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蟾蜍這種生物,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令人頭皮發麻的外觀、背面長滿了大大小小的疙瘩...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蟾蜍簡直是一種不可直視的可怕生物,它所具有的毒性更是讓人不寒而慄,近幾十年來,澳大利亞出現了一種"海蟾蜍"氾濫成災,它的毒性甚至讓鱷魚都難逃厄運,它的出現給國民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接下來我們一起聊聊這種讓澳大利亞頭疼不已的"海蟾蜍"。
在我國,蟾蜍也叫"蛤蟆",是一種具有輕微毒性的水陸兩棲生物。由於蟾蜍對環境具有高度敏感性,因此也被認為是檢測環境變化的風向標,除此之外,蟾蜍耳後分泌的具有毒性的白色漿液是我國重要的中藥,名為"蟾酥",它可以治療、口腔炎、咽喉炎、、面板癌等疾病。
而在澳大利亞氾濫成災的蟾蜍叫海蟾蜍,學名為"美洲巨蟾蜍",這種蟾蜍與普通的蟾蜍不同,首先海蟾蜍是全陸生生物,即使是在交配時節,它們也是在水邊進行,並不會下水。第二,海蟾蜍是世界上最大的蟾蜍品種,平均體長能達到15-17釐米,某些甚至可以達到25釐米,體重超過2.5公斤,要知道,普通蟾蜍的體長最多也就是8釐米,海蟾蜍的體型遠遠大於普通蟾蜍。第三,相比與普通蟾蜍,海蟾蜍具有極長的壽命,其他品種蟾蜍壽命通常在5-10年左右,而海蟾蜍的壽命可達15年之久,在人工飼養的環境下,其壽命甚至可達35年。由此可見,在澳大利亞氾濫的海蟾蜍和普通的蟾蜍相比具有較大的不同,它們具有更大的體型以及更長的壽命。
而這種體型龐大的海蟾蜍的出現對澳大利亞卻是致命的,海蟾蜍是雜食性動物,主要以昆蟲為食,青蛙、蜥蜴和一些小齧齒動物也是海蟾蜍常有的盤中餐,讓海蟾蜍如此稱王稱霸的並不是它的攻擊性,而是它身上產生的毒液。海蟾蜍產生的毒液類似於毒品,不僅具有很強的毒性而且具有成癮性,在澳大利亞有大量的寵物狗在舔食海蟾蜍後出現了復舔現象,嚴重者會口吐白沫出現幻覺,甚至失去生命,因此社會上出現了專門針對寵物狗的戒毒中心,透過將芥末等刺激性液體塗抹在蟾蜍模型上,使寵物狗對蟾蜍出現恐懼心理。除了寵物狗,一部分寵物貓也常常成為癮君子,由於它強烈的毒性,很多鱷魚在吞食了海蟾蜍後因此喪命。海蟾蜍在遇到危險時,可以迅速將身體上的毒液噴向敵人,毒液接觸面板後會立刻出現發炎腫脹、劇烈疼痛等現象,大量野狗以及家畜常常被這些噴射而出的毒液所傷害,海蟾蜍的出現給澳大利亞國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之所以海蟾蜍在澳大利亞具有如此大的規模,這與它的繁殖能力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海蟾蜍的繁殖速度十分迅速,每次產卵數量可達8000至35000枚之多,不僅如此,海蟾蜍的卵同樣具有較大的毒性,大量魚類在進食了海蟾蜍的蝌蚪後出現了死亡的現象。而如此規模的產卵行動,一年中海蟾蜍可進行兩次。
