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為您聊的是關於1955年授銜的故事。
1955年人民軍隊授銜時,有不少將領是原來的國民黨軍官出身,其中一些人更是在國民黨和共產黨這裡都拿到了將銜。根據現有的資料記錄,在國民黨和共產黨獲得過正式少將軍銜的將領有7人,分別是王啟明、林遵、魏鎮、張世珍、解方、黃正清、廖運周。
河北威縣人王啟明和河北樂亭人王興綱都是長期在國民黨商震部潛伏的將領。王啟明曾任國民黨第32軍少將參謀長,他在1947年4月時,因在河南策動起義時身份暴露而率領200多名精幹力量回到了解放區。1955年,王啟明被授予少將軍銜,新中國成立後,他曾任雲南省軍區副司令員等職務。
魏鎮是保定軍校畢業的將領,在國民黨隊伍裡他擔任過湖南軍管區副司令兼寶永警備司令部少將司令,1949年8月,他率部在湖南邵陽起義。後來魏鎮率部參加了廣西剿匪作戰,他曾任21兵團副司令員、55軍副軍長等職務。因為戰功,他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當時有不少起義的國民黨將領後來解甲歸田,他們中有的轉業到地方任職,有的在政協或參事室掛職,像魏鎮這樣依然獲得將銜的將領少之又少。
張世珍是山西聞喜人,他曾在晉綏軍中長期任職,在參加綏遠起義前,張世珍曾任第七師少將師長職務。率部起義後,張世珍調任為第37軍軍長。抗美援朝戰爭中,張世珍率部參加了修建南市地區機場的工作。1955年,張世珍被授予少將軍銜,但是他在1956年12月病逝於北京,成了最早去世的開國少將之一。
廖運周和王啟明一樣也是長期在國民黨隊伍裡潛伏的將領。從1930年加入國民黨隊伍一直到1948年起義,黃埔軍校出身的廖運週上演了一出真實存在的“地營十八年”的大戲。廖運周曾在國民黨黃維麾下的第12兵團擔任第110師少將師長。他在淮海戰場率部起義,打亂了黃維的兵力部署。1955年,廖運周被授予少將軍銜,他也成了罕見的“雙料少將”。
林遵少將是不折不扣的海歸,他曾在英國留學。在解放戰爭中,林遵是南沙群島艦隊指揮官,海防第2艦隊的少將司令。率部起義後,林遵曾任華東軍區海軍第一副司令員等職務,1955年,林遵被授予少將軍銜。
黃正清是四川理塘人,他在國民黨隊伍裡曾任拉卜楞保安司令部司令、國民參議院少將參議等職務,1949年8月,他率部起義,1955年他被授予少將軍銜。黃正清將軍在新中國建立後曾任甘肅省副省長、甘南軍區司令員等職務。
解方少將曾在國民黨軍中擔任過114師的少將參謀長。他在新中國建立後曾任志願軍參謀長等職務,1955年,解方被授予少將軍銜。
也有資料認為開國少將鄧兆祥也是“雙料將領”,但是目前可以看到的資料顯示,他在1949年時曾在國民黨軍中擔任重慶號巡洋艦的上校艦長,不是將銜的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