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剛成立,抗美援朝戰爭就爆發了。敵人將一大半空中力量調往鴨綠江邊,利用空中優勢針對中朝軍隊的後方設施和補給線發動大規模戰略轟炸。從國內外運的供應物資百分之四十在途中被炸燬,志願軍的後勤保障十分困難。此時,正在華北軍區治病的解放軍第70軍209師政委丁先國在病床上躺不住了,多次申請參戰。中央軍委破例讓他帶病入朝,調任志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第二分部副部長,入朝兩個月後,即升任為二分部部長。
二分部是志願軍最大的前線分部,下轄六個大兵站和四個汽車團,四個兵站醫院,二個警衛團及公安18師。他們的作戰方位是抗美援朝第二階段作戰的主戰場——上甘嶺。眾所周知,這裡的戰鬥最激烈、最殘酷,後勤供給最困難。當時,美軍擁有絕對的制空權和制海權,2000多架飛機盤旋於中朝邊境,天天狂轟濫炸,不放過一人一車一馬,志願軍只能在夜間活動作戰。
上甘嶺戰役開始前,丁先國就和15軍軍長秦基偉、12軍軍長肖永銀、35師師長李德生分別取得聯絡,研究後勤保障問題,協商拿出具體方案:逐級運送,分批進行,少量多次,人畜並進,糧彈分送,晝伏並行。丁先國創想的這種“麻雀戰”、“螞蟻搬家”的方法,得到了志願軍參戰各部的認可和肯定,十分隱蔽地突破了美軍的“絞殺戰”,讓後方的戰略物資源源不斷地補充到了志願軍的軍師團營連。到開戰時,一線部隊已經儲存槍彈達18個基數之多,其數量可以保證參戰部隊打兩個月。
細心的丁先國還為各兵站醫院供應了充足的醫藥和繃帶,他知道,戰爭越殘酷,傷病員越多,多一分醫藥,傷員的生命就多一份保障。
一個令人感到意外的細節是丁先國部長還為一線部隊各連排配給了大量的牙膏。因為他知道,一線部隊窩在坑道里,最易缺水,在最困難的時候,牙膏不僅可以代替消炎藥,還可以為戰士止飢渴,牙膏體積小,每個戰士帶上幾支,又方便又實用。當年在上甘嶺戰鬥過的人一提起丁部長送的牙膏,大家都感激不已,說那時坑道里既無糧又無水,缺醫少藥,牙膏能解飢渴、敷傷口,真是“救命膏”!
60年代初,國家遭受自然災害,他堅持厲行節約,用廢舊布條自己動手編布草鞋。不僅自己穿,還讓家人都跟著穿布草鞋。丁先國除了發的禮服和皮鞋外,幾十年如一日,穿的是和戰士一樣的膠鞋和布鞋。
1983年10月,丁先國離休,為他配的廚師、保健醫生和司機他一個都不要。他經常在住所周圍撿破爛,最終將撿破爛積攢起來的錢和一部分離休金共3200元捐獻給了貧困山區兒童。
丁先國南征北戰,曾負過兩次重傷。逝世遺體火化後,發現殘留身上的三塊彈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