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城鄉快速發展的程序中,城鄉建設的重點逐漸由物質、經濟空間走向生活空間,城鄉規劃的工作重點也由土地開發的管控轉向空間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然而傳統規劃“管建不管用”的頑疾並未破除,城鄉規劃在土地、空間和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方面仍具有較強的計劃分配特徵和“重物輕人”的價值取向。在居住區規劃設計方面,公共資源配置方法僵化、配置工具單一的問題突出,難以適應居民需求結構日益多元化的挑戰,也難以滿足基層社群治理的發展需求。在此背景下,部分地區提出了“社群生活圈”的概念,自然資源部在今年也釋出了《社群生活圈規劃技術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那鄉村社群生活圈是什麼圈呢?村莊在規劃中有哪些可借鑑之處呢?對未來的鄉村社群有什麼影響呢?
1
鄉村社群生活圈是個什麼圈
社群生活圈是社群居民參與社會生活和獲得公共服務的共享單元,是城鄉空間最基本的“細胞”,是推進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的重要途徑。《指南》中將社群生活圈作為國土空間規劃的重點內容,並首次對鄉村社群生活圈規劃提出指引。鄉村社群生活圈起源於日本的《農村生活環境整備計劃》,是指某一特定地理、社會村落範圍內的人們日常生產、生活的諸多活動在地理平面上的分佈。從《指南》中可以看出,鄉村社群生活圈是指在村莊建設範圍內,從滿足鄉村居民生產、生活需求角度,結合鄉村居民的日常出行規律形成的鄉村地理活動單元。如今,鄉村社群生活圈已經發展到了3.0版本,形成了生產、生活、生態、社群治理融合度更高的生活圈形態,注重對社群場景的營造,推行農業、商業、文化和旅遊業相互聯絡及融合發展,是配套設施均衡與多元化的服務單位,是村民協作自治的治理單位,是轉變配套需求為生產生活消費需求的空間單元。
圖1 社群生活圈與居民配套服務
圖2 鄉村社群生活圈3.0版本
圖片來源:
圖1:於一凡. 從傳統居住區規劃到社群生活圈規劃[J]. 城市規劃, 2019, 43(5):6;圖2:張佳:成都市鄉村社群生活圈實踐探索,清華同衡規劃播報公眾號,2019.11.13
與城鎮社群生活圈相比,鄉村社群生活圈更注重的是生產、生活與生態的高度融合,配套設施的標準化,生態要素的多樣化,服務範圍的差異,發展重點的各自偏重等方面。按照《指南》,城鎮社群生活圈的配置層級為“15分鐘、5-10分鐘”兩個層級。由於鄉村地區建設的分散性,以步行時間為劃分依據不能適應鄉村生活的現狀。《指南》將鄉村社群生活圈劃分為“鄉集鎮-村/組”兩個層級,村/組層級則綜合考慮鄉村居民常用交通方式,按照15分鐘可達的空間尺度,配置滿足就近使用需求的服務要素。有別於城市15分鐘生活圈的配置,鄉村地區需分類指導,鼓勵複合設定原則,注重相鄰村莊之間服務要素的錯位配置和共享使用,透過鄉村社群生活圈的構建,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
2
《社群生活圈規劃技術指南》與村莊規劃有什麼關係
《指南》出臺的目的是提高國土空間規劃中社群生活圈相關內容編制與實施的針對性、科學性與可操作性,適用於各級各類國土空間規劃中有關社群生活圈內容的規劃編制、管理和實施,總體規劃重在原則引導,詳細規劃重在具體落實。《指南》中對不同層面社群生活圈規劃作出了具體工作要求。其中,在詳細規劃層面,可開展社群生活圈規劃專題研究,明確不同社群生活圈的發展特點,全面查詢問題和制定對策,結合詳細規劃空間單元的劃分,落實各類功能用地的佈局及各類服務要素配置的具體內容、規劃要求和空間方案,形成行動任務。
村莊規劃是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鄉村地區的詳細規劃,《指南》可指導村莊建設佈局,為村莊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佈局、配置要求等提供科學依據和指導,可提高村莊規劃的科學性和可實施性。鄉村社群生活圈作為包含空間、功能與社群多重屬性的複合型組織,其理念有助於鄉村地區打破原有以行政區劃作為主要依據的單一、單向的設施供給策略,實現跨區域的設施共建及高效利用,達到區域內部資源高效利用、協同共享的目的,有助於構建科學合理的鄉村公共服務體系。同時,透過對各地釋出的村莊規劃編制技術導則/指南進行分析,也能發現各地更加關注設施使用需求和佈局集約性,更加重視鄉村設施用地的高效性和鄉村地區高品質服務設施需求,強調依據鄉村發展型別與導向的差異提出針對性的設施配置策略。
