夥伴們,大家好。
花了一上午,回覆了最近收到的私信,發現做個“樹洞”也非易事。大家寥寥幾句,困惑和不解、猶豫和彷徨,多次讓我感慨人生艱難。
01
第一個問題,來自於一位江蘇小縣城的女孩。
她專科畢業,修了成人本科之後,為了屈就父母回了家鄉,現在結了婚,有了一個寶寶。
在她的小縣城裡,人均工資3000+,但房價和消費卻很高。
這似乎是一個小鎮青年的標準劇本,有車有房有娃,工作穩定,閒適踏實。
但這位姑娘好像總有顆躁動的心。她說,沒有出外闖蕩是她一直以來的遺憾,於是一直在考證提升自己、提高收入,考了三年,拿下了中級會計和二級建造。
在育兒方面,她也有著和我一樣的痛苦——被催生二胎。
一胎是女孩,周圍人就勸她養兒防老,把孩子留一個在身邊養老用,但她說“養孩子是想讓她過得好”, 她的遺憾已然鑄成,但為了孩子“不能因為我而不能出去打拼”。
她總因為這些觀點和周圍人產生爭執,顯得有些另類,想問我一個答案。
看完她的提問,我想到了前段時間網上很火的一句話——回不去的家鄉,逃不走的北上廣。上面這個姑娘在小縣城或許格格不入,但在一線城市,卻是很常見的狀態。
去年十一我回了趟老家,參加了幾次家族大型聚會,切身體會到了“Peter回到家鄉變成狗剩”的落差,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朋友們對我的處境並不瞭解,聽說不是公務員、事業編、醫生和老師,直接打入十八層地獄,個個都用非常同情的眼神看著我。
曾經有句話狠狠地敲打過我的價值觀,“你的收入等於周圍5個朋友收入的平均數”,而每個城市都是由無數個這樣的朋友圈組成的,不論是安逸踏實,還是奮鬥內卷,已然成了地區性的文化氛圍。正是因為有這樣的體會,我才更能理解這位姑娘得不到支援、找不到共鳴的遺憾和不甘心。
有人說,大城市太捲了,太累了……
合租幾居室,通勤幾小時,頓頓吃外賣,上班時間佔了三分之二,生活質量太差。有句話說,“過年了,如果你的朋友是從北京回來的,要好好招待他”。
踏實幸福,的確是一種好的選擇;但那種一眼望到頭的日子,也讓嚮往新鮮的人接受不了。
在大城市,熱愛奮鬥的人找到了棲息地。他們不斷地可以遇到厲害的人,經歷不平凡的事兒,嚴酷的競爭讓人不進則退,當週遭都在齊頭並進時,我們才能看到希望和光。
02
第二個問題,關於躺平。
這是一位來自東北的夥伴,擁有許多人羨慕的躺平組合:三四線城市+國企+輕鬆不加班的工作。
工作很清閒,他就先後考了在職碩士、二建和一建,考完之後每天又很閒,很焦慮,問我該怎麼辦。
看他的描述,我就能想象到那種清閒安穩的生活,他在這種環境下想的是“不躺平”,很讓人佩服。
可能人到三十,都會不斷地思考到底要做什麼樣的工作。曾經當我非常忙、壓力非常大的時候,看到公園裡打麻將的大媽大爺都會非常羨慕。
18年一建面授忙得昏天黑地,每天都在為這種痛苦的日子倒計時。當時我還沒有公眾號,也沒有小密圈,當最後一天授課結束之後,我僅僅爽了一天,就開始發慌,總想著要找點什麼事情做。
就像前面提問的那位夥伴一樣,奮鬥和挑戰是持續性的過程,如果習慣了不斷地突破,那就會一直處於這種狀態,驅動著自己往前趕。
接觸一件新的事情很難,需要想辦法突破,找到路徑,然後慢慢地走向按部就班。很多人開拓過一次路徑之後就停下了,但也有許多人能在創新中找到成就感,所以始終在開拓。
03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曾給過我很多指引。
他說,人的需求分為五層,包括生理、安全、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實現,層層遞進。
當我沒有解決溫飽的時候,啥能掙錢我就幹什麼,可以同時打5份工,願意跑幾十公里去上一節課。
但當我們滿足了生理、安全、歸屬、尊重需求,開始有了些休閒和娛樂的時間,為未來的不確定性開始焦慮的時候,最頂配的需求就是自我實現。
如何實現自我價值?——去做擅長的事情,在其中不斷積累成就感。
我們大部分夥伴,早已度過求溫飽的階段,之所以迷茫是因為並未找到擅長的事情,或者找不到發揮價值的場所。這件事不是為了工資,只是能和我的人生價值觀吻合,能讓我現在過得充實和有目標,也能成為我安身立命的方向。
做所有人都覺得好的事情,你可能會按部就班地走完一生;做熱愛的事情,才能做出名堂。
回到我身上,我擅長的是和大家分享,我的價值點也在於能給別人提供價值,這些價值,無論是幫你拿下證書,還是帶大家投資理財,亦或是回答你的某個疑問。每當看到大家從中獲益,我的價值感就又豐盈了一分。
作家馮唐說過一句話:“每一個NB的人都有一顆篤定的核”。
我很喜歡現在這樣的生活,也許有些忙碌,卻也叫人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