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odo
編輯:Yanyan、BoBo
一日中午出去覓食,飯菜上桌,發現商家附贈了一盒蜜桃味飲料。
打眼一看:簡陋的字型,土氣的大粉紅,風格大概停留在十年前……不用看配料就知道它會“甜入人心”。
掃到生產商資訊那一欄後,意外發現亮點,拿給身邊的同事:“你老家的牌子哎,認識不?”
她好奇地湊過來看了一眼,告訴我:這個牌子,自己從小喝到大,算是“地方馳名品牌”了。但在大上海,是第一次見到。
這盒粉紅飲料的貿然出場,讓我也產生了一種穿越感,順帶著調動起深藏的某些回憶——小時候,無論有沒有零花錢買吃的,每天總要和小夥伴去幾趟小賣部,盯著架子上的零食兩眼放光。
一毛兩顆的糖果、五毛一袋的辣條、一塊錢一瓶的汽水……有許許多多,陪伴了我們長大成人的零食飲料牌子。
多年後,我們長大了,開始吃三隻松鼠、良品鋪子,買各種網紅奶茶和氣泡水,把“種草”“養生”“低卡”這些新潮詞彙掛在嘴邊。
而那些“家鄉限定”的本地品牌們,像這盒蜜桃汁一樣,逐漸退出了小賣部和商超的貨架,被遺忘在遙遠的過去。
它們,似乎正在加速消失。
01、再也買不到的童年零食,正在“消失”的地方牌子
2019年,歌手劉森在網易雲發了一首歌《縣城》,一萬多條評論裡,最前排的是來自“燒機哥_”一條留言:
“其實,北上廣深大概只佔全國面積的0.33%,加上新一線城市,也只是佔了全國面積的3%。在剩下的97%的土地上,有著約300個地級市,3000個縣城,40000個鄉鎮和66萬個村莊。全國約84%的人在這裡消費,生長。”
除了人,絕大多數的地方品牌,也在這97%的土地上紮根生長。縣城們感嘆失去了年輕人,地方品牌除了失去人們,還在失去小縣城。
在2018年前後,自媒體上突然湧現一波“回憶殺”。大家回過頭來突然發現,為什麼我們小時候吃的零食、喝的飲料,那些承包我們童年的本地牌子,基本都買不到了?
80、90後“有錢也買不到童年零食”的回憶殺 圖片來源:微信
“消失”不是現在才開始的,畢竟線下“血戰”的故事從來沒有停止過。過去數十年間,可口可樂百事、娃哈哈、旺旺、今麥郎、達利們構建出千億下沉市場,很多地方品牌連大點的超市都進不去,只能在小賣部、夫妻店、餐飲店站一站腳跟。
前段時間,娃哈哈宣佈推出非常可樂無糖系列,屬實又帶起了一波懷舊。這款“中國人自己的可樂”再次活躍在大眾面前時,自帶一種滄桑的故事感。可樂百事的城牆,娃哈哈這種全國大品牌突破起來都極為艱難,更不用說一眾地方牌子了。
重慶商報曾報道,沉寂了20多年的天府可樂,歷經艱辛終於得以復出後,在剛剛起步的2016年和2017年,便遭遇挫折,利潤虧損額分別達到1387萬元和1695萬元。[1]
還有一個品牌,則經歷了從地方到全國,又回到地方的大起大落。
“始創於1986”的華豐泡麵,在上世紀,靠一款三鮮伊麵走出廣東,一度風靡全國各地。但隨著康師傅、統一雙雄駕到,2000年前後華豐開始走下坡路,逐漸退守廣東本地市場。2018年,“華豐泡麵要退出市場”的傳言一度甚囂塵上,讓不少人揮灑了一波眼淚。
如今在廣州,還能常遇見它的地方,就是本地商超的低層貨架,還有麻辣燙小店。
華豐三鮮伊麵 圖片來源:華豐官網
當然,地方品牌的“消失”,歸結於競爭、壟斷也並不全面,還有更深層的原因。以泡麵為例,世界泡麵協會(WINA)資料顯示,2013-2017年,中國市場的泡麵需求從462.2億份下滑至389.7億份,累計下滑約15.7%。[2]
這意味著什麼呢?即使一個品牌把泡麵做到“地頭蛇”,能和統一康師傅平分貨架,也要經受得住產業大環境下行的考驗。
再聯想到汽水、辣條、果汁、瓜子、糖果等,我們童年的這些回憶,經常是“重油重鹽高糖”集中地,從小就被父母列入“不健康食品”清單。看顏值、論花樣,講健康和新潮,和“美好生活的升級需求”一起大踏步的我們,或許早就選擇丟下了它們。
02、元氣森林們“入侵”小縣城
如今,除了傳統大牌,和地方品牌搶生意的,還有新消費界的大小“boss”。
即使我們已經度過了12個年頭的雙十一,習慣了元宇宙、數字人這些概念熱播,食品飲料等快消品的線下即得性依然沒有消失。這也是為什麼,新消費品牌們都開始線上下持續加碼。
去年年底,元氣森林將2021年的線下銷售目標從21億元一口氣提高到75億元,工廠、夫妻老婆店都被納入攻佔目標。[3]
