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三場對抗,我找到了打仗的感覺”
寫在前面
煙塵滾滾,槍炮隆隆。帶領突擊分隊衝到藍軍陣地制高點,第73集團軍某旅裝步一連指導員謝思血脈僨張。那一刻,他體會到了“獨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的豪邁。
這是今年新任指導員的謝思首次指揮戰鬥。對他而言,此次礪兵朱日和經歷的3場對抗演練,就是他向一名合格指揮員邁進的起點。
謝思將這段經歷寫在了他的“沙場日記”裡。今天我們將其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夠給更多履新的基層帶兵人帶來啟示。
◆第一場對抗—敲響警鐘
戰鬥在凌晨悄然打響,我的任務是指揮突擊分隊搶佔一處重要城市目標。這是我擔任連隊指導員以來第一次帶兵打仗,結局可想而知——慘敗。
午飯時間,我提不起胃口,回到了剛剛戰敗的模擬城市中。街區路面平坦,距離“敵”工事很近,稍一凝神就能看見建築物裡的藍軍士兵。但對於一沒打仗經驗、二沒專業基礎的我,想要把控這個戰場的局勢,卻那麼遙不可及。坐在地上,我的思緒不斷翻湧……
在擔任連隊指導員之前,我是一名宣傳幹事,熟悉機關業務,也常有作品在媒體發表。今年上半年,得知自己即將擔任連隊指導員時,我滿懷信心,還整理了一套“有效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計劃,準備一展身手。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我抱著一打材料來到連隊,人都還沒熟悉,部隊便要奔赴塞北演兵場進行實兵對抗演練。不僅如此,因為連長和副連長都在外執行任務,我一個“空降”的指導員必須“軍政一肩挑”。這對我而言,是個巨大的挑戰。
幾千公里遠端機動,車外環境越來越陌生,我心裡也越發忐忑,原來的自信早已不復存在。而我心中的擔憂也化作現實——實兵對抗演練進場就打,讓我“臨時抱佛腳”的時間都沒有。我還沒摸清情況,電臺裡就傳來指令:“突擊分隊,迅速前出!”火力怎麼運用、特情如何處置、兵力怎樣分配……倉促上陣,一個又一個問題在腦海中糾纏,我卻理不出頭緒。
結果顯而易見,指揮如一團亂麻,首戰告負。
通訊未使用暗語、戰術運用不熟練、戰損率高達60%……覆盤檢討會上,手捧問題清單,我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戰場打不贏,一切等於零。這場敗仗給我敲響了一記警鐘:指導員也是指揮員,不能帶領連隊打仗,自身都立不起來,何談做好政治工作!而我此前只是一心想練好“筆桿子”,沒有真正認識到備戰打仗才是軍人的主責主業,必須練好“槍桿子”。
◆第二場對抗——惡補技能
經歷上次的慘敗後,我惡補了許多裝甲步兵指揮技能,基本能夠完成作戰籌劃、兵力運用等連一級指揮任務,算是初步告別了“門外漢”的身份。
但是,不久後展開的一次體系演習,又給我上了一堂新課。
這次演習,我負責營裡工兵、偵察、炮兵等幾個兵種的指揮協調。在指揮通路破障時,因“敵”火力猛烈,多名戰士接連“犧牲”。見狀,我立即組織反坦克火力支援。然而,由於我沒掌握該型火器的戰鬥效能引數,指揮射擊距離超出射程,幾發炮彈打出,不僅“敵”據點毫髮無損,“敵”炮兵還抓住我方射擊間隙進行火力反撲,我們全部“陣亡”。
這次失敗後,我迅速調整狀態,因為有了此前的經歷,我知道栽跟頭不可怕,一蹶不振才最可怕。演習結束後,我第一時間拉著經驗豐富的營參謀來到沙盤前,請他帶我覆盤這場戰鬥。從兵種間的協同作戰要領到不同武器裝備的效能引數,從配屬力量使用到請求火力支援……看著他手指沙盤滔滔不絕指點沙場的樣子,我打心底裡佩服,腦海裡就一個想法:我也要成為這樣的指揮員!
看到差距就是進步的開始。那些天,我頂著大漠的惡劣天氣,一有時間就去武器裝備場,向各專業尖子能手“跨界”學習專業知識,熟悉武器裝備效能,摸清工兵、炮兵等兵種戰場運用知識。不僅如此,我還提出申請,到同在朱日和駐訓的某陸航旅取經,學習低空突防、快速機降等課目要領。
思維一變天地寬。隨著學習觸角的不斷延伸,我對陸空立體作戰有了更深的體會,對指揮員的職責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三場對抗——收穫首勝
這兩天,實彈演練再次打響,我們與“敵軍”圍繞奪控要點展開激烈廝殺。戰友們常說“朱日和不相信眼淚,只歡迎勝利和強者”,經過近兩個月的沙場磨鍊,這一次,我不認輸。
此次戰鬥,我被任命為縱深攻擊隊指揮員,配屬多支兵種分隊。隊伍奔赴陌生地域不久就突遇雷場攔路,排雷未完又遭“生化武器”攻擊……炮火硝煙中,各種難局、險局不斷上演,我連續指揮戰鬥近6小時,隊伍如螞蟻啃骨一樣慢慢推進。我知道,這不僅是一線戰鬥員的比拼,更是對指揮員能力素質的檢驗。
抱著必勝的決心,我穩住心神,科學分配兵力,迅速判明形勢,見招拆招,成功突破至目標前沿。有了此前的兩次敗北經歷,我沒有選擇立刻發起衝鋒,而是命令分隊潛伏觀察。果不其然,電臺裡很快傳來偵察兵暗語通報:“目標周圍建築物內藏有大量‘敵軍’!”
聽到這個訊息,我不驚反喜,因為前期研判“敵情”時已經預測到了這種可能。隨後,我沒有指揮隊伍猛打猛衝,而是將偵察兵獲取的“敵”精確座標傳遞給營屬炮兵分隊。幾分鐘後,“敵”20餘個目標被一舉摧毀。
這是我任職指導員以來首次帶兵打仗取得勝利!我信心倍增,同時感覺身上多了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也許這就是成長的收穫。
收隊歸營前,我躍下戰車作簡短講評總結,感覺腳步格外輕盈,說話嗓門特別洪亮。我想,自己朝著合格的指揮員又邁進了一步。
(本報記者韓 成、特約記者趙 欣、通訊員林蔣傑整理)
戰場感言
第一要務是備戰打仗
■楊 明
縱觀我軍歷史,從來不缺軍政兼通、指技合一的指揮員。陳毅先後擔任過紅軍師長、軍政治委員、軍長,聶榮臻曾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劉鄧大軍的六縱政委杜義德也曾“軍政一肩挑”,被劉伯承稱讚為“政委兼司令,司令兼政委,文武雙全”……可以說,能文能武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指揮員,既懂軍事工作、又懂政治工作,才能帶領部隊打勝仗。這已經成為我軍的一個優良傳統。
這個優良傳統,在今天更具時代意義。一段時間,有的單位過於強調工作上的分工,大家按照職務身份把工作分得很清,淡忘了備戰打仗才是主責主業。
未來戰爭,只認強者勇者,無關身份角色。硝煙燃起時,無論是政治指導員、政治教導員還是政治委員,都必須是指揮員、戰鬥員,第一要務就是備戰打仗。不樹牢這種意識、不具有這個能力,政治幹部就無法令人信服、政治工作就沒有威信。因此,接過革命前輩的槍,繼續奮進強軍路,每一名政治幹部都要練就軍政兼優、文武雙全的硬功。(■第73集團軍某旅裝步一連指導員 謝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