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櫃子的背面」是《喬布斯傳》中的一個故事,大意是喬布斯受父親的影響,對於產品不易被察覺的地方也極為關注,在設計上力求一體性和簡潔。
這一理念也繼承到了眾多蘋果產品中,從 PowerBook 到如今的 MacBook Pro,蘋果對於電腦內部的電子元器件佈局極為關注,電腦內部呈現出極為規整的一致性,秩序井然。
▲ MacBook 內部元器件排列很規整. 圖片來自:iFixit
規整的內部設計僅有少數場景才能看到,比如拆解 MacBook Pro,這種對內外細節一致的重視,正是蘋果設計贏得人們尊重的原因。
那麼,有沒有什麼方法,讓普通人也能直觀地感受這種內部簡潔美呢?
比如,將 AirPods 做透明。
▲圖片來自:@Zompetti
透明,從原型機到新式設計
看起來很酷的透明 AirPods,並非是第三方商家的 DIY 產物,而是來自蘋果的官方作品,它通常不會在作為零售商品銷售,因為這其實是一款原型機,專門為蘋果開發部門設計。
雖然蘋果沒有正式向公眾銷售過透明的蘋果原型機,但市場的神奇之處就在於,它能讓許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變成現實,比如市面上還是有極少量的蘋果原型機在流通,其中就包括透明的蘋果產品。
▲ 圖片來自:@Zompetti
透明 AirPods 來自 Twitter 博主的 Zompetti,熱衷於收藏各種稀有蘋果的他,前段時間還展示了半透明的蘋果 29W 充電器原型機,而去年也有透明款的 Macintosh Classic 原型機流出。
這些透明原型機,基本上都是為了讓工程師能更好的觀察產品結構或執行情況,比如向透明 Macintosh Classic 原型機輸入煙霧,觀察其被風扇吹動的路徑,瞭解電腦熱管理系統的效率如何,以便確定是否要進行調整。
▲透明 Macintosh Classic. 圖片來自:@Dongle
儘管是開發工程機,但無論是透明的 AirPods,還是透明的蘋果 29W 充電器,都展現了一種現今數碼產品所稀缺的美感。
當廠商們都在用越來越複雜的工藝、越來越豔麗的顏色包裹產品外殼時,透明 AirPods 直接裸露出了內部密密麻麻的電子元器件,粗獷而直接,展現了一種獨屬於數碼電子的原始美感,在透明外殼的加持下,又顯得極具未來感。
隨著時代的發展,透明設計從面向開發工程的純工具,逐漸發展成了含有探索意味的特殊設計,比如蘋果在 1998 年釋出的 iMac G3,作為 iMac 系列的首款作品,它採用了特立獨行的外觀設計。
在同行都用單色塑膠外殼時,iMac G3 率先採用了半透明設計的多彩外殼,喬布斯對於「櫃子背面」的重視也在這款產品上應驗了,半透明的設計能讓人們更好地觀察 iMac G3 內部簡潔、規整的元器件佈局。
出色的外觀設計成功吸引了人們的關注,iMac G3 不錯的銷量,在蘋果公司復甦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除了電腦,透明設計也能在遊戲機乃至手機行業看到,不過它們大多都是少量發售的特別限定版。任天堂就是其中之一,從 GBC、GBA、乃至 N64 遊戲機,它推出過多款透明設計的限定遊戲機。
▲透明 GBA
如今雖然任天堂沒有研發透明設計的 Switch,但你仍然可以在電商平臺上找到相應的改裝服務,花上幾百塊就可以為自己的 Switch 裝上一個透明的外殼。
▲ 第三方商家改裝的透明 Switch 外殼
另外兩家遊戲巨頭也沒有錯過這一潮流,在 PlaySation 系列銷量超過 5 億臺時,索尼也曾推出藍色半透明設計的 PS4 Pro 限定紀念款,配合上金色文字的點綴,將產品質感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面。
微軟則在自己拿手的手柄設計上做門道,推出了兩款 Xbox One 半透明手柄,分別是幻影黑和灰藍兩個顏色,透過漸變加半透明的設計,讓內部的電路元器件若隱若現,精緻感倍增。
手機行業也曾短暫地興起過一陣透明設計潮流,HTC、小米、聯想都曾推出過透明後蓋的手機,不同的是小米確實將透明設計作為紀念款的標誌性設計之一,小米 8 和小米 10 都包含特別的透明設計版本,且硬體功能對比標準款都有一定增強。
▲小米 10 至尊紀念版透明款
透明設計的流行和人們對於電子產品的好奇息息相關,如今的電子產品大多被越來越乾淨、簡潔的外殼包裹,人們很難看到其中的結構,也很難了解其執行方式,透明設計打開了一道新的窗戶,讓人們得以瞭解產品結構。
比如 AirPods 底部是電池,頂部則是發聲單元和感測器,透明外殼滿足了人們對於電子產品的好奇,同時復古化的電路結構,對比其他數碼產品也顯得稀缺且吸睛。
透明設計能在電子產品中普及嗎?
