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ature|研究發現新的免疫細胞群可能引發多發性硬化症和其他腦部疾病的炎症
來源:iNature Life
多發性硬化症影響全球200多萬人。其他以慢性腦炎症為特徵的疾病還折磨著數千萬人,其中包括阿爾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病。也有證據表明,神經炎症是隨著年齡增長而自然發展的,是與年齡相關的認知能力下降的主要因素。
近日,來自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在Nature上線上發表了研究論文,定義了一個炎症ILC3s群體,它對直接促進中樞神經系統的T細胞依賴性神經炎症至關重要,並揭示了利用外周組織駐留ILC3s來預防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潛力。
閱讀連線:
Nature|研究發現新的免疫細胞群可能引發多發性硬化症和其他腦部疾病的炎症
2,研究 | 不同精神疾病亞臨床人群在想象未來加工時表現出神經機制特異性缺損
來源:中科院心理所
情緒預期,是指個體在頭腦中提前構建未來事件,並對情緒進行預測的能力。對於未來的想象能夠幫助個體在頭腦中提前經歷未來事件,並提前體驗未來情緒。已有研究發現精神疾病的亞臨床群體表現出想象未來與情緒預期加工異常。最近,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神經心理學與應用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陳楚僑研究員及其團隊發現,相較於對照組,社會快感缺失人群在想象正性事件時的確表現出異常的腦啟用模式以及皮層-紋狀體功能連線異常。然而,其他精神疾病亞臨床人群在想象未來時是否表現出異常的啟用模式,仍待進一步探索。該研究結果發表在Psychological Medicine上。
閱讀連結:
研究 | 不同精神疾病亞臨床人群在想象未來加工時表現出神經機制特異性缺損
3,文獻分享 | Nano Letters | 透過鐳射刺激分子靶向的奈米顆粒對血腦屏障進行可逆調節
來源:李平課題組
調節BBB能夠遞送抗體、基因治療載體和脂質體進入腦血腦屏障(BBB)是介於血液迴圈系統和腦部中樞神經系統之間的一種動態介面,透過嚴格調節血液和腦部的物質交換,維持腦部內環境的穩態平衡,但當顱內腦組織發生如腦腫瘤、中風、帕金森氏病、阿爾茨海默症等病變時,阻礙了許多潛在診斷劑和治療劑的腦遞送。日前發表在Nano Letters 上的文章設計一種簡單的奈米技術,利用TJ靶向AuNPs的皮秒鐳射刺激來增加BBB通透性。這種方法可以遞送免疫球蛋白、AAV和脂質體進入大腦。在低鐳射能量密度下不會損害腦血管動力,沒有明顯的神經元損傷。
閱讀連結:
文獻分享 | Nano Letters | 透過鐳射刺激分子靶向的奈米顆粒對血腦屏障進行可逆調節
4,首次發現,喝咖啡可提高警覺性,加快反應速度
來源:醫諾維
咖啡含有大量的咖啡因,常被人們飲用以醒神和提高工作效率。近日,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的研究人員在Psychopharmacology 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分析了咖啡因對動態視力技能的影響,研究發現,咖啡因提高了對運動目標的警覺性和檢測準確性,還加快參與者反應速度。
閱讀連結:
5,柳葉刀-公共衛生 | 中國跨性別與性別不一致群體的心理健康現狀綜述
來源:柳葉刀TheLancet
抑鬱症狀、焦慮症狀、自殺及自傷行為在TGNC群體中的發生率跨性別及性別不一致(TGNC)群體由於日常所面對的少數群體壓力使其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相比普通人群更高。近日,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與同濟大學醫學院等國內外研究團隊在《柳葉刀-公共衛生》上發表了綜述文章,系統闡述了TGNC群體的心理健康現狀,並對未來的研究和臨床實踐提出了針對性建議。
閱讀連結:
柳葉刀-公共衛生 | 中國跨性別與性別不一致群體的心理健康現狀綜述
6,益生菌治療心境障礙機制的研究進展
來源: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
心境障礙是常見的精神障礙,由一系列涉及情緒、認知和行為領域的症狀組成,臨床特徵為顯著、持久的心境改變,主要包括重性抑鬱障礙(MDD)和雙相障礙(BD)。心境障礙發病機制並不明確,藥物的治療作用有限。目前,藥物治療仍然是心境障礙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大多數臨床前和臨床研究已證明益生菌作為輔助措施治療心境障礙的有效性。益生菌相對安全和經濟,但對其商業化使用尚需加大監管力度,且其潛在機制及臨床療效依舊有待於在更大規模的樣本中證實。
閱讀連結:
7,經皮穿刺短時程神經電刺激治療帶狀皰疹神經痛中國專家共識
來源:中國疼痛醫學雜誌
帶狀皰疹相關神經痛(ZAN)是指帶狀皰疹病人在出疹前、出疹時以及皮疹痊癒後仍然存在的神經病理性疼痛 。脊髓電刺激(SCS)在國外應用已達半個多世紀,眾多疼痛病人已受益。短時程經皮穿刺神經電刺激來源於SCS,透過穿刺,將電極短期植入到硬膜外或周圍神經附近,由體外脈衝發生器發放持續電脈衝,透過刺激脊髓背柱、脊神經根、背根神經節或周圍神經,調節神經系統功能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中國醫師協會疼痛科醫師分會、中國醫師協會神經調控專業委員會組織國內相關領域專家,以近幾年文獻為基礎,經專家組反覆討論修改達成本共識,以期為短時程神經電刺激治療HZN提供臨床規範。該研究結果發表在《中國疼痛醫學雜誌》上。
閱讀連結:
8,熱衷於朋友圈談論身材的人後來咋樣了?
來源:雷靂和學生們
近年來,外貌焦慮、身體不滿意越來越普遍,在年輕人群體中尤其明顯。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不斷髮展,移動社交媒體成為人們進行溝通交流的重要途徑,因此也為身體談論提供了廣闊的平臺。近日,以北京工業大學王玉慧博士為第一作者的研究團隊,與雷靂教授團隊以大學生為研究物件,考察了社交媒體身體談論與身體不滿意的關係及機制。研究發現,社交媒體身體談論與身體不滿意存在顯著正相關,社交媒體身體談論會透過增強個體的自我客體化水平,進而使其產生身體不滿意。該研究發表在《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上。
閱讀連結:
審校:Simon
題圖:攝圖網
前 文 閱 讀
1,腦科學日報:我國學者發現敲除這個基因導致猴腦容量急劇丟失
2,腦科學日報: 阿爾茨海默病不是蛋白堆積,而是自噬能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