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照周邊優秀的朋友,把人家的優點記下來,在家裡多唸叨唸叨,帶著孩子一起學習。
——遇言姐
面向全美高中生的雷傑納榮科學獎(Regeneron Science Talent Search)公佈獲獎名單,獲獎的40名高中生中,華裔學生有16人,超過了總數的1/3。
▲雷傑納榮科學獎也是一個重要的風向標,標誌著美國教育的競爭力和科技關注點
▲今年獲得第一名的是名韓裔少女,提交的研究是用演算法做無限匹配,最終獲得25萬美元的獎金
有“少年諾貝爾獎”之稱的雷傑納榮科學獎,是美國最負盛名的高中生STEM競賽獎,歷屆獲獎者中出過8名諾獎獲得者。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錢永健,小時候也曾獲得過這個獎。
▲遇言姐看了幾個華裔獲獎者的演講影片,雖聽不懂專業部分的內容,但是深感這些孩子的優秀
今年,來自全美的1760名高中生自帶獨立完成的實驗報告參加,研究領域涵蓋科學、技術、工程、數學。
最終,有40名參賽者入圍獎項,分享180萬美元的獎金。
遇言姐看了一下孩子們的研究成果,除了少數幾個社會學課題,其它的都是大寫的看不懂。
比如——
非晶態系統在其基態的熵、冪級數環子代數形成條件......
還有——
使用離散傅立葉變換和頻率分析檢測深度偽造,含氟聚合物強度和韌性的電子結果奈米級分析......
看得遇言姐一個勁兒感嘆——
這些難道不該是博士級別的課題嗎?普通高中生《5年高考,3年模擬》還做不過來呢,怎麼人家已經在科研上走得這麼深,他們怎麼會想到去研究這些課題的,這真不是父母的論文寫了孩子的名?
就來看看這些比學神還學神的孩子,是怎麼煉成的。
遇言姐看了下這些獲獎華裔的履歷,他們無一例外出生在技術移民家庭,在初中時就已經確認了自己的興趣,學校的課業在回家之前就可以完成,每天能花8個小時在自己的研究上,至少一樣樂器或是運動達到專業級,父母親是擁有傑出學歷的專業人士。
比如,這次獲得第5名以及9萬美元獎金的錢承磊,研究方向是量子力學在核磁共振上的應用。
錢承磊的父親是名工程師,母親的工作是生物學研究,錢承磊上中學時就在家人的引導下點燃了對奈米的興趣。
此外,他每天都要花一個小時參加青年樂團的排練。
還有家住長島的Justin Shen,他的研究方向是茶氨酸對帕金森病人的神經保護作用。
從10年級便鎖定這一課題的沈同學,輔導老師是父母親的朋友——紐約州立大學的華人生物教授。
沈同學的另一項好愛是網球,14歲便參加網球國家賽的他,每週訓練20個小時。
已經被哈佛錄取的張濟杭,獲獎課題是切觸幾何在實心環上的劃分。
張濟杭父母是北大化學系的同學,她就讀的舊金山私立學校,一個年級只有11個學生,老師可以一對一地教學。
還有2017年獲得科學獎第一名,獨得15萬美元獎金的Andrew Jin。
金同學的父母來自杭州和合肥,移民後在加州的大廠做工程師。
金同學還是一位青年鋼琴家,曾經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過。
看完這些孩子們的履歷,遇言姐也是長嘆一口氣。
這些孩子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牛娃,根本就超出我的想象力了(論無知如何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再低頭看看自己,咱這娃不行,父母也不行,想向人家取經吧都不知道從哪裡下手,咱就站在路邊給牛娃牛家長鼓鼓掌吧。
一定要談談咱們能從這些牛娃家庭學到什麼,遇言姐想起了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個獲獎少女——
2016年以新型醫用奈米材料獲得雷傑納榮科學獎的胡昀燕。
遇言姐之所以對這個女孩子念念不忘,倒不是因為她的研究有多麼厲害,也不是因為錄取她的名校有多麼一堆,而是她擁有的陽光、友好、平和、謙虛的秉性。
如果你看過胡昀燕的採訪,一定會喜歡這個女孩,被她的笑容所感染到。
家住長島的胡昀燕既是雷傑納榮科學獎得主,也是總統獎得主。
胡昀燕獲得這兩個獎項的時候只有17歲。
面向全美高中生的總統獎每年評選一次,無需學生自己申請,而是由各學區提名,大學入學考試SAT和ACT滿分是基本條件。
最終從5000多名候選人中選出160名左右的獲獎者。
