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排量發動機國產引數強但是體驗差?背後都有哪些原因?
目前一些國產發動機的動力引數,已經超越了部分同排量合資,但是為什麼在實際的體驗和車友的反饋中,會有“國產車油耗高並且動力也不太行”的聲音呢?背後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既然說到了動力,那就要涉及到傳動系統了,而變速器又是傳動系統中的重要部件,但它也確實是我們自主品牌的短板。
首先在製造方面,AT變速箱有專利壁壘,目前國內只有東安和盛瑞製造過,但是實際的體驗卻也是一般;CVT方面雖然萬里揚和邦奇做的都不錯,但放到國際上,也只是中等偏上的水平,雙離合雖然相對來說製造簡單,但是在匹配上的經驗也是不足。
比如雙離合調教有個特點,換擋速度和平順性是相對的,如果想要兩者兼顧,那麼二者的平衡點就非常考驗調教水平(大眾雖然一直被吐槽,但是不得不佩服其調教能力),所以自主品牌的雙離合大都偏向了平順性,也就是換擋的速度變慢了,而且絕大部分採用的是溼式雙離合,傳動效率也就更低了。所以發動機的效能不能被完全發揮,動力方面自然就不及賬面“亮眼”了。
既然是汽車三大件,其次就是底盤了,之前也說過關於底盤調教的問題,底盤調教並不是玄學,只不過是考驗車企的調教功力與經驗。而舒適性和運動型同樣是底盤調教相對的兩種方向,而這個平衡點,就是一般人都會說的底盤質感,也就是兼顧舒適與運動。但是自主品牌的底盤調教團隊,與合資品牌確實有差距,而一輛車的底盤,卻又是反應一輛車性格的直接方面。
自主品牌的調教風格大部分都是舒適取向,所以底盤就偏“軟”,而這就帶來一個問題,車輛在急加速時,車輛重心會有一個向後移的過程,所以一些前驅車的就有可能會產生抓地力不足的現象,動力不能更好的發揮作用;同時自主品牌不僅是底盤舒適,座椅也是同樣偏向舒適,所以這也從乘坐人的體感上“削弱”了動力,也就覺得動力與發動機引數不符了
當然說了這兩方面,其實也說明了我國在傳統汽車領域雖然有進步,但是還不夠,不過在新能源領域想要實現彎道超車,還是有可能的。
(文/澤宇 文中圖片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