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稜鏡瓶裝上紅豆、仿照巫毒鼓而成的瓷瓶……各式各樣的甌樂樂器看得人眼花繚亂。琴、瑟、蕭、笙、笛、鼓、鑼等耳熟能詳的傳統樂器建造起常見的舞臺,絲竹之音、鑼鼓之聲外,慈溪市青瓷甌樂藝術團帶來“瓷”的聲音,可謂難得一見。10月7日,跨界國風大賞《聽·瓷》登陸上海東藝,展示“質如玉、亮如鏡、聲如罄”的甌樂樂器。
“越窯青瓷甌樂,是以越州窯燒製的青瓷碗為主奏樂器的藝術表現形式,在盛唐時期不僅活躍於民間,還頗受文人雅士的喜愛。”慈溪市青瓷甌樂藝術團副團長、演奏家朱婭芳笑言,現在“吃飯不能敲碗”成為餐桌禮儀的一部分,但在千年前的盛唐時期,許多文人墨客會在茶餘飯後以筷子敲擊盛有不同茶湯位的青瓷碗,發出的聲音清脆悅耳,韻味清雅。在樂府推動下,這種演奏方式逐漸活躍於民間茶樓、酒館、樂坊,甚至是皇室貴族,形成獨一無二的“甌樂”演奏藝術。
越窯青瓷甌樂伴隨著越窯發展而盛行,中唐時期,上林越窯“秘色瓷”成為朝貢珍品,青瓷甌樂隨之進京,並得到系統發展。朱婭芳表示,青瓷甌樂濃郁淳樸、清麗婉轉,湧現郭道源等演奏家,並留下許多讚美詩文,還曾經從中國傳到印度、土耳其等國家。
一件青瓷的誕生需要經歷取土、淘洗、搗練、拉坯、修坯、刻花、上釉、燒製等工序。水與甌的結合再現《詩經》“擊缶而歌”情形,盂、瓷碗、花瓶鼓、小編鐘、瓷盤帶觀眾回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時代。慈溪市青瓷甌樂藝術團致力於甌樂文化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青瓷甌樂《越·瓷風》《月下笛》等十多部作品分別榮獲省級及國家級金獎。除了甌樂樂器,還有二胡、琵琶、笛子、古箏甚至是大提琴,為青瓷甌樂增加更多的層次感和豐富性。
10月7日《聽·瓷》邀請張仰勝、吳彤等知名主創,總導演王迪曾與楊麗萍合作表演《雀之戀》,他在每個篇章加入大量即興演奏,凸顯青瓷甌樂空靈悠遠的特色。《聽·瓷》以青瓷發展歷史為脈絡,以構成青瓷元素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為表現點,跨界融合多種舞臺表現形式,透過《叩天》《元塵》《拙焱》《汲露》《鍛爍》《祈桑》《聽瓷》七個篇章,展現古韻之美。
文/上觀新聞記者 諸葛漪
編輯/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