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晚清王朝真正見識到了歐美帝國的船堅炮利,決心奮發圖強,洋務運動從此開幕,李鴻章登上歷史舞臺。
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開始到中日甲午海戰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結束,時間跨度長達30年之久。
軍閥的混戰開端就得從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開始說起了。
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以後,清王朝決定訓練新式陸軍。經李鴻章和榮祿的推薦,袁世凱接手了訓練新式陸軍的大任,在天津小站開啟招兵練兵。
這座天津小站就是北洋軍閥的前身,後來的皖系軍閥首領段祺瑞、直係軍閥首領馮國璋、國務總理趙秉鈞等人都是在這段時間追隨袁世凱的。
這裡寫個小插曲,李鴻章大家都耳熟能詳,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總指揮,大家並不陌生。榮祿何許人也呢?
他的政治地位其實和李鴻章都差不多,人稱榮中堂,李鴻章又叫李中堂。這裡似乎也不太好記,那就和大家說一個最好記的吧。末代皇帝溥儀大家總知道吧,這個榮祿就是溥儀的外公。
其實,李鴻章和榮祿雖然都算清王朝裡比較先進的開明人士,但是他們的骨子裡依然是堅定維護清王朝統治的。他們本意也不想推薦袁世凱訓練新式陸軍的,因為他們也知道袁世凱必反。但是舉目大清國,除了袁世凱似乎也找不到更合適的人選。他們只能賭袁世凱不反,至少在自己有生之年袁世凱不敢謀反。
然而李鴻章和榮祿先後在清王朝覆滅前逝世了。辛亥革命後,清王朝統治被推翻,袁世凱因為手握北洋重軍,輕而易舉的獲得了革命果實,成為了中華民國大總統。
此時的北洋軍擁有絕對的軍事實力,其他地區雖也有小股軍閥,但根本無法與北洋軍抗衡,充其量相當於佔地為王的山大王,此時的民國政府看似完全統一了。
後來,大家也都知道了,袁世凱復闢稱帝。這一宣佈可不得了,南京那群參加過辛亥革命的人辛辛苦苦才推翻的封建帝制,怎麼一轉眼又回去了。於是乎南方地區的各類軍閥就開始活躍起來,紛紛宣佈獨立。本就是各懷小九九的軍閥,此時不獨立更待何時。
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以蔡鍔為首雲南部隊的率先單飛,甚至直接率軍衝向北京,開啟了護國運動。袁世凱迫於壓力只能退位,不就便死了。終非真龍,只做了83天的皇帝夢。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群龍無首,無人能接替袁世凱的統領地位。軍閥混戰的局面就此開啟了,先來捋一下主要的代表軍閥。
北方陣營主要有:直係軍閥(河北)、皖系軍閥(安徽)、奉系軍閥(東北)
南方陣營主要有:粵系軍閥(廣東)、桂系軍閥(廣西)、滇系軍閥(雲南)
主要就這六大代表性軍閥,當然還有其他大大小小的軍閥就不勝列舉了。
軍閥混戰的過程
前期以段祺瑞的皖系軍閥最強,畢竟袁世凱在的時候,段祺瑞就是陸軍大臣,北洋軍核心力量都掌握在自己手上。而此時的孫中山在廣州成立了新的軍政府,聯合南方一些軍閥,準備北上討伐段祺瑞。
段祺瑞一看是孫中山帶隊,瞬間覺得情況大不妙,畢竟孫中山是段祺瑞需要仰視的人物,即使袁世凱在世也要敬他三分。於是乎,段祺瑞找到了昔日好友馮國璋,他現在是直係軍閥的首領,商量著一起對付孫中山。
然而馮國璋卻不買段祺瑞的賬,你我都是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時追隨袁世凱的,憑什麼你現在當總統。打心眼裡就不服段祺瑞,現在有求於我,這忙不幫。
顯然這一次北伐表面上看是成功的,段祺瑞敗了,與北伐軍簽訂了一系列協議。這些北伐軍其實本就是烏合之眾,打著北伐的名義,實際上也就是在擴充自己的實力而已,並不是真心北伐與段祺瑞為敵。
直系的馮國璋眼看段祺瑞危機化解了,擔心會找自己的麻煩,先下手為強,於是聯合了東北的奉系張作霖。奉張一合作,段祺瑞大敗退出了中央的統治地位。然而好景不長,直奉之間又不和了,馮國璋打敗了張作霖,張作霖退回了東北,此時的直系妥妥的高居C位。
奉系皖系當然心裡咽不下這口氣,私下裡也合作起來,聯絡了孫中山,並策反了直系的將領馮玉祥。這樣位居C位的直系腹背受敵,只能退出了C位,張作霖上位。
接下來我們再看一下南方的粵系、桂系、滇系三大軍閥現在在幹什麼。南方地區當以廣東最為重要,桂、滇都想佔據廣東,誰能佔領廣東誰便有統治地位。於是粵系和桂系因為挨的最近,率先開戰了,桂系打敗。
這時候孫中山希望粵系能夠繼續北伐,結束軍閥混戰的局面,然而粵系的首領卻只想著西進消滅桂系滇系,做大自己的地盤。孫中山忍無可忍率部趕走了粵部,佔領廣東開始二次北伐,可是卻在這時候撒手人寰了。
就在這時,蔣介石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了,接任之後,將軍政府改組成國民革命軍,繼續攻打粵系部隊。此時滇系也想趁火打劫,但中間有個桂系當著,想去廣東必先消滅桂系。於是桂滇開始了沒完沒了的打打鬧鬧,難分伯仲,也懶得再打了,最終只能向蔣介石俯首稱臣了。
南方平定後,蔣介石率部北伐,張作霖戰敗回到了東北,其子張學良加入了國民政府,這就是東北易幟。至此長達10餘年的軍閥混戰局面到此結束,國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國家統一。接下來蔣介石的關注點就集中到初生的共產黨身上,後面的紅軍被迫長征故事就由此開啟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