其中的一些插曲,不少人可能已有耳聞。譬如在河北某家夫妻店,為了搶回貨架,元氣森林與農夫山泉兩大品牌的銷售人員,彼此發生了一些物理層面的衝突。就算本地品牌的銷售員個個會“詠春”,怕也很難在巨頭們的夾縫中生存。
據晚點報道,今年元氣森林無糖氣泡水賣出了1億箱,其中80%來自線下銷售。[4]我對此是信服的,畢竟它已經鋪進了老家的大小商超。
巨頭之下的品牌們,也在探索適合自己的細分,與傳統品牌爭奪落腳點。
比如另一款氣泡水品牌清泉出山,正在主攻二、三線城市的便利商超、學校、網咖、洗浴中心等渠道,以避開巨頭鋒芒。
此外,便利店趨勢對地方品牌也算不上友好。《2021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指出,2020年,中國便利店門店規模達到19.3萬家,其中傳統便利店14.4萬家,同比增長9%。[5]
除了全家、羅森、711、美宜佳、天福等傳統連鎖便利店,京東、蘇寧便利店這些新式連鎖,加上各種地方連鎖,正取代越來越多的夫妻店、老婆店這些“小流通”。
一方面,便利店的主客群是年輕人,已經成為新消費品牌的主戰場之一。以羅森為例,據報道,今年以來,新品牌供應商在羅森的增長率保持在30%以上。[6]
另外,連鎖便利店與夫妻老婆店不同,對SKU有嚴格的把控,新品牌想要進入,可能需要支付高昂的進店費、SKU條碼費、陳列費等,甚至打折促銷支出、補貨管理費有時也要品牌方承擔。比起規模小、“土氣”的地方品牌,各種大牌和新消費品牌更有流量和議價能力。
30歲以下年輕客群為便利店消費主力 圖片來源:《2021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
03、網際網路颳起“懷舊”風,地方品牌迎來了第二春?
有一句經典語錄: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會為你開啟一扇窗。
網際網路+懷舊風潮,可能就是地方品牌的那扇窗。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懷舊零食店成為了全國各大景點、商業街的標配。店鋪裡,鮮亮復古的招牌,堆得滿滿當當的小貨架,除了價格翻了幾番,其他確實很童年。
80、90後的網友們,當起了“自來水”,在抖音、小紅書、B站這些地方,為家鄉美食發出無數“考古帖”。江蘇的、河南的、江西的、東北的、成都的、潮汕的……在這裡,你可以種草上百個可能從來沒聽說過的零食、飲料牌子。而且,包裝越老土,越容易上榜。
辣條這種全民美食,只知道一個衛龍?對不起,還有鴿鴿辣條、鞋底辣條、拳王辣條、威龍辣條、麻辣王子辣條……雖然名字各種奇奇怪怪,但每個辣條裡裝的,都是青春。
在不受新消費“寵愛”的泡麵界,河南的北京泡麵、楊掌櫃泡麵、大豫竹泡麵,還有幸運泡麵等等,都體驗了一把“一不經意就成了網紅”的滋味。
我們隨機選了10個左右的地方牌子,在淘寶和天貓上搜索發現,大多數產品可以達到月銷幾百、幾千,少數能到月銷兩三萬件的水平。
心智、情感、口碑,這些都是天然優勢。對比為吸引年輕人搶破頭的新消費們,土氣的地方品牌的“觸網重生”似乎格外輕鬆。
不過,正如“紅利”本身意味的短暫,地方品牌想在品牌性上深化,借勢而上,長遠看來並不容易。
縱觀網友們列出的安利清單,一個地方少說十幾個,多則二三十個牌子。它們身上的標籤極為統一:便宜、好吃、童年零食,沒有什麼品牌個性。就像新消費,當大家都開始做0糖,0糖便成了失去辨識度的普通標籤。
地方和懷舊的屬性也構成了它們的天然侷限。試想象,一個東北人和一個浙江人聊本地的品牌,很難講會互相共鳴。
地方品牌們的線下渠道,大多鋪設在一個或幾個城市,或是本省,觸達相對有限。比如,我們都知道椰樹椰汁,你知道還有椰樹牌菊花茶、冬瓜茶、涼粉嗎?我是從沒在超市見到過,但它們在海南島幾乎是家喻戶曉。
即使是邁入網紅界、已經計劃上市的冰峰汽水,也暫時未能明顯突破地域的限制。根據其2021年7月披露的招股說明書,2020年冰峰的總收入為3.2億,其中80%以上的收入仍來自陝西省。[7]
冰峰經典橙色瓶裝汽水 圖片來源:冰峰Icepeak微信公眾號
而再過個幾年,90後們也要紛紛奔四了,Z世代的記憶裡,還會有這些地方牌子的位置嗎?
