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2月4日,根據法新社的報道,梵蒂岡教皇方濟各抵達雅典,將對希臘展開為期3天的訪問。這是時隔20年後,首次有教皇到訪希臘,因而在該國引發了巨大的關注。
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在希臘總共約1000萬人口中,基督教信徒佔了約93%。其中,約90%是東正教,只有約1%是天主教。
《希臘憲法》第一部分第二節第三條寫到,“希臘的主流宗教是東正教”。
值得注意的是,《希臘憲法》將東正教形容為“主流宗教”,並沒有用到“國教”的字眼,但實際上賦予了東正教的國教地位。
作為天主教的領袖,現年84歲的教皇方濟各訪問希臘,目的在於拉近天主教與東正教之間的距離。
然而,方濟各在希臘卻遭遇到十分尷尬的一幕。當他途徑一座建築物時,突然冒出一位身著黑衣的東正教神父,看上去有八九十歲,他對著方濟各,連續三次用希臘語高喊“教皇,你是異教徒”。
很快,現場的希臘警察將這位神父帶離了現場。那麼,他為什麼怒斥方濟各是“異教徒”呢?他們之間有著怎樣的矛盾?
本是同根生
我們知道,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教派,他們是同根同源的。事實上,自從公元1世紀誕生以來,基督教就面臨著比較嚴重的分裂問題,湧現出來很多的小教派,彼此相互稱為“異端”。
公元70年,羅馬帝國佔領了耶路撒冷,將基督教的中心遷往了首都羅馬。基督教早期的兩位領袖保羅和伯多祿都去世於羅馬,從而進一步抬升了羅馬教會的地位。
325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在尼西亞召開了第一次基督教大公會議,將羅馬教會列為所有教會之首。
5年後,君士坦丁把首都遷往東邊的拜占庭,並將此城市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又名新羅馬。381年,在第二次大公會議上,君士坦丁堡教區被提升為牧首區,牧首的排名僅次於羅馬教會的教宗。
451年,在第四次大公會議上,君士坦丁堡牧首的地位被提升第一名,與羅馬教宗並列。當時,教宗良一世表達了強烈的抗議,拒不承認君士坦丁堡牧首的地位。
儘管如此,在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羅馬教會和君士坦丁堡教會形成東西割據的局面,但保持著表面上的和平,沒有讓基督教正式分裂。
相煎太過急
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在中東地區興起,並且影響到了當時的東羅馬帝國皇帝利奧三世。他發起了破壞聖像運動,將教堂的聖像、十字架全部搗毀,導致東方教會陷入了混亂。
由於教會、政治、社會、文化、歷史的不同,以及在神學、教會組織、紀律等各方面的分歧越來越大,還有“和子句”上和禮儀上的糾紛,羅馬教會和東方教會的矛盾再也無法化解。
1053年,君士坦丁堡牧首馬格爾·賽魯拉留斯關閉了君士坦丁堡的所有羅馬教堂,指責他們拒絕使用希臘的禮拜儀式。
此外,賽魯拉留斯還批評羅馬教宗篡改《聖經》內容以及教義,斥其為“異端分子”,質問西方教會聖餐用無酵餅是源自猶太教異端、安息日守大齋、准許食未出血的肉等等。
為了彌合分歧,時任教宗良九世派出使節宏伯特,前往君士坦丁堡與希臘教會協商。但是,在1054年4月19日,良九世突然去世了,致使兩大教會的談判破滅。
7月14日,性情暴躁的宏伯特進入聖索菲亞大教堂,將破門的判書放到祭臺上。意思是,將東方教會開除教籍。隨即,賽魯拉留斯將良九世的詔書公開燒燬,亦將羅馬教會破門。
從此,基督教正式分裂為天主教(羅馬教會)和東正教(君士坦丁堡教會)。
所以,方濟各在希臘被人怒斥為“異教徒”,實際上就是兩大教會千年來矛盾的一個縮影。在可預見的未來裡,他們彼此的矛盾也將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