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足球陣型,真是個比較奇妙的東西,好的足球陣型,對於比賽的走向有著決定性的意義。然而很多人都在講陣型,卻鮮有人真正解釋得明白陣型,譬如現在許多人都在提的4-3-3陣型,其實嚴格意義上說,喚作4-1-4-1陣型更為合適;近些年興起的所謂3-4-3陣型,稱其為5-2-3陣型或許才更貼合它的本來面貌。
具體差別在於,三名全能型中場和“單後腰+雙中前衛”,以及“三後衛+四中場”和“三中衛+雙邊翼衛+雙中場”,其站位打法和職能分工,有很大不同。
當然,如果對於足球戰術沒有特殊的嗜好,我們並不需要區分得如此清晰,大多數人看足球比賽,無外乎就是圖個熱鬧,至於怎麼佈陣,管他呢,能打得有來有回,看得過癮就好。
不過,理不辯不明白,窮極無聊的時候,我們瞎掰扯掰扯陣型的演變和發展也不錯,就比如為什麼現在大家都樂於稱5-2-3陣型為3-4-3陣型,不光是因為聽起來好聽,足球史上三後衛陣型的確曾經風靡一時,只不過隨著現代足球越來越重視防守,或者說攻守平衡,其實已經被逐漸淘汰掉了。
而最正宗的4-3-3陣型之所以越來越少有球隊採用,倒不是因為陣型打法過時,而是因為這套陣型要求太苛刻,大部分球隊都達不到這樣的要求,不同於現在更貼近於4-1-4-1陣型的單後腰偽4-3-3陣型,真正的4-3-3陣型,中場的那個3不能簡單用前腰、後腰或是前衛之類的位置進行區分,三中場的說法更為合適。
我們以穆里尼奧第一次執教切爾西時為例,領略下什麼才叫做名副其實的4-3-3陣型,以及這套陣型的真正威力所在。
馬克萊萊、蘭帕德、埃辛組成了三中場,蘭帕德的位置稍稍突前,但實際上三名球員基本處於平行站位,因為蘭帕德不同於傳統意義的前腰,他不會過多佔用球權,基本屬於後排插上的角色;馬克萊萊和埃辛偏重於防守和攔截,但實際上包括蘭帕德在內,切爾西的三名中場球員都是攻守比較全面的球員,沒有哪一名球員是作為單獨的軸心而存在,這與彼時古典前腰還頗為盛行的主流踢法有很大不同。
而這套陣型與彼時大行其道的4-4-2陣型的最大區別在於,中鋒德羅巴同樣是比較全面的球員,不同於純站樁型中鋒,德羅巴既要起到支點作用,還要負責吸引火力,反擊時還要身先士卒衝在前面,邊路羅本和達夫速度奇快,又擅長內切,當德羅巴像楔子一樣插入敵方腹地,兩名邊鋒又能縱向跑開空間,切爾西的這套4-3-3陣型,實際上並不需要中場來組織推進,從而極大加快了整支球隊的攻防轉換速率。
現在回過頭思考,似乎不難理解為什麼穆里尼奧執教的切爾西當年能夠從如日中天的曼聯手底下接連搶下兩個英超冠軍,又為何能夠創下單賽季僅丟15球的神蹟,彼時的切爾西,的確從戰術上是領先於其他英超諸強的。
那麼,為什麼自切一期之後,穆里尼奧卻漸漸拋棄了賴以成名的4-3-3陣型打法?
原因很簡單,穆里尼奧此後再也無法湊齊像馬克萊萊、埃辛、蘭帕德這樣的中場三人組;也不再有德羅巴那樣身體素質強悍的支點型前鋒;至於邊鋒,也鮮有那種兩邊都可以一條龍殺遍天下無敵手的不講理型別球員。
一句話,這套令世界足壇談之色變聞風喪膽的4-3-3陣容,要求極其苛刻,每個位置都需要極其出色的球員。
於是,穆里尼奧退而求其次,從執教國際米蘭後期,越來越多采用更容易搭配成型的4-2-3-1陣容,三名全能型的中場不好找,但是尋找兩名偏重於防守又有一定出球能力的後腰則不難,兩名邊鋒收回到邊前腰的位置保護中場,整體的攻守也更容易達到一種穩態平衡。
同時有一名前腰或者說中場自由人的角色埋伏在中鋒後面,中鋒的支點作用也可以相應弱化,當然,最關鍵的問題在於,由於整個世界足壇越來越強調運動能力和機動化作戰能力,那種傳統大中鋒角色越來越少,德羅巴那種兼具大中鋒的支點作用又有極強爆發力的足壇怪傑更是打著燈籠也找不到了。
所以,穆里尼奧曾經說,“我還是那個我,只是現在的球員不一樣了。”大家通常的理解是:現在的球員不像以前的球員那樣聽得進去批評,卻沒有去細想另一層含義,現在的球員特點型別都與過去大不相同,就連特里和薩穆埃爾那樣肯捨命堵槍眼的後衛都不復存在了,穆里尼奧的戰術改革之路看起來是勢在必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