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泓(煙臺市博物館)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恐龍是已滅絕的古生物,我們如何才能知道它們的模樣呢?正是一代代古生物藝術家的不懈努力,才讓我們越來越接近恐龍真實的模樣。科學復原恐龍和它們生活的世界可不簡單,勾畫古生物的藝術家更不是普通的藝術家,他們不僅擁有高超的藝術素養,同時又具備了古生物學、解剖學、生態學、地質學等多方面的深厚知識積累,正是他們打開了一扇通向史前世界的大門,帶我們穿越時空,回到恐龍生活的史前時代。
由內到外抽絲剝繭的復原
古生物藝術家格雷戈裡·S. 保羅復原的腕龍
古生物的復原當然是從化石開始的,在古生物藝術家格雷戈裡·S. 保羅的腕龍系列復原圖中,你能夠看到藝術家復原恐龍時簡單的過程,從骨骼到肌肉,然後再加上面板成為它們活著時候的樣子。
看似簡單的過程,其實一點都不簡單。古生物藝術家必須非常瞭解這種動物的骨骼並進行重建,因為骨骼是基礎,所有的器官、肌肉、面板以及各種衍生物都是附著或者連線在骨骼之上的,就好像是房屋要先搭起框架一樣。
古生物藝術家只有清楚地瞭解到古生物的骨骼裝架之後,才能確定這種動物的體型以及合理的運動姿態。
有了完整的骨架,就要在上面新增肌肉了,究竟一塊骨頭上連線著多少肌肉,這可難不倒古生物藝術家,透過對現生動物肌肉附著和分佈情況,以及在化石骨骼上的結構特徵的觀察,古生物藝術家就能給骨架新增合理的肌肉及肌肉群了,這聽上去是不是很厲害呢?
帶人們初識史前龐然大物
在創作劍龍模型的查爾斯·耐特
恐龍復原領域的“祖師爺”非查爾斯·耐特莫屬,查爾斯·耐特生於19世紀70年代的美國,當時距離“恐龍”這個名字誕生也才剛過去30年,人們對於恐龍的認知依然停留在史前大蜥蜴的水平上。
耐特從小就被恐龍等古生物深深吸引,同時他又表現出了極高的藝術天賦。得益於美國在古生物發現和研究上突飛猛進,耐特能夠獲得許多關於恐龍的資訊。成年之後的耐特開始為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繪製恐龍復原圖,他將自己的學識與最前沿的研究結合,創作出一大批堪稱經典的恐龍復原圖。
查爾斯·耐特1897年繪製了雷龍的復原圖,復原圖在構圖上分為前景和遠景:景可以看到一隻身體大部分沒在池塘裡,脖子高高抬起的雷龍,其頭部的結構器官很好地表現出來;遠景則可以看到一隻完整的雷龍形象,全身各部分的形態和比例一目瞭然,包括小小的腦袋、長長的脖子、笨重的身體、蜿蜒細長的尾巴以及粗壯的四肢。這隻雷龍正在啃食地面上的植物,植食性的特徵清楚無疑
耐特繪製的雷龍代表了19世紀末科學界對於大型蜥腳類恐龍的認知,耐特的雷龍復原圖不僅努力復原了雷龍的樣貌和生活,而且還原了其生活的環境,無論是遠處叢林的層次,還是近處池塘中漂浮的植物以及水紋倒影都沒有遺漏。
如果以今天對於恐龍的認知重新審視耐特的雷龍,的確存在著許多問題,比如脖子無法抬高、尾巴不會拖在地上等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源是100多年前古生物研究水平的限制,這也給最早的恐龍復原圖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但是無法動搖耐特復原圖中的藝術性。
還原恐龍“暴君”真面目
最經典的霸王龍復原形象來自電影《侏羅紀公園》系列,但是電影中的霸王龍和真實的霸王龍其實並不一樣。霸王龍究竟長什麼樣?中國古生物藝術家趙闖用復原圖告訴你答案。
中國古生物藝術家趙闖工作照