3
鄉村社群生活圈助力未來鄉村建設
2016年,上海釋出全國首個《15分鐘社群生活圈規劃導則》;2018年,《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在全國率先提出打造“15分鐘社群生活圈”;2019年起,上海選取15個試點街道全面推動“社群生活圈行動”,針對空間品質和社群治理兩大短板,聚焦規劃空間統籌和資源政策供給,充分運用“城市體檢”等空間資訊化手段為社群“問診把脈”,重點提升教育、文化、醫療、養老、體育、休閒及就業等設施的配建水平和服務功能。上海市的行動實踐得到了廣泛認可,自然資源部將上海“15分鐘社群生活圈”作為國家“多規合一”改革創新內容,納入了與上海市政府“部市合作”框架。《指南》在起草過程中也借鑑了上海在鄉村社群生活圈方面的實踐和探索經驗。截止2021年6月,上海市已完成180餘個專案落地,社群空間環境和服務設施品質得到整體提高,居民共建共治意識和社群凝聚力明顯提升。
下面,以浦東新區惠南鎮海沈村為例,介紹傳統農業村是如何透過打造“15分鐘鄉村社群生活圈”盤活空間、振興產業、煥發活力?
浦東新區惠南鎮海沈村----西瓜村的蛻變
惠南鎮海沈村位於浦東新區東南部,面積3.18平方公里,居民1600多戶,G1503繞城高速穿村而過,軌道交通16號線直達村口。海沈村是滬上知名農產品品牌南匯8424西瓜的產區之一,加上海沈村還是場地腳踏車奧運冠軍和全運會冠軍鍾天使的家鄉,因此被稱為“西瓜村”“冠軍村”。近年來,海沈村成功建立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市級鄉村振興示範村、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也成為了上海市首批鄉村社群生活圈試點單位,是2021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正式展區之一。
圖3 海沈村村莊景觀風貌
惠南鎮在村民步行15分鐘的範圍內,以海沈村為核心,聯動遠東村、橋北村,初步形成鄉匠海沈、浪漫橋北、稻香遠東三村聯動發展模式,圍繞“休閒旅遊”“生活居住”“工作學習”三大需求,共同建設“五宜”的海沈社群生活圈,增強了村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產業為先
海沈、遠東、橋北三村是惠南高標準農業的集中地,惠南鎮將三村連片打造鄉村振興示範區,佈局了“8424”西瓜示範基地、小三園花卉種植、蛙稻共生示範基地及火龍果、百香果特色農業生產展示基地等一系列農業專案。同時,加強西瓜、甜瓜、胚芽大米、火龍果等農產品特色品牌建立,構建了線上線下的營銷體系,為海沈村未來產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海沈村和運營公司共同搭建平臺,組織本地特色手工匠人並吸引創客,推出“村風裡”鄉村CBD和“鄉間酒坊、小確幸畫坊、八百里牛排坊、鄉間花坊、花細草工坊、阿婆點心坊等”十二工坊創意空間,還設定了田園餐廳、鄉創空間、NOMAD民宿、喜番自助度假屋、一米樂園、小三園等,不僅完善了配套的餐飲、住宿、活動及體驗空間,還解決了部分本地居民就業。
場景打造
海沈村統合空間功能、引導公共服務供給,以人為中心構建社群生活服務圈。
一是一片花(花卉)營造“花開四季、自在騎行”的休閒場景
海沈村藉助冠軍家鄉之名,積極打造“腳踏車運動特色村”,以騎行為主要特色,聯合其他村莊打造特色騎行道,騎行道以奧運五環顏色為基調,宛如一條彩虹貫穿於炊煙裊裊的村落田野,串聯起惠南鎮鎮域內鄉村旅遊的各類資源。還從騎行遊玩的角度考量,打造各種服務,如,在田野裡會有休息飲水的地方,騎累了可以去吃老八樣、吃菜飯,晚上還可以在民宿住宿。從2019年起,海沈村推出季季有節慶,春季為上海桃花節分會場,每年4月底和惠南桃花村聯動,推出鄉村騎遊活動;夏季為惠南瓜果節,設定各類遊戲和體驗活動;秋季為中國農民豐收節分會場,欣賞惠南水稻豐收盛景;冬季為水稻秸稈藝術節,結合垃圾分類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利用原本要焚燒的秸稈,舉辦秸稈藝術節。