比起一時紅利,它們面臨的危機似乎更令人擔憂。
04、向左代工廠,向右新消費
對地方品牌來說,有沒有真正的品牌,重要嗎?
畢竟沒有品牌,也不是不能生存。
蒐羅了一圈後,我們發現,主要做地方生意的牌子們,往往本身就是實體工廠。比如有河南網友推薦的天宜園,除了自己出各種零食,也是良品鋪子的代工廠之一。於是,在2018年前後新消費起風時,地方品牌們進一步退守上游,加入OEM、ODM代工大潮,便成了一門好生意。
像網友扒出的零食品牌代工廠,多的可以達到十幾二十個,可以說是一個品牌養活了一群工廠。順帶著,還被要好吃又要平價的年輕人盯上,促進了它們的自有銷量。
但代工廠被盯上的底層邏輯在於,良品鋪子、無印良品等都是被認可的品牌,可以作為信任背書。換句話說,並不是它們本身突然有了品牌黏性。
曾有行業人士透露,代工廠生產出的部分“次品”,達不到品牌方的要求,但高於國家和行業標準,一些工廠便作為平價檔產品,以自有品牌的形式賣掉。這種品質和思路的差異,也決定了代工廠做品牌,只是生存備選之一罷了。
與代工廠模式對照的另一端,是不甘放棄做品牌的一小部分,它們正在努力地向年輕人靠近。
比如與漢口二廠同為武漢地方品牌的“鹹夥計”,在2003年由“武鋼人”改名而來,經典款產品是鹹味功能汽水。近一兩年來,“鹹夥計”不斷推出0糖0卡泡泡水、“沙示”等一系列新品,還在今年邀請女足王霜擔任品牌代言人。
看到上面的系列產品,你有什麼感受?且不說複製漢口二廠當時的走紅,僅“年輕化”一項,目前的鹹夥計可能都還需要再努努力。
再來一個,河南同學可能很熟悉的花花牛,最暢銷的單品是花花牛益生菌風味發酵乳,在河南賣了16年。
花花牛經典暢銷款:益生菌風味發酵乳 圖片來源:花花牛天貓旗艦店
現在已經不止了。憑藉自有牧場和工廠,花花牛在原有的牛花花果蔬牛奶、輕覺輕酸奶系列基礎上,接連推出迷你小愛香草冰淇淋酸奶、“暢極多”草本乳酸菌、芝士酸奶等多個新品。今年,旗艦店還上線了兒童乳酪棒。
在推廣“輕覺”時,花花牛還在抖音發起“輕覺輕鬆直播秀”活動,在戶外草地搭了一個充滿潮酷元素的直播間,請來名人和主播跟觀眾互動。
“熱鬧”的東北汽水界也有案例。主打荔枝汽水的珍珍,憑著良好口碑,讓東北同學從小時候起,便深深記住了這個來自廣東佛山的牌子。甚至元氣森林的荔枝口味氣泡水,研發靈感也是來源於此。
隨後,珍珍也推出了無糖版荔枝氣泡水,在包裝上煥然一新,還與敦煌IP、零食品牌海狸先生分別聯名推出禮盒。
珍珍荔枝位列餓了麼瀋陽肥宅水喜愛榜第七 圖片來源:2018年天貓雙十一城市肥宅水榜單
從網友反饋來看,花花牛和珍珍的新品都算得上比較成功,月銷數百不成問題。不過,我們發現,要和經典款比,這些新品的銷量和熱度依然輸了一籌。
雖說這足以證明經典款的生命力,但放在想要打破新圈層的品牌身上,就略有些尷尬了。畢竟,“情懷”帶來的移情是有限的,它們用新品對標新消費時,消費者也在用新眼光去做決策。
酸奶、氣泡水、零食……無一不是刀刃碰劍尖、拼出火星子的領地。因而,沿著潮流金字塔一路攀登,與新消費肩並肩後,地方品牌們會發現,它們面前的不是陽光大道,而是一道更為嚴酷的考驗。
05、地方品牌,更難走出地方了?
