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一號”科考船完成航段科考任務後從馬裡亞納海溝返航,於12月5日抵達三亞南山港,歷時53天。“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共下潛23次,其中6次超過萬米。在此次科考航次中,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海洋地質與資源研究所青年教師吳濤研究員和海洋化學與環境研究所博士生孫振濤均搭乘“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完成了下潛作業任務。吳濤在挑戰者深淵東坑下潛,到達海洋最深處,最大深度為10901.3米。孫振濤博士作為本航段唯一下潛的學生,在馬裡亞納海溝南坡下潛,最大深度達8462.2米。
挑戰者深淵是指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最深深約11000米處的地方,是世界上海洋最深的地方,被譽為“世界第四極”,同時也是世界上大洋地殼出露深度最大的地質剖面。在此次航程中,吳濤乘坐“奮鬥者”號下潛,到達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最深處,並在海底跨過太平洋洋殼和菲律賓海盆的分界線。作為地質組科學家,吳濤研究員主要負責挑戰者深淵最深處地質情況調查、極端環境下岩石與生物之間相互作用的原位觀測、關鍵樣品採集等。“我的科學目標是獲得挑戰者深淵岩石的年齡和地球化學特徵、釐清深淵形成的地質學機理、以及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在極端環境下相互作用的過程等。”
“在世界上最深的區域,我工作了將近6個小時,測量了一系列原位環境引數,採集了大量珍貴的深淵岩石、沉積物和海水樣品,以及第一手照片和影片資料,還手繪了該區第一幅地質信手剖面圖。”吳濤表示,根據這些珍貴的資料,後續將開展更系統的實驗分析研究。航次工作期間的科學例會上,吳濤研究員還應邀作馬裡亞納海溝的學術報告。他從海洋地質學的角度,給船上不同學科、不同單位的科學家、潛航員、船員們,深入淺出地講解地球科學領域在深淵科學中的研究前沿;並介紹浙大海洋學院在舟山綜合校內外多學科力量開展深海科學研究的情況。
同時,孫振濤乘坐“奮鬥者”號於FDZ075潛次在馬裡亞納海溝南坡下潛。此次下潛,旨在探究海底麻坑及深淵斷層水巖反應過程對底部環境的影響,為研究深海生命起源與活動提供思路。“從接觸水面到下沉至8000多米,我透過舷窗親眼看到了真光層、暮光層、黑暗層的環境亮度變化,舷窗的鈦合金外框也隨著深度的增加慢慢變得冰冷,表面凝結出一顆顆水滴。”孫振濤說,潛器坐底揚起了滾滾黃塵,海底休憩的白色鉤蝦隨之四處逃逸,“如此震撼的場景是無論透過任何影片都感受不到的。”另外,利用浙大海洋學院研製的深淵保壓採水器,孫振濤在下潛過程中順利採集了保壓水、沉積物和岩石等樣品,“我成功帶回了四份寶貴的深淵保壓水體樣本,這為我們之後的生物化學分析提供了巨大的支撐與幫助。”
據瞭解,在本次科考任務中,由浙大海洋學院陳家旺教授團隊研製、由孫振濤負責海試過程的深淵保壓採水器順利透過驗收,取得了本航次所有參與海試驗收裝置的最高分9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