二是一粒米(稻米)營造“風吹稻浪、碧野悠悠”的自然生態場景
海沈村因海而生、依河而建,保留了“碧水田林、黛瓦人家”的村莊格局,田林開闊、水網密集,居住地被田林、河流環抱,形成了“水、田、林、宅”和諧交融的自然生態環境。海沈村立足鄉村自然生態資源,挖掘鄉村文化內涵,融入現代文化和鄉愁元素,以泐馬河為界形成了三片擁有田林環抱、水網交叉、宅村潔淨、鳥語花香的鄉村空間,繪就了一幅“滿眼小村美、移步換一景”的美好藍圖。同時,還設定了多元化的體驗專案,在週末和節假日,可以在此摸摸水稻、看看青蛙、摸個泥鰍、摘個西瓜,感受“自然教育”。
三是一顆果(經濟作物)營造“瓜果飄香、流連忘返”的產業場景
惠南鎮在“惠民農盟”黨建品牌引領下,形成“印象惠南”特色品牌,以西瓜產業為主導,以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為主體,打造了“海沈農聯社”,形成了“品牌引領——主體聯合——產銷對接——利益分享”的新型農業經營模式,為桂峰草莓、綠妮西瓜、苗薈水蜜桃、丹農紅美人等知名品牌搭建平臺,帶動了鎮域內農業的聯合發展。高標準的農業還助推了高品質旅遊的壯大,依託騎行運動特色和滬鄉文化,海沈村推出“農居+民宿+文創”和“農野+運動+娛樂”等農旅融合旅遊產品,受到廣泛好評。
四是一冠軍觸發的“上海鄉愁、騎行文化”的文化場景
為了讓鄉村文化活起來,海沈村發展具有海沈特色的文化產業。海沈村設定“鍾天使榮譽室”,梳理其榮譽史,成為青少年愛國教育和騎行愛好者的熱門打卡地。建設“鄉俗文化館”,透過全息影像技術展示傳統農耕文化和浦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鄉村文化。建設“滬鄉文化傳習所”,傳承江南濱海文化,為人們呈現“海沈的原鄉生活”。以文化宣傳、書畫展示、優秀評選,深化“愛德、誠德、孝德、仁德”四德工程。設計海沈村“形象代言人”——卡通版“海小天”,設計文創產品,包括海沈騎行地圖的絲巾、寫滿對鄉村“土味情話”的木質手機架、用米粒做成的二十四節氣主題空調被等。海沈村的牆繪也別具特色,在坐落整齊的白牆黑瓦之間有另一番風味。
五是一體系營造的“共建共享、鄰里友好”的服務場景
海沈村透過美麗鄉村和美麗庭院建設,加強文化地景獨特性,增加水岸景觀和濱水區域步道,提升了村莊風貌,優化了河道環境景觀佈局。還建立了“和合、銀杏、稻香、知青、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系列海沈小院,村莊環境與自然風貌融合提升。海沈村依託“1+9”家門口服務體系構成“15分鐘服務圈”,豐富“家門口”文化生活,弘揚傳統美德,孕育時代新風,推動鄉風文明。體系內設有1個家門口服務中心,包括“5站”(黨群服務站、村民事項受理服務站、文化服務站、聯勤聯動站、為老服務站),9個“家門口服務延伸點”,覆蓋全村,實現了“辦事不出村”。
4
小結
《社群生活圈規劃技術指南》強化了縣域與鄉村層面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統籌,注重最佳化鎮村配置、統籌城鄉發展。鄉村社群生活圈是國土空間規劃關注的重要內容,是城鄉融合發展、鄉村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舉措和全新實踐。在村莊規劃過程中融入鄉村社群生活圈理念,順應趨勢、主動最佳化鄉村社群生活圈,對推動鄉村現代化建設、提高鄉村公共服務供給效率、提升鄉村生活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 | 安童童 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規劃綜合服務平臺
轉載自: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規劃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