1、品牌進化路徑變了
傳統上,全國品牌們大多都曾經是地方品牌。更準確地說,是地方工廠起家。
最近透過上市聆訊的衛龍,1999年成立,2005年前後在河南全省打出名氣,2010年之後,邀請多個明星代言,試水線上、擴張產能,迅速鋪開全國市場。
把瓜子賣到全國的洽洽,2001年在合肥成立,一經推出迅速佈局到全國,但在深交所掛牌上市,也是在那十年後的事情了。
傳統品牌升級打怪的路徑相對固定,往往先從地方起步,深耕線下渠道,等規模和產能擴張到一定階段後,再到其他城市、到全國。所以,一般需要較長的積澱和培育。
而新消費品牌,自打“出生”就在舞臺前,幕後站著大小工廠。常見的一種路徑是,先在網上賺吆喝,把銷量和口碑做出去,獲得資本青眼相加;接著完善團隊、研發新品,逐步在線上線下擴大渠道,互相呼應,延伸到更多空白市場。
線上傳播特點是由點到面,其高效性和靈活性十分適合打品牌。據2021騰訊智慧營銷峰會給出的資料,新品釋出中,10%只在線下發布,90%是透過線上+線下的模式進行釋出。[8]
再聯想到瑞幸、喜茶,還有一眾“20後”的新品牌們,對新消費來說,成立三五年都已經是資深玩家。我們認牌子的能力,都跟不上它們出新的速度。
所以,對地方品牌來說,像過去日積跬步地耕渠道、攢資本,再去做成全國品牌的路數,雖然足夠穩,但在新的規則和競爭對手面前,顯然比較吃虧。
2、人才與資本在一線
不知道你是否留意過,新消費品牌們的總部,很多都在北上廣深杭等一線、新一線城市,為什麼?
因為這裡有人、有錢、有資源、有消費者。
10月份,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聯合中國連鎖經營協會(CCFA),對37座城市進行評估,釋出了一份時尚消費力指數榜單。整體來看,上北深廣繼續領跑。
時尚消費力指數榜單前十(僅擷取區域性) 圖片來源:新一線城市研究所
這些繁榮的大城市,也留住了最多懂消費的企業和人才。比如有快消界黃埔軍校之稱的寶潔系,被業內調侃撐起了新消費品牌的半壁江山。
有媒體公開報道過,簡愛酸奶、WonderLab、每鮮說、滿分牛牛、COOOOK輕烹烹、植物教授、拉麵說極料品牌等品牌創始人、高管,都是寶潔出身。“寶潔校友會”甚至成立寶捷會創投基金,組團孵化新消費品牌。包括最懂網際網路的阿里系、騰訊系等等,也在為新消費“輸送”人才。
新消費還很“燒錢”。第一財經商業資料中心的最新報告顯示,據不完全統計,僅2021年5月,消費領域融資總金額超100億元,超過億元的品牌數量達到29個,超過2020年全年。[9]
這證明了,有些錢,真的是大風颳過來的。只不過這股風不是西北風,也不是東南風,而是叫新消費。
2018-2021Q3食品飲料融資案例分佈 圖片來源:創業邦《2021年新消費食品飲料品牌研究報告》
資料來源:睿獸分析
自然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許多新銳品牌開線下店,首家就放在北京上海等一線的知名大商場?不是錢太多了花不完,而是處於流量中心,才更容易被關注,被資本市場看到。
具體到產品推新、品牌操盤、營銷投放,大城市有更多的配套資源、更高的消費水平,還聚集了最多的年輕人,顯然更適合用於品牌孵化。
在藍鯊消費釋出的《2021新消費品牌獨角獸TOP30》、《2021新消費品牌未來獨角獸TOP100》榜單中,地域分佈上看,上海是名副其實的新消費品牌之都,上榜的獨角獸品牌佔5家,排第二;未來獨角獸佔27家,排第一,包括M stand、每日黑巧等。[10]
特例也有,比如被稱為“新消費製造機”的長沙。它雖不是一線,但很多特質和一線城市是共通的,比如年輕人聚集、夜經濟繁榮,且自帶流量(屬於網紅城市界的頂流)等。
3、持續的迭代和創新
傳統地方品牌與新消費最大的不同,是不懂創新嗎?
