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正在對地球的未來憂心忡忡,另一些人則是實幹派。他們把文明和科技放在深深的地堡裡,把種子藏在極地的凍土中,甚至正準備把農耕教程送到月球上去。
圖/外灘畫報
地面突然裂開、海水吞沒城市、小行星衝進大氣層、磁場發生變化、地面失去引力……今天的科幻電影描述的災難情節越來越真實。而近些年各地頻繁的地震、各大洲相繼發生的異常氣溫和正急速惡化的環境,也難免讓人將自己的生活與災難小說和電影聯絡起來。科學家們除了消除人們的恐懼心理,解釋異常現象之外,或許還能做一些更有用的事。
有很多科學家一直在嘗試儲存和傳遞人類文明。上個月,在法國斯特拉斯堡,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構想:把需要儲存的文明資訊和資料儲存在月球上。根據現在的計劃,第一批的實驗性資料庫將在2020 年以前抵達月球。
在“月球末日方舟”計劃之前,科學家們在這一方面已經有過多次嘗試。月球資料庫的構想之所以存在著現實性的意義,是因為之前的所有方舟計劃都沒有離開地球本身。如果地球真的遭遇毀滅性災難,那麼這些資料也將不復存在。
值得提及的是,所有的方舟計劃都是可持續性的。人類不可能等到災難臨頭才開始成雙成對地去搬運動物。它們應該被持續儲存在安全的地方,定時更新,所有人都希望它們永遠派不上用場。
飛往月球的方舟
如果地球在未來遭遇毀滅性的災難,以前的“人類文明倉庫”都將隨著地球一併毀滅。所以科學家們最新的解決方案,就是把它放在地球以外的星體或空間,冀望它能夠免遭破壞,以便延續人類文明。
在斯特拉斯堡的這次會議上,科學家們集中探討了關於如何在月球上建立人類資源庫的構想。按照目前討論出的資源庫方案,其中將存放DNA 序列、冶金基礎說明、種植各種莊稼的方法。這些資訊將有阿拉伯語、漢語、英語、法語、俄語和西班牙語等版本。2020年之前運送的第一批資料,將被儲存在月球地表下的地窖中,那裡可以避免月球的極端氣溫和真空環境的影響。儲存裝置將會配備太陽能系統,在30 年之內(預計運作壽命),它會不斷把自己所處的方位發回地球。為了接收到它發來的資訊,地球人得好好保護好自己身邊的接收器。會議上還有人調皮地表示,如果接收器被毀了,月球方舟也能一直等到存活者再造出一個新的來。月球方舟的構想不是剛剛提出的。
早在2004 年,歐洲首席航天研究院伯納爾德·弗因((Bernard H. Foing))博士就曾表示,儘管未來地球發生巨大災難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也不排除會出現像核戰爭或者小行星撞擊地球這樣的人為或自然破壞,導致地球生態系統受到嚴重破壞。因此,有必要計劃在月球上建立一個適合人類文明生存的基地,萬一這樣的情況發生,人類就可以去月球上繼續生存和繁衍。弗因博士當時個人設想是構建一個可以容納10人長時間生存的封閉建築,在不依靠地球供給幫助的前提下,藉助月球本地資源和太陽能等能源建立生態迴圈系統。
“地球環境基因”
位於挪威的“種子銀行”是比較著名的“現代方舟”之一。今年3月,種子銀行負責人宣佈,兩年以來,他們已經收集到了來自全球的50 萬種不同作物的種子。一位名為加里·福勒(GaryFowler)的執行秘書稱,他們不指望自己能夠儲存150 萬種植物種子,但他希望能夠突破100 萬。
種子銀行位於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一個山洞裡,距北極點約1000 公里。由於地處永凍土地帶,為儲存種子提供了極佳的環境和條件。又由於遠離人類居住地,種子銀行起碼能夠遠離戰爭、洪水和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威脅,也在設計人員的計算之中。這座全球目前最大的種子銀行存在的目的,其實並不是讓人類可以在災難之後重新種植庫內儲存的作物。它有更遠大的使命—全球目前有超過1400 個種子庫,假設這些種子庫遭到破壞,種子銀行就能提供補充。它是為末日而建,不到真正的緊要關頭,或許不會輕易動用。另外,使用種子的方式並不是直接種植,而是提供並使用種子的基因。否則,200 萬顆種子可不夠種。
在英國,政府也有類似的計劃,他們儲存了一些瀕臨滅絕的動物的DNA樣本。從倫理角度來說,關於生物克隆技術還存在較大爭議,但從保護角度來看,基因技術卻也許是保持地球生物多樣性的妙計。
給未來人的時間膠囊
2006 年,科學家們在瑞士的阿爾卑斯山脈建造了一座堅固的地堡,試圖將現代人類文明儲存在裡面。四年之後的5月19 日,科研小組把一個象徵著數字時代的人類文明的時間膠囊放進了地堡。
月球方舟儲存的是生產和生活知識,種子銀行則試圖將今天的植物生態儲存下去,那麼行星計劃則更重視文明。它有些像是當年那封寄往太空的信,試圖傳達今天的文明。
科研小組從海量的數字資料中篩選出了他們認為重要的文明成果和科技財富,“行星計劃”的主要發起者和資助方是歐盟,歐洲國家級圖書館和檔案機構也以資料提供者的身份參與其中。
資料以穿孔卡片、微縮膠片、軟盤、磁帶、CD、DVD、USB 儲存裝置和藍光光碟的形式儲存在地堡的核心地帶。這些儲存介質本身就已經是數字文化發展史的一個重要部分了。隨資料被儲存起來的還有一系列操作方法和使用說明。用數字介質來儲存時間膠囊聽起來有些不負責任,它們的強項是儲存率高,但相對比較容易受損。在向外星人發信時,我們選擇將資訊銘刻在金屬板上。與之相比,選擇光碟到底算是進步還是退步?
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時間膠囊出現在1938 年。由美國總統羅斯福主導,他請愛因斯坦寫下一封《致未來人類的信》,把它和一些生活用品放入容器,埋入了一個15 米深的巖洞。他們希望這封信能被5000 年後的人類讀到。而信的內容其實早已不是秘密了,其中的一部分寫道:“我們利用電能橫渡大洋,使用電能來減輕人類的繁重的體力勞動;我們學會了飛行,利用電波很容易地把訊息發到全球各地去。”同時,愛因斯坦還說:“生活在不同國家中的人們每隔一個長短不等的時間就要進行互相殺戮,因此,每一個想到未來的人必然都生活在無休止的憂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