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國家局勢穩定,百廢待興,實行軍銜制的問題也被提上了日程,而經過中央軍委和各個評定小組的審查研究,軍銜授銜方案也正式出爐,其中十大元帥的人選備受矚目,他們分別是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和葉劍英。
作為為新中國解放立下赫赫戰功的功臣,自然也該享受這至高無上的榮譽,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除了這十人以外,其實還有4個人本來也有機會進入元帥名單,只不過最後因為種種因素影響,他們還是與元帥軍銜擦肩而過。那麼這4人究竟是誰?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錯過了元帥軍銜?
中國人民解放軍自建立之後,因為各種特殊的原因,始終未能實行軍銜制,以至於抗美援朝勝利與人談判時,也只能臨時安上一個頭銜。
為此,從1950年開始,中央就將實行軍銜制的問題提上了日程,相關部門也開始著手研究相關問題。1952年,中央軍委總幹部告知主持軍委工作的彭德懷,可以根據蘇聯顧問的建議,借鑑蘇軍的經驗,然後再接合中國的國情進行研究。
於是在1953年,軍委便擬定了一份《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解放軍軍銜條例》的草案。草案中寫道:軍銜等級的區分為元帥、將官、校官以及尉官等等。其中元帥軍銜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以及兵種元帥。
在這之後的中央軍委座談會中,透過對授予元帥、大將以及上將軍銜人選的研究,最後定下了將從現任的軍委主席和軍委委員裡挑選人員授予元帥軍銜。
隨後,全國人大常委會又通過了新的軍銜立法檔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其中除了將兵種元帥一職撤銷,還規定了評定元帥的正式標準:“對建立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領導戰役軍團作戰以及立有卓越功勳的高階將領。”那麼究竟都有誰符合這些條件呢?
當時負責擬定軍銜授銜名單的是彭德懷和羅榮桓,而在經過他們的仔細分析和研究之後,一份最初的擬定方案便正式出爐。其中能授予大元帥軍銜的是毛主席,而能被授予元帥軍銜則多達13位,分別是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 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然而對於這一結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見,比如毛主席就曾十分堅定地表示,自己不想要大元帥軍銜,不過當時這句話一出,就在黨內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之後在某次人大常委會上,部分委員就對此提出了建議,他們認為毛主席是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和建立者,還指揮過多場重大的戰役,為軍隊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今在全國都享有崇高的聲譽,所以他該被授勳授銜。
此時主持會議的劉少奇也很無奈,他表示自己也不能做結論,誰知緊接著一位委員就大聲問道:“人大做出的決定,他有什麼辦法?”劉少奇則回應:“人大可以作決定,但他是國家主席,還是需要他下命令才行,他不下命令又怎麼辦?”最後實在是沒有辦法,劉少奇只能告知眾人,自己會去說服毛主席,爭取他能同意。
而等到彭德懷和羅榮桓前來彙報擬定的初步方案,得知大元帥位置還是自己來坐,毛主席便再次回應道:“你們搞評銜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這個大元帥我就不要了,讓我穿大元帥的制服,要是到群眾中去講話活動,多不方便啊!依我看現在在地方上工作的,都不評軍銜為好。”
話一說完,毛主席又立即轉向了劉少奇,說:“你在部隊裡搞過,你也是元帥,你也該評嘛!”結果劉少奇反而回答:“不要評了。”隨後毛主席又問周恩來和鄧小平:“你們的元帥軍銜還要不要評了啊?”兩人跟劉少奇的回答一致,這下大元帥的位置空了下來,元帥人選也最終定為了十人,至於本來有資格評選軍銜的周恩來、劉少奇和鄧小平三人,也跟元帥軍銜擦肩而過。
他們都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功勳卓著,但是在授銜之時卻選擇了謙讓,不與人爭名利,可以說給全軍幹部都起到了帶頭作用,也很好的解決了當時評銜工作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所以在眾人的眼中,他們早已是無冕的元帥。
而除了周恩來、劉少奇和鄧小平三人以外,還有一人也完全有這個資格被授予元帥軍銜,而且憑藉著他以往建立的功績,早該是聲名遠揚的元帥,他就是葉挺。
在1955年9月的元帥軍銜授予儀式上,眾位將帥就曾提到了葉挺,尤其是葉劍英,當時看到陳毅和賀龍正在討論南昌起義的事情,他便主動走了過去,問道:“要是葉軍長還在,新四軍就會有兩位元帥出現了”而陳毅當下也表示,如果葉挺還健在的話,自己就會把這個桂冠送給他。話雖如此,葉挺卻已經沒有機會享受這一榮譽,但如果他還活著,那必然也會在元帥的行列。
出生亂世,葉挺從小就見證著舊中國不斷遭受帝國主義的壓迫和侵略,所以長大之後的他,在閱讀了不少宣傳民主主義革命的書籍之後,便決心投身革命,把救國救民當做了己任。