趙闖繪製的霸王龍腦袋巨大,前窄後寬。從正面看,霸王龍的兩隻眼睛是可以同時瞪著你的,其雙目視界重疊角度達到60°,這在大型食肉恐龍中是絕無僅有的,說明霸王龍的視力非常好。霸王龍腦袋上的另一個特徵是它滿嘴的恐怖大牙,這些牙齒不但鋒利而且粗壯,具有恐怖的破壞力,即便是霸王龍閉上嘴,牙齒依然會露在外面。
趙闖繪製的霸王龍雙手是掌心相對,脖子、背部、尾部有一些毛髮
除了巨大的腦袋,僅僅長著兩根手指的“小短手”也是霸王龍的標誌性特徵。仔細觀察你會發現,趙闖繪製的霸王龍雙手是掌心相對的,而電影中掌心朝下的復原是錯誤的。與霸王龍“小短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肌肉尤其發達的後腿,其實霸王龍有著巨型食肉恐龍中比例最長的後腿,在復原圖中可以看得很清楚。沿著霸王龍的腿向下就是它的大腳了,它竟然是用腳趾行走的,要用腳趾支撐如此龐大的身軀實屬不易。
關於霸王龍長鱗片還是長毛一直存在著很大爭議,我們經常能夠看到渾身是毛的霸王龍復原圖,根據目前發現的化石證據看,霸王龍是長鱗片的,而且是很小很細膩的鱗片。遠遠看上去,霸王龍的面板是光滑的,而趙闖繪製的霸王龍在其脖子、背部、尾部卻有一些毛髮,這個復原是來自於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家的觀點,因為在這些位置發現了類似於雞皮的面板結構。
看到趙闖繪製的霸王龍,是不是已經感受到遠古暴君的壓迫感,這隻霸王龍全身都是基於最新研究的細節,不過這並不是“決定版”霸王龍。未來,隨著更多關於霸王龍的化石發現和科學研究,它說不定又要變樣子了呢。
精益求精的細節大師
能夠準確且優美地復原一隻恐龍已經很厲害了,但是對於古生物藝術家來說,這還遠遠不夠,因為他們會想辦法展現恐龍生活的環境以及恐龍之間的關係,於是就有了更加大氣且資訊量滿滿的古生態場景復原。
儒略·斯托尼繪製的史前海底世界
加拿大古生物藝術家儒略·斯托尼就是一位善於表現古生態大場景的大師,他同時還取得了微生物學博士學位。在斯托尼看來,重建一個已經消失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生態系統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首先需要確定當時的地形和氣候,進而還原作為背景的植物群落,最後是挑選復原圖中會出現的動物。這個過程必須要翻閱大量的資料,並向專家請教,因為任何一隻不應該出現的動物或者哪怕是一株不起眼的植物都會毀了整幅畫。
知識連結
《恐龍公園組不同恐龍的生態位分割》是儒略·斯托尼創作的具有代表性的古生態大場景,展現了距今7600萬年前晚白堊世的恐龍世界。復原圖設定在清晨太陽初升的時候,霧氣還沒完全散去。環境選擇在森林與平原的過渡帶,構圖上由左向右視野變得逐漸開闊,能夠看到遠方恐龍群。大場景中出現的恐龍從左到右分別是開角龍、賴氏龍、戟龍、包頭龍、櫛龍、冑甲龍,這些恐龍並不是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分遠近層次佈置的。
儒略·斯托尼在繪製恐龍的時候還考慮到了光線的影響,遠處的恐龍略微模糊,而近處的恐龍細節豐富,被陽光照射的身體部分尤為明亮。這幅古生物大場景在視覺呈現上張力十足,觀看中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環境的搭建與恐龍搭配上又充滿了祥和,給人一種平靜感。這幅場景不僅是一幅簡單的古生態場景復原,其中還暗藏著對於生態位分割的展示,比如體型高大能夠站立的賴氏龍和櫛龍以高處的樹葉為食,四肢站立的開角龍和戟龍以灌木為食,低矮的包頭龍和冑甲龍則以貼地生長的蕨類植物為食,不同種類的恐龍享用不同高度的食物,避免了競爭的發生。
(責任編輯 / 黃盈盈 美術編輯 /周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