不難發現,現如今的大多數透明設計數碼產品基本上都被歸於限定款或是紀念款,數量有限,真正向大眾大批次發售的 iMac G3 也已經是 20 多年前的產品了。
如此吸睛的透明設計,為什麼沒能在數碼產品中普及,成為主流設計之一呢?
材料、工藝技術、實用性等都是限制,iMac G3 之所以能實現半透明設計,和塑膠材質息息相關,如今的手機等數碼產品不僅要求視覺觀感,更強調觸感,塑膠在觸覺感知這方面比金屬、玻璃要差一些。
▲ 金屬中框加玻璃後蓋成了智慧手機的標配設計
現如今的智慧手機,基本上都選擇金屬中框加玻璃後蓋的設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這兩種材質工藝都已經非常成熟,有著不錯的視覺觀感和觸覺體驗,極大地提升了產品的質感。
另一方面,透明設計也不總意味著美觀,這和內部元器件佈局以及元器件本身的顏色有關,無論是 Xbox One 透明手柄還是 iMac G3 都沒有選擇全透明的設計,而是多彩外殼加半透明,讓電子元器件以若隱若現的方式呈現。
這樣能儘量減少產品內部複雜多樣的元器件帶來的突兀與雜亂感,同時也能儘量保持產品顏色一體性。
最近備受數碼愛好者推崇的 Nothing ear(1) 真無線耳機,同樣採用了透明設計,同樣不是完全透明,而是耳機柄部分採用透明設計,其他還是和常見的耳機類似。
透明設計的數碼產品,要真正做到好看而不復雜,是需要對產品結構進行修飾的,設計難度並不小。
無論是手機還是電腦,內部線路與元器件排布都很重要,這影響著產品的散熱能力和產品形態。
要知道在輕薄便攜越來越被重視的今天,產品外殼越小,元器件能夠擺放的空間也越小,各個元件之間的連線也就越發複雜,而透明設計又對內部元器件擺放有極高的要求,不能雜亂,要有對稱性。
既要重視櫃子的背面,保證數碼產品內部元件器排布有秩序感,又要保證產品實用性不受影響,這無疑是加大了產品研發的難度。
小米 8 透明探索版就採用了一個折中的方式,在手機內部增加一層裝飾電子蓋板,事先設定好各個裝飾元器件的排布,以此保證後蓋美觀性。
儘管這樣產品的美觀性得到了提升,但不管裝飾板有多薄,始終是佔據了手機內部空間,這一部分空間原本可以讓給其他電子元器件,比如電池,選美觀還是實用,這是透明設計所不可避免的問題。
材料、工藝,都可以藉助技術進步突破,但與實用性的衝突就像是一座大山一般,攔住了透明設計普及,讓它只能出現在部分應用場景中,或是小眾產品的吸睛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