1924年,葉挺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11月,在周恩來的親自主持下,一支以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為核心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團獨立團正式建成,葉挺則是擔任團長。在任時的他一直都是親自負責指揮軍事,同將士們一起訓練,同時又負責向眾人教授政治課,傳輸革命思想,於是慢慢的這支軍隊的實力就愈加強勁,在多次戰爭中都建立了赫赫戰功。
例如1926年與吳佩孚之間的作戰,當時面對著對方的精兵強將,葉挺並沒有從正面攻擊,而是選擇帶領軍隊從敵人的背後發起猛烈的進攻,等到將敵軍全部殲滅,葉挺又帶領著軍隊趁勝追擊,最終成功將吳佩孚的軍事防線全線擊潰。
1927年南昌起義爆發,除了總指揮賀龍之外,葉挺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當時蔣介石剛發動完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葉挺便吸取了教訓,加緊訓練自己帶領的軍隊,同時還告知他們:“我們一定要認真操練,準備戰鬥,大流血的日子可能就要到來了。”
果不其然,很快汪精衛又發動了七一五政變,於是眾人便決定向南昌集中發動起義,葉挺是第一個知道中央計劃的,他也堅決表示支援。等到南昌起義正式拉開序幕,葉挺便擔任了前敵總指揮,親自在前線指揮部隊計程車兵們英勇作戰。最後起義雖然失敗,但他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絕對是不可替代的。
同年11月底,在受到上級指示的任務之後,葉挺便決定在廣州發動起義。隨後,在葉挺、張太雷、葉劍英等人的共同策劃之下,起義正式拉開序幕,期間起義部隊與敵軍激戰了十多個小時,最終佔領了廣州。
而後葉挺提出起義軍可以到海陸豐一帶開展土地革命,奈何這一意見最終遭到了否定,所以等到再次發動起義之後,戰局便扭轉了過來,敵軍在帝國主義的支援下瘋狂對起義軍進行反撲,最後廣州起義還是以失敗告終。
而因為彼時種種歷史原因,葉挺處境變得越來越艱難,便憤然移居到了海外生活,而一去就是十多年,期間雖然一直在漂泊,但他也學習到了很多東西,尤其是在德國的時候,還刻苦學習了跟馬列主義相關的著作和軍事理論。
後來得知國內爆發了九一八事變,看到祖國有難,葉挺也不願袖手旁觀,於是便主動回國繼續與敵軍作戰。在周恩來的建議下,葉挺去找了在國民黨第三戰區作戰指揮的陳誠,表示願意加入南方紅軍游擊隊的改編工作,而在他的努力籌劃下,僅僅花了兩個月時間,新四軍的組建工作就已經順利完成。
後來在毛主席和周恩來熱情的邀請下,葉挺又去往了延安,這時的他也堅決表示,要堅決執行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要在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與日軍抗戰到底。
此後葉挺就更加費心費力地籌建新四軍,逐漸將其發展壯大,而在他的指揮下,這支軍隊的實力也先後與日軍進行了上千次對抗,不僅擊斃了敵軍10萬多人,甚至還在多處建立了抗日根據地,連毛主席也誇讚不已。到了後期,新四軍的人數也早就從最初的一萬多人增加到了十萬多人。
然而此時看著新四軍逐漸的強大,國民黨的反動派也開始蠢蠢欲動,隨後便開始採取了各種手段來打擊他們。1940年秋天,國民黨又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新四軍的九千多人都不幸陷入了險境。
為此,葉挺立即親臨前線作戰指揮,與敵軍激戰了數次,雙方僵持不下,一直到我軍已經彈盡糧絕,於是為了振奮士氣,葉挺便說道:“從我軍長直到戰士、伙伕、馬伕同志,只要有最後一人一槍,也要和敵人拼到底,我們為了抗戰與中國人民的解放,要在革命史上留下悲壯的一頁。”
為了儘早結束戰事,葉挺被委派下山前去與國民談判,結果國民黨方面卻突然發難,將葉挺扣押了下來,於是從1941年的1月開始到1946年的3月,葉挺在牢獄裡待了整整五年零兩個半月的時間,一直無法與外界溝通。
期間蔣介石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行,相繼拿高官厚祿多次誘惑,希望他能投降,可葉挺始終不為所動,隨後還寫下了一首《囚歌》,不斷表達著自己對於自由的嚮往。
1946年3月,在中共中央跟國民黨不懈談判下,葉挺得以成功出獄,而那時的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向毛主席申請,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可沒過多久,他的請示便得到了批准。可惜的是,在同年的4月份,葉挺正準備搭乘著飛機從重慶飛往延安,結果不幸在山西興縣的上空遭遇了飛機失事,最後葉挺和自己的夫人孩子都葬身在了此地,而他的生命也截止在了50歲。
葉挺的不幸罹難讓延安各界的軍民都陷入了悲傷的情緒中,毛主席特意為他題詞“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而陳毅也寫詩為其哀悼:“你之犧牲是革命長恨,人百其身贖不回。我只望你的遺風長存,化育無數後繼之英才。”
所以即便葉挺沒有看到新中國建立的那一天,但他留給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他創下的功績也不能被遺忘,而他的名字也會被永遠刻在那枚閃閃發光的軍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