,影象感測器的面積越大,配套的鏡頭也就需要越大。手機上能放下的鏡頭尺寸是有限的,因此就很容易去懷疑“與1英寸CMOS配套的鏡頭能不能塞下手機”這樣的問題,或者說該款手機的鏡頭不能完全“吃滿”1英寸CMOS感測器。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索尼也並沒有過於“藏著掖著”。
在索尼官網的註釋中,索尼給出了這樣的說明:“實際使用面積約為總面積的60%”。也就是說,“1英寸的大底”只能使用其中的60%,就是用不滿。
打個比方來說,就像一個賣CPU的商家,CPU在設計上是10核,但有4個核心是壞的(或者被遮蔽了),實際最大可用6核。這種時候如果你宣傳的時候直接說是6核CPU,那確實沒什麼問題。但如果你按10核CPU賣,那就是營銷噱頭了。而此次索尼也是這樣,雖然說是一英寸大底,但實際可用60%。如果只看1英寸大底,還以為是手機行業革命性提升。但實際可用60%,革命性提升就變成了小提升。
鏡頭與影象感測器
鏡頭與影象感測器就像一個木桶中的兩塊木板,最後的拍攝效果取決於短板。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講解了拍照的具體流程,此處我們再複述一下:
假如我們要拍一隻蝴蝶:
第一步,太陽光或者其它光源發出的光照在蝴蝶身上。
第二步,光在蝴蝶身上發生反射,反射的光透過鏡頭照入感測器。
第三步,感測器處理接收到光線,並將其最終轉換為數字訊號。
第四步,感測器將數字訊號發入DSP或者ISP晶片,最終生成圖片。拍攝影象的降噪、銳化、最佳化色彩都是在這步完成的。
從這個流程中我們可以看出,鏡頭收集到的光不夠或者感測器尺寸小都會影響到最後的圖片效果。而這次索尼的情況就是感測器尺寸大了,但鏡頭沒有(或者說沒辦法)調整到對應的規格。
從官網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獲得這樣的資訊,1英寸影像感測器基於索尼黑卡數碼相機RX100VII的影像感測器(總畫素2100萬)上進行研製。
這款相機的尺寸為101.6x58.1x42.8 mm,4cm左右的厚度在相機行業裡算非常輕薄了。但如果想把這樣的鏡頭組塞進手機,即使是重新設計鏡頭組,而且僅保留24毫米鏡頭的話難度依然是不小的,畢竟現在手機的厚度大多都是1cm以下。
未來的發展
手機和相機在拍照方面,未來的發展路徑其實是不一樣的。相機更注重拍照前和拍照時影象的處理能力,利用大鏡頭、大面積感測器、極快的對焦速度以及準確的白平衡在按下快門的一瞬間就生成相當高水準的照片。
而手機受制於體積、重量等因素的限制,更偏向於透過影象處理演算法,在拍攝照片後對照片進行處理。如果相關硬體例如ISP(Image Signal Processor)晶片足夠強大的話,就可以得到一個幾乎實時處理的使用體驗。
因此在未來手機攝影方面,如果手機形態不發生巨大改變的話,鏡頭和感測器的提升是十分有限的(受制於體積)。此次索尼將“1英寸的大底”拉到了手機上,未來手機攝影行業還能有什麼提升的“高招”?
1.影像感測器:“1英寸大底”在近幾年應該會是一個“天花板”。索尼本身就是做感測器的,在這方面有一些天然優勢。其它廠商在1英寸感測器價格合適之後,也有可能會朝這個尺寸升級。
2.鏡頭組:本次的鏡頭組可以利用1英寸感測器大約60%的面積,這個利用率有可能隨著鏡頭組設計的改變而小範圍提升。但受制於體積的影響,提升後應該還是“吃不滿”1英寸的感測器。
3.影象處理演算法:這是目前手機攝影行業的主要最佳化方向,比如結合人工智慧採用更優秀的處理演算法,搭載效能更強的ISP/DSP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