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好酒會哭,會流淚”,這裡的流淚就是指“掛杯”現象。
很多人都知道,不管是喝紅酒還是白酒,都要看酒是否掛杯。
白酒掛杯現象,是白酒的主要特徵,能夠直觀的展示出酒的品質,因此很多人都喜歡透過觀察“掛杯”去判斷酒的品質。
關於白酒的掛杯現象,你瞭解多少呢?
為什麼會出現“掛杯”?
“掛杯”一詞,最早來自於葡萄酒,是指分佈在酒杯壁周圍的酒液會產生一種張力,使酒液不會很快的落下。
白酒掛杯和紅酒一樣,都是在重力的作用下,酒液緩緩下滴,最後這些小酒滴粘附在酒杯壁上。那麼這一現象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
白酒和水的根本區別,不僅多了酒精,還有極少部分的其他物質。這個極少部分,只有2%,是白酒釀造過程中,穀物和發酵菌類產生的物質,例如我們所熟知的脂類物質含量等。
白酒的風味,酸甜苦辣鹹,醇香厚與淡,就是這麼點點物質的表現。準確地說,是這點物質與酒精合作的表現。同樣原理,水不會有掛杯,水裡有了酒精和這點東西,就會有了掛杯現象。
白酒掛杯是一種理化現象。
酒精具有沸點低、易揮發和化學溶解性質。當它處在密閉的酒瓶空間,活性就會被壓制。而當酒瓶開啟,酒體與空氣接觸以後,酒精的活性也就被激發了。
此時的酒精釋放天性開始揮發,但酒體中2%的其他物質卻不想與酒精分開。
所以在酒精揮發過程中,這些白酒中的風味物質會受酒精牽連,在杯壁上逐漸凝聚成酒珠,當酒珠聚集得足夠大時,它就會受重力影響往下流,從而形成絲絲酒線,這就形成了“掛杯”。
白酒的掛杯裡,還有一種“爬壁”現象。
酒倒進酒杯,不動它,酒珠會自行往上爬。其原理是一樣,都是酒精揮發和酒體裡其他物質對酒精的滯留形成的。
只是這個“爬壁”大多隻有陳年糧食酒才會出現。所以,遇見爬壁的白酒,一定不要放過,能喝多少喝多少,緣分難得。
“掛杯”越明顯越好嗎?
一般生活中,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掛杯的密度越高,流動速度越慢,且酒液在杯壁上持續的時間越長,白酒的品質就會越高。然而這一觀點究竟對不對呢?
首先,這一說法肯定是不無道理的。前面說到白酒的“掛杯”現象與白酒中的風味物質息息相關,風味物質越豐富,其掛杯現象也就越明顯,酒也就越醇厚細膩,口感更加飽滿豐腴。
白酒能掛杯,掛杯的時間長,則意味著酒精度數高,酒體更加濃烈。
但是,掛杯並不是一定能反應白酒質量的高低。
因為不同香型、不同工藝釀造出的白酒,酒精的標準以及揮發程度不同,酒體也是存在各種標準,彼此之間沒有可比性。
所以說,透過白酒“掛杯”現象判斷酒質雖有依據但並不全面,判斷一瓶酒的好壞不能只看“掛杯”,還要從酒花、酒色、聞香、口感等多方面去考慮。
如何觀察白酒白酒“掛杯”?
看白酒的“掛杯”和看酒花、拉酒線的原理一樣,主要是透過看杯壁上的酒痕來判斷酒質。
怎麼看呢?
好酒的酒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酒痕的邊緣會出現一顆一顆的水珠,像珍珠項鍊一樣。
第二,水珠會往下掉,有的先掉,有的後掉,而且速度極慢。酒痕像露珠一樣慢慢往下滾,腦袋大,後面細。有點像美人流的眼淚,所以這個階段也稱為美人淚階段。
第三,水珠滾落之後,杯壁上會殘留一些酒液,因為好酒水分子和酒分子抱得非常緊,因為它的稠潤度很強,所以最後的酒痕都不會掉落,而是掛在杯壁上的。
杯壁上最後能看到許多沒有掉落的水珠,就像滿天星一樣,又密又圓,同時又均勻地分佈在杯壁上,一般就是好酒。
在評價一款好酒時,我們會經常誇它“掛杯持久”。
酒的“掛杯”現象,反應了白酒中風味元素的多少,白酒度數的高低,大多數好酒會掛杯。
但需要注意的是,各種香型白酒度數、微量元素、釀造工藝各有不同,是否“掛杯”以及“掛杯”程度並不能完全體現一杯酒的好壞。
尤其現在造假技術發展,白酒“掛杯”現象已經能夠被仿製出來,所以大家在判斷時千萬不能武斷做決定。
一瓶酒好與不好,在外觀、在香味、在口感,其實更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