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炎是兩側腎臟非化膿性的炎性病變。因腎小體受到損害,出現浮腫、高血壓、蛋白尿等現象,是腎臟疾病中最常見的病症。
腎炎種類很多,包括急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隱匿性腎炎、過敏性紫癜腎炎(紫癜性腎炎)、紅斑狼瘡腎炎(狼瘡性腎炎)。
臨床上,中醫治腎炎,根據症狀的不同,有宣肺利水,健脾化溼、利水消腫,溫中健脾、行氣利水和溫腎利水四大方略。
宣肺利水
主要臨床表現為風邪外襲所致發熱、惡寒、惡風、頭痛、肢體關節痠痛、咳嗽、舌苔薄白、脈浮等症狀。浮腫先見於面部,後遍及全身,小便不利。中醫稱此種水腫為風水,多見於急性腎炎或慢性腎炎急性發作。
方藥:風水湯
生薑、姜皮、麻黃各10克,白朮15克,防風、澤瀉、冬瓜皮、前胡、薄荷、桑白皮各12克,雙花、赤小豆、白茅根各30克,生石膏、益母草、連翹各20克,甘草6克,水煎服。配以中成藥麻黃丸、八正丸口服。
健脾化溼、利水消腫
臨床表現為全身凹陷性水腫,腰以下為甚,身重倦怠,小便量少,納呆、胸悶、苔膩、脈濡等。
方藥:化溼湯
黨參30克,茯苓、澤瀉、冬瓜皮、大腹皮、桑白皮、豬苓各15克,白朮、茯苓皮、陳皮、生薑皮、桂枝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上半身腫甚而喘者加麻黃、杏仁、葶藶子;下半身腫甚加防己、川椒、厚朴等;如溼熱壅盛、煩熱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苔黃膩等,加大黃、木通、小薊等。
溫中健脾、行氣利水
本法適用於脾陽虛弱者。主要臨床表現為下肢浮腫較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胸悶腹脹、納少便溏、面色萎黃、神疲肢冷、小便量少、舌淡苔白、脈滑沉緩等。
方藥:健脾利水湯
黨參、黃芪各30克,茯苓、木瓜、白朮各15克,制附子10克,厚朴、香附、木香、大腹皮、草果、豬苓、澤瀉、乾薑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也可配以中成藥建中丸、五淋丸等口服。
溫腎利水
適用於腎陽衰微者。主要表現為全身高度水腫,腰以下為甚,腰膝痠軟、肢冷畏寒、神疲倦怠、面色慘白、尿少、舌淡胖有齒痕、脈沉細無力等。
方藥:溫腎利水湯
制附子、肉桂各10克,薑黃、丹皮、澤瀉、山萸肉、白芍、白朮、沙苑子、吳茱萸各12克,覆盆子、茯苓、補骨脂各15克,菟絲子、熟地各20克,山藥、茅根各30克,甘草6克,水煎服。可配合桂附丸、清濁丸口服。
作者|山東省淄博市中醫院內科主任醫師 曹元成
來源|《家庭醫藥》
編輯|張越
二審|周遊
終審|劉慧英 張如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