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的秦嶺腳下,悠悠的渭水之南,千百年來,一直有一條澄澈的清姜河緩緩流淌。它所在的清姜河地區,自古就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的誕生地,也是姜炎文化的發祥地。
而我要說的清姜路,就在清姜河邊上,因清姜河而得名。三國時期就是從古大散關入蜀的必經之路。1936年修建的川陝公路就傍著這條河一直盤桓上升到秦嶺山頂,然後一路向南,翻山越嶺直達四川。
說它長,不是這條路有多長,而是它承載的歷史悠遠流長。
今年,清姜路整體改造,北起公園路,南至益門堡,全長4.6公里,雙向六車道。修建了港灣式公交停靠站及公交專用道,改建了慢行系統,人行天橋,重新鋪設了水、電、氣、雨汙等地下管道,使清姜路的整體面貌再次有了更大的提升。
道路兩旁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栽種的雪松依然遮天蔽日,四季翠綠。樹下轉圈加裝的許多木質座椅,沿街圍欄、小區外牆更換了新的內容,道路兩側的空調外機也換上了統一的“新裝”。
每個廠區的兩邊都安裝了獨具個性的街景圖案,周邊的綠化帶不僅有四季常開的鮮花點綴,還有圓弧形的水泥路面陪襯。橘紅色的人行道不僅仍有黃色的盲道,還加鋪了吸水彈軟的瀝青路面,騎行人不必去和汽車搶道,老年人步行也沒了上下臺階的煩惱。
真是:“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走在這樣一個簇新別樣的道路上,不由不讓人浮想聯翩。
抗戰時期,榮氏家族企業的產品,故宮博物院的文物都是從這裡運往四川。文化學者沈從文,工合運動創始人艾黎都在這條路上留下過艱辛的足記。
1949年,父親所在的部隊一路進軍西南,西藏,滾滾車輪也是從這裡開始,一點點碾碎了蔣介石胡宗南妄圖退守西南的美夢,奪得了全國的勝利。
當時,荒涼的清姜路上只有姜城堡一個醒目的小村子,還有益門堡的一個國民黨油庫,其他到處都是蒿草叢生的亂墳崗。公路上彈坑遍地,翻秦嶺路邊的河道里,時常還有逃竄的國民黨兵屍體。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這條路,一直是川陝路的必經之路,為了減輕大貨車帶給清姜路的壓力,才在清姜的另一邊修建了一條輔路。但清姜路始終是川陝路的重要一部分。
五十年代中期,當那輛沉重的膠皮馬車載著我們的父輩,跨過木製的渭河大橋,爬上清姜大坡的那一刻,他們的命運就和千千萬萬個的軍工人一樣,成為一顆種子,在這不長的清姜路上生根發芽。他們的果實不僅有國家國防建設必不可少的軍工產品,還有我們這些軍工第二代、第三代人的健康成長,以及清姜路軍工城的時代輝煌。
最早跳下馬車在清姜路上安營紮寨的是修建寶成鐵路的鐵道兵們,同時,鐵道兵九一鐵路文化速成學校也從瀋陽遷建過來。
從55年開始,國家“一五期間”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工程及配套專案在陝西的24箇中,有兩個選址在清姜路,一個是38#信箱的精密航空儀表,一個是43#信箱的雷達,同時作為配套專案的41#信箱的飛機通訊電臺也建在這裡。
後來48#信箱的機載無線電導航裝置,81#信箱半導體積體電路專用裝置,88#信箱的儀表等也陸續在清姜路落戶。
六十年代三線建設期間有了寶橋,七十年代後期有了409醫院。於是,伴隨1956年建成的寶成鐵路長長的汽笛聲,一座不大的軍工城就在這條不長的清姜路上誕生了。
最早的一些領導人,基本都是享受過國家供給制待遇且軍銜較高的復員軍官,參加基建的也都是部隊復員的老兵,相當一些人還是資歷很深的老紅軍,老八路。他們有的給周總理牽過馬,有的給中央首長當過警衛員。廠級領導都是縣團級待遇,38#信箱的廠領導還是地市級待遇,所以跟地方上基本不打交道。
最早的交通工具還是以馬車為主。最早的機器裝置也都是由火車拉到任家灣車站,然後由馬車拉到廠裡安裝。
工廠管理基本是半軍事化。上下班吹軍號,安排工作是下命令,吃飯都到大食堂。生產車間都叫“**連”,連家屬服務隊也被叫做“五七連”。對外單位名稱都叫代號,信箱。廠裡按兵種,軍種常年進駐軍代表,嚴把質量關。生產建設之餘,還要進行真槍實彈地民兵訓練,隨時準備打擊來犯之敵。
寶成鐵路通車後,鐵文校的師生官兵就地轉業分配進廠,曾經的營房卻全部留了下來。
原鐵道兵師部的二層樓成了41#廠醫院,團部成了41#廠幼兒園,師衛生所成了81#廠醫院。鐵文校舊址的七現場,現在是81#廠南區家屬院,家屬區八現場是48#廠家屬區。鐵道兵8501的辦公地成了38廠的招待所,至今那一片家屬區還叫8501區。各個廠的家屬區,從一現場到八現場,從一街坊到八街坊的叫法,還是沿用之前部隊營房的叫法。
這些營房都是按蘇聯部隊的規格建造,青磚紅瓦,坐南朝北,是三面有屋的小院,有的直接三面相連,有的有廊簷相接,屋高牆厚,地面光滑的程度堪比現今的瓷磚。不僅能夠抗擊一般的炮彈轟擊,而且南北通透,冬暖夏涼,採光極好。單是建門窗需用的木材,都是從東北用了整整四個火車皮拉來的優質紅松木。
從現在僅存的烽火車隊油庫的平房窗戶和81#醫院的老房子看去,雖經六十多年風雨侵蝕,依然堅固耐用沒有腐朽變形。烽火幼兒園雖幾經外包裝的改變,但它冬暖夏涼的特質一直還在。
那是一個獨立的小社會。每個廠都有自己的幼兒園,學校,醫院,車隊,食堂,大禮堂,運動場,招待所,甚至菜場。大家都說普通話,很早就用上了暖氣,洗澡水。大家可以萬事不求人地生活在這一片藍天下,無憂無慮。甚至根本不知道也無需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險惡多精彩。
清晨,伴隨著大喇叭裡嘹亮的軍號聲,大人們急匆匆地上班,孩子們奔跑著上學。真是一個“團結緊張嚴肅活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時代。布娃娃是純手工縫製,彈弓是用腳踏車鏈條和皮筋做成。子彈殼家家都有,軍裝軍帽是時尚標配,大家感覺生活在一座軍營裡。
由於廠房等各種設施都是蘇聯人幫助設計,總圖也用的是蘇聯圖紙。蘇聯人撤走後,傳說這幾個廠一些重要部門,如變電站,鍋爐房,地下化工庫等,都有蘇聯人故意留下的特別標誌。一旦打起仗起來,蘇軍從空中就能直接根據這些目標打擊我們。真是讓人聽得毛骨悚然,恨得咬牙切齒。所以長大當兵去打仗是很多人的夢想。
現在想來,當時的清姜路雖然使用蘇聯的兩車道設計樣本,但是蘇聯人是遵循100年發展的前瞻性原則而建造,路邊先是矮小的冬青,後面觀賞的花樹,再後是遮陰的雪松,層層增高遞進。如今即使改成六車道,也仍然不影響人行道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