那麼如此氾濫成災的海蟾蜍又是從何而來的呢?我們知道中醫並不流行於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更不會將蟾蜍的毒液作為治病救人的藥材,海蟾蜍氾濫的原因還要從甘蔗說起。早在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美國的甘蔗產業深深地被害蟲困擾,經人舉薦,海蟾蜍被應用於甘蔗的害蟲防治,它們利用毒液消滅甘蔗裡的害蟲,實際上,海蟾蜍的滅蟲效果可謂是相當顯著,甚至在1934年國際著名雜誌《自然》將這一"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治方法進行了收錄。作為甘蔗生產國的澳大利亞看到這個訊息後決定將海蟾蜍引入國內,1935年,澳大利亞將原產於美洲的101只海蟾蜍引入國內,為了防止造成難以控制的局面,引入國內後隨即進行了繁殖實驗,在將這批101只海蟾蜍擴繁至3000只時,澳大利亞專家認為這種生物對當地生態不會造成威脅,隨後將部分海蟾蜍投放到了甘蔗農田中,而事實卻與專家料想的背道而馳,在此後的幾十年裡,澳大利亞海蟾蜍的數量呈指數級增長,達到了無法控制的局面,據統計,在最初投放的6個月裡,原來的120只海蟾蜍已經達到了6萬隻之多,繁殖速度遠遠超出所料。
在海蟾蜍被投放的最初階段,它們的確為甘蔗農場主立下了汗馬功勞,海蟾蜍利用自身的毒液大量消滅了甘蔗甲蟲,甘蔗產量也隨之提高,但隨著海蟾蜍數量越來越多,加上巨大的食量,甘蔗田裡的蟲子逐漸不能滿足海蟾蜍。在隨後的日子裡,海蟾蜍便開啟了長達80幾年的擴張之路,所到之處,無一倖免。截至目前,海蟾蜍仍未遇到能夠威脅其生存的天敵,政府拿它也束手無策。1935年,海蟾蜍僅佔據著澳大利亞東北角,至2011年時,海蟾蜍已經佔據了澳大利亞北部的國土,侵害面積佔大半個國土,今天在澳大利亞國土上海蟾蜍的數量超過15億隻。
事實上,除澳大利亞以外,甘蔗生產大國包括新幾內亞、菲律賓同樣引進了海蟾蜍用於甘蔗害蟲的對抗,但結果卻是隻有澳大利亞的海蟾蜍產生了大規模的繁殖,且至今無法控制。這樣的現象其實不難解釋,從地理位置來看,澳大利亞位於南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氣候溼潤溫暖,十分適合海蟾蜍以及各種生物的繁殖。此外,澳大利亞物種豐富度不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低,因此極易使得入侵物種大量繁殖。
面對海蟾蜍如此的泛濫程度,澳大利亞政府也曾採取多種方式進行應對,包括碾壓,用毒氣或者深度冷凍的方法殺死這些海蟾蜍,然後把它們製成一種叫做"蟾蜍汁"的液體肥料,甚至利用基因工程的方式使得海蟾蜍患上不育症,但事實卻是,沒有任何一種方式產生了效果,澳大利亞也曾想到利用生物防治的方式對海蟾蜍的數量進行控制,但鑑於之前失敗的經驗,並沒有真正實施。
歷史上這樣的生物入侵現象在澳大利亞屢見不鮮,海蟾蜍也只是冰山一角。澳大利亞曾經以同樣的方式從國外引進了29只兔子,而如今兔子的數量超過了100億隻,在採用了轟炸、投毒等方式無果後,又試圖透過狐狸來消滅兔子,糟糕的是,狐狸不但沒有消滅兔子,數量反而激增到了300萬隻,此外,澳大利亞的國土上還有200萬隻野狗、170萬頭駱駝...甚至澳大利亞的袋鼠的數量都相當於國民的兩倍之多,對此,澳大利亞政府每年都計劃合理捕殺100萬隻袋鼠,來維持生態平衡,更是號召全國吃袋鼠肉,使用袋鼠毛製品等等,如此對待國寶的方式讓人不敢苟同。
隨著時代的發展,生物入侵再也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科技的進步極大的增加了這種可能性,尤其是在澳大利亞這種生態系統穩定性較差的地區極易發生,一旦造成了這樣的現象,後果不可估量。澳大利亞在面對生物入侵時耗費了大量資金,卻沒有取得任何的成功,因此,如何從源頭去阻止生物入侵的發生是當今各國需要面臨的事實,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從源頭上杜絕生物入侵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