胡昀燕高中畢業後去了斯坦福,本科唸的材料工程,碩士又唸了計算機,本科+碩士,一共才用了4年。
今年,我再看胡昀燕的領英,她已經在加州伯克利攻讀生物工程博士了,預計2026年可以畢業。
此外,她還在蘋果和Space X做過實習。
說到這兒,遇言姐也是有點唏噓。
咱一說生化環材就是四大天坑,這幾個專業在美國的情況好點但也有限,要說賺錢肯定沒有計算機吃香。
胡昀燕都已經拿到斯坦福的計算機碩士學位了,又一頭鑽回到生物工程當中,博士一讀就是5年起步,八成還要再做幾年博士後。
一個妹子,把自己的青春都貢獻給了學術,她一定非常熱愛自己的研究吧。
當年媒體對胡昀燕的採訪不長,但我看了好幾遍,因為這個女孩子太讓人喜歡了,既有西方文化中的自信,又有東方文化中的謙遜,而且思想成熟毫不造作。
祖籍上海的胡昀燕,家住長島一處大宅,家中擺滿了她和哥哥的獎盃。
胡昀燕的中英文都是母語水平,聽她的口音應該還會說上海話。
此外,她的西班牙語是商務級,德語也達到了日常級別。
胡昀燕小的時候,父母每年夏天都會帶孩子各處旅遊,參觀博物館,由此激發了胡昀燕對於科學的興趣。
說到這兒,遇言姐說,其實大家真的沒有必要給娃報好幾萬的出國夏令營。
國家博物館、自然博物館,以及全國各地很多的博物館都是不收門票的(即使部分收費也不會太貴),家長們把這些資源利用上,比參加啥出國夏令營都實惠有效。
即便對於天分卓然的孩子,想要獲得科學獎也是極難。自己要很努力自不必說,還需要懂行的老師指導。
胡昀燕在準備課題時,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2點,夜深人靜別人睡得香香的,只有她忍著睏倦還在工作,有的時候也是忍不住想哭。
讓我印象很深的是,胡昀燕的思想成熟。
她提到聰明不如溝通重要,大家互為工作交流的資源,社交能力才是確保一個人能夠成事的關鍵。
其次,胡昀燕的高中老師身上也體現出了很高的職業素養。
當被問到是否會想念這麼優秀的學生時,老師的回答很妙:我想念我的每一個學生。
看到這段時,遇言姐心有慼慼。
在咱們的價值觀中,老師會對好學生情有獨鍾,而在這位老師的心中,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
而胡昀燕送給老師的告別禮物也是樸實而貼心——
一面裝好合影的木相框,一封寫給老師的感謝信,兩樣樸實的禮物令老師淌下眼淚。
這種健康溫暖的師生關係也是令人羨慕。
提到自己的人生感悟,胡昀燕說得很有智慧,她說——
第一:非常努力,加倍努力
第二: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
第三:永遠都不要辜負生活,因為人生不止是拿第一,還有享受生活
最後,她說,自己由衷希望能夠在科學領域做出成績,從而來改變世界。如果做不到的話,微笑、善意、陪伴同樣可以讓世界變得更好。
遇言姐說,胡昀燕的這句話,格局很大,又很暖心。
讀完這些傑出少年的報道,遇言姐思索了些教育問題。
第一:快樂教育的門檻很高
胡昀燕和其他那些獲獎的少年少女一看就是快樂的孩子,完全沒有苦大仇深的氣質,全身上下透著爽朗和陽光。
快樂教育很好,但是門檻很高。
以快樂為教育的基調,很重要的一個條件是,教育者本身自己要快樂。
家中氣氛融洽,老師積極正向,快樂的教育者才能教育出像胡昀燕這樣快樂的孩子。
而大多家庭所處的情況是,老師不快樂,家長不快樂,自己天天面對生活的重壓,孩子又怎麼可能是快樂的?
所以說,快樂教育的理念很好,但難以真正實施起來,雖然如此,依然值得我們追隨。
第二:教育是要拼資源和家境的
獲得科學獎的這些孩子,無論是白人、華裔、韓裔、印度裔,家庭背景都出奇的一致,都是高知父母,都是城市富人。
提出的問題父母都可以解答,搞個課題能找大學教授輔導,當別人還在學習積化和差和並聯串聯時,他們已經具備了在一個點上深耕的能力。
人無法超越自己的認知領域行事,這種家學傳承非一般家庭所能及。
那麼,是不是就只能認命捲起來了呢?
也不是。
遇言姐在看到這些科學獎獲得者的履歷後,立刻發現自己完全構建不出來這樣的教育。
我能做的就是搭建一個踮起腳能夠得著的模型。
參照周邊優秀的朋友,把人家的優點記下來,在家裡多唸叨唸叨,帶著孩子一起學習。
根據這個模型選擇培養模式,而不是毫無章法地見班就報,在營銷和焦慮中迷失。
好在我身邊各行各業優秀的人太多了,素材取之不盡,案例用之不竭。
認識行業的翹楚,向優秀的人學習。
成功不如成長,願我們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