2015年,市面上出現了一款O,Ye!椰子牛奶。為了大力推廣出去,它斥重金請來黃曉明代言,還在公眾號等平臺投放了不少宣傳。
根據當時的介紹,這款椰奶“從國內健康消費大趨勢切入,定位高階營養健康飲品,靈感來自嶺南椰奶燉這一傳統美食,原料選取蘇門答臘島的頂級椰子,還有紐西蘭牧場優質奶源,並採用全脫脂技術剔除牛奶中對人體不利的動物脂肪。”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新消費那味兒了?
這款產品來自廈門惠爾康食品有限公司。雖然名字聽起來像個鞋子品牌,但人家飲料做得很專業,冬瓜茶、菊花茶、紅蘋果汁都是經典暢銷款,還是王老吉的一大代工廠。但這款花了大力氣推廣的椰奶,不但我本人,熟悉惠爾康的福建小夥伴表示也沒聽說過。
放到現在,我們很難再去分析是什麼阻擋了它的成名。因為渠道少、包裝不夠吸引人,還是宣傳手段不夠?既然是符合趨勢的好產品,為什麼不繼續改良迭代?
結論是,創新是有成本的。對一個品牌或企業而言,當試錯成本過高時,便很難保證高頻度的持續創新。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新消費總是和資本“一起玩”——沒有持續迭代上新的能力,在這種激烈角逐中,可能根本活不下來。
06、結語
地方品牌逆襲的故事,其實是有的。
國產啤酒,是一個被高度壟斷、整體飽和的行業。而來自新疆天山北麓的烏蘇啤酒,因為酒勁大、醒酒慢的獨特定位受到關注,之後被網友冠以“奪命大烏蘇”的稱號,迅速在微博、B站走紅。
於是,烏蘇從一款不為人知的地方啤酒,一下躍升為啤酒界的新流量,鋪開了全國化之路。
“馬後炮”地去分析的話,烏蘇啤酒意外崛起的背後,或許有運氣成分,但原有的特色地域屬性、產品定位稀有性,才是走紅的核心;資本支援和渠道基本盤的配備,則是走紅後的強大助攻。
當然,烏蘇能走多遠,還有待後觀。但足以說明,新消費的這扇窗,並不是對傳統品牌緊閉的。關鍵在於,你是否夠獨特?是否有被看到的能力?是否時刻準備好了一舉出擊?
在做品牌這件事上,新消費也好,傳統地方也好,兩者面臨的本質並無不同。
不同的只是,遊戲規則變了。你可以去適應,也可以選擇重新定義。
你的家鄉有哪些經典的地方品牌、產品?你看好哪些品牌有突圍的潛力?
參考來源:
[1]與“民”同樂 天府可樂混改重拾“天地雄心”,2018年7月,重慶商報
[2]三度謀求IPO,錯失黃金時期的今麥郎燒不出一碗好泡麵,2021年3月,鋅財經
[3]重磅 | 線下渠道目標75億,2021將是元氣森林的“產品大年”,2020年12月,食品板
[4]對話元氣森林唐彬森:富翁、海盜與產品經理,2021年11月,晚點LatePost
[5]《2021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2020年,中國連鎖經營協會
[6]便利店是怎樣成為新品牌天堂的?,2021年11月,字母榜
[7]老牌飲品冰峰IPO:總資產3.2億卻募資6.7億,近六成募資投向營銷“激進”突圍,2021年7月,搜狐財經
[8]新消費 , 到底在改變什麼 ?,2021年10月,廣告門APP
[9]《2021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2021,第一財經商業資料中心
[10]《2021 新消費品牌獨角獸TOP30》《2021新消費品牌未來獨角獸TOP100》,2021年10月,藍鯊消費
提示:
*本文FBIF食品飲料創新(ID:FoodInnovation)原創首發,轉載請聯絡授權。
* FBIF投稿與商務合作,聯絡Bobo(ID